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国际观察 > 欧洲“难中求进”

欧洲“难中求进” [《金融世界》2013年01月号 ]

欧债危机形势明显缓和,但欧洲将继续面临经济减速与债务危机的双重考验。

本刊记者  张正富 崇大海 缪晓娟/文

来新年理应欢欣鼓舞,但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已进入第4年,大街小巷的节日装扮也难掩欧洲社会的失落与迷茫。

过去一年来,7次欧盟首脑峰会卓有成效,特别是希腊债务压力得以缓解,银行业联盟也迈出关键一步,但许多欧洲国家难以兼顾紧缩和增长,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复苏持续疲软,抗议游行此起彼伏,南欧重债国更加焦虑和无奈。

相较于2010年和2011年,2012年以来欧盟及各成员应对债务危机方面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各国愈发意识到经济增长和发展才是解决债务危机的根本办法,不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二是领导人就深化一体化改革达成更多共识,沿着财政联盟、银行业联盟乃至政治联盟的轨迹前进。

分析人士认为,欧债危机只是由“急症期”转入“慢性期”,新的一年债务危机还将继续发酵,短期内欧洲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可能继续攀升,抗议游行也不会消停,但欧盟及成员国找到了正确的大方向,欧洲社会或许能在困境中孕育希望。

债务危机形势明显缓和

2012年,欧债危机的形势明显缓和,欧洲央行“出手”是关键原因之一。7月底,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承诺将“尽其所能捍卫欧元”;9月,新“购债计划”出台,市场信心随之出现明显回暖,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从7月底的1比1.20升至目前的1比1.31左右。

此前市场对于一旦意大利、西班牙等大国寻求救助,欧元区将因无力应付而被压垮的担忧得到缓解。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尔·格罗斯对记者说,欧洲央行为重债国量身定做新“购债计划”,事实上扮演着重债国国债“最后购买者”的角色,大大降低甚至基本消除了欧元区因大国求救临崩溃的风险。

在欧洲央行这一“大手笔”的影响下,受到债务危机困扰的欧元区主要经济体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融资压力得到明显缓解。

此外,分析人士指出,作为欧债危机最大的风险因素,希腊近期退出欧元区的风险也大大降低。在国际救助机构2012年11月底就再度减免希腊债务400亿欧元达成一致后,欧元区各国财长于12月13日正式批准,向已经濒临“无序违约”的希腊发放价值491亿欧元的新一笔救助贷款。

格罗斯说,由于希腊经济已陷入第5个衰退之年,而且未来几年的经济前景非常暗淡,因此现在并不能说希腊已经彻底脱离“险境”,然而,能获得新一笔贷款意味着希腊至少在近期退出欧元区的风险大大降低,对稳定整个欧债危机形势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乏力或成最大风险

多位专家认为,经济复苏乏力是欧元区在2013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最大风险。布鲁塞尔欧洲与全球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若尔特·道尔沃什说,经济增长是重债国削减债务、重建信心、步出危机的基础条件,如果经济停滞甚至衰退,必然会导致债务危机的恶化。

欧盟统计局2012年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在第二季度环比萎缩0.2%之后,第三季度再度萎缩0.1%。同期,希腊经济萎缩7.2%,2012年将成为其第5个衰退之年;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经济环比萎缩0.2%,连续5个季度萎缩;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环比萎缩0.3%,连续4个季度萎缩。

多家机构也频繁下调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测。2012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欧元区2012年和2013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分别下调至萎缩0.4%和增长0.2%;12月初,欧洲央行下调欧元区2012年和2013年的增长预期,认为欧元区经济2012年将萎缩0.4%〜0.6%,2013年将在萎缩0.9%到增长0.3%之间。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欧元区失业率为11.7%,预计欧盟平均失业率将在2013年达到峰值。

道尔沃什说,希腊、西班牙的失业率已经达到25%左右,年轻人的失业率飙至50%,如果经济持续下滑,很可能导致两国债务危机急剧恶化。“以希腊为例,经济持续下滑很可能会导致联合政府的瓦解。如果支持率持续上升的极左或极右民粹主义政党上台,国际救助计划很可能会破裂,那时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将大增。从某种意义上说,希腊是否会退出欧元区,西班牙是否会寻求全面救助,关键要看它们的增长前景。”

分析人士指出,恰恰是这些最需要增长来提振信心、削减债务的国家,短期内看不到经济复苏的可能:居民消费需求疲软、投资者信心低迷、银行信贷大幅收紧、市场信心陷入谷底,而正在进行大规模紧缩和结构性改革的重债国甚至欧盟,刺激增长的办法不多。

在当前的债务与经济大环境之下,短期内找到紧缩与增长之间的平衡点并不容易。   

几年来,在债务危机和经济停滞的双重挑战下,欧洲许多国家意识到,低增长、高支出、高债务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而重债国在向欧盟申请救助金时,也不得不接受减赤的交换条款,也就是努力实现节支增收,这也是欧洲民众的压力来源。

