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金融家 > “老辣”姜建清

“老辣”姜建清 [《金融世界》2012年09月号 ]

在工商银行工作了30年,姜建清在改革的争议中带领工行破冰前行。

本刊记者  韩韬/文

从一线基层做到工行董事长,成为职业银行家,被媒体称为全球金融资源的整合者,资深财经评论人水皮认为姜建清是一位“老辣的银行家”。

“2006年是四大行上市的关键年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首先就遇到了估值问题。叫价高了没人买,低了会被骂成贱卖。”水皮认为,中行和建行都没有摆脱舆论的漩涡,唯独工行,这离不开姜建清的审时度势。

用“老辣”评价姜建清,再合适不