具体而言,节支意味着财政紧缩,而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项目包括福利保障、公务员薪水和建设投资等,这正是一些欧洲国家紧缩政策的大方向;另一方面,紧缩冲击下的增收更加不易,只能依赖出售部分国有资产、大幅提高税收等渠道。无论节支还是增收,公众舆论阻力极大,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下调直接影响到很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财政紧缩是一把双刃剑,减赤的同时也在就业、投资、消费等方面冲击经济发展,因此,相较于前两年的单一倡导紧缩,2012年以来,欧盟及成员国更强调发展,希望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包括发展新兴产业等,提高竞争力,刺激经济增长,从根本上摆脱债务危机。

政治风险使重债国形势恶化

除经济增长乏力之外,重债国近期可能会面临的“政治风险”也有可能使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形势在2013年再度恶化。道尔沃什告诉记者,虽然希腊可以获得新一笔救助贷款,但该国退出欧元区的中长期风险依然存在,经济的持续深度萎缩意味着该国的债务很难回归“可持续性”。

他说,从希腊目前的增长前景来看,唯有通过“公共部门债务减记”,才有可能使其公共债务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从目前的160%左右降至2020年的124%。包括德国财长朔伊布勒在内多位欧元区官员近期也承认这一点。但是,已经为希腊提供大量救助、自己仍在进行紧缩的众多欧元区国家很难再次“慷慨解囊”。

众多专家也担忧,希腊政府之所以能够获得新一笔救助贷款,就是因为展现出了紧缩和结构性改革的坚定决心,但是面临支持率不断上升的反对党,以及民众此起彼伏的反对声,这些承诺能否兑现,国际救助计划能否顺利实施,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在现任总理蒙蒂带领下形势趋稳的意大利也有可能出现形势恶化的局面。2012年12月初,在前总理贝卢斯科尼宣布其领导的政党不再支持现政府后,蒙蒂宣布将辞去总理职务。这意味着原定于2013年4月的大选将提前举行,而一旦贝卢斯科尼或者其盟友上台,意大利已经开始的广为市场接受的结构性改革就有可能半途而废,正逐渐恢复的市场信心也肯定会遭受打击。

2013前路艰难

欧洲央行最新预测显示,2013年欧元区经济疲软还将持续,国内生产总值预计下降0.3%,法德等国经济增长预计缓慢,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经济预计继续收缩。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近日表示,大部分欧元区国家至少到2013年下半年才会开始经济复苏。

2012年,欧盟经过艰苦努力,采取了诸如启动银行业联盟,将ESM投入运行,向西班牙银行业注资,为希腊债务减记等措施,才使危机的势头得到扼制,乃至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不得不在种种场合提醒:现在还不是松懈的时候。诚然,危机的解决仍遥遥无期,而且还会不断地发酵。

例如希腊,虽然欧盟前后进行了两轮救助,并减免了约1400亿欧元的债务。但由于希腊经济经历严重萎缩,其债务比例不降反升。

再如西班牙,该国银行业的坏账“窟窿”到底有多大,以及对经济与财政的影响都尚未可知,因此,该国至今未能摆脱全面救助的“阴影”。

欧盟在2012年底虽然按时达成了建立单一监管机制的协议,并为使用ESM直接注资银行开了“绿灯”,但按计划这一机制要到2014年3月左右方可生效,很显然,远水难解近渴。

牛津分析国际咨询公司高级分析师斯蒂芬妮·黑尔接受采访时表示,欧洲要走出危机,需要欧盟领导人的坚定决心和创新能力,同时,欧洲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美国及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市场需求。

黑尔认为,2013年欧洲各国紧缩政策还将继续推进,许多国家将致力于改革劳动力市场和增强竞争力,同时平均失业率可能有所加剧,并主要集中在妇女和青年群体,重债国的贫困和贫富差距可能继续上升,游行抗议可能继续上演。

2013年,欧盟领导人将继续进行2014〜2020年中期预算、银行业联盟等多项重要谈判,意大利和德国将先后举行大选,而欧盟将迎来第28个成员——克罗地亚,拉脱维亚也在积极筹备并计划于2014年初加入欧元区。

展望2013年,欧盟及成员国更加需要上下齐心、攻克时艰,才能早日走出危机,平复欧洲社会的担忧焦虑,结成更紧密的联盟。

我们有理由相信,欧盟会继续以其智慧与勇气面对这些挑战。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货币战争悬疑再起
发达经济体加速印钞或引发新货币战争,中国宜做好应对准备。


欧洲复苏在望
欧元区经济今年上半年仍将面临较大压力,下半年出现企稳回升的可能性较大。


农村金融之国际经验
金融体系应该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法国和俄罗斯的经验。


奥巴马的下个四年
美国迎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奥巴马新任期将寻求经济平稳发展。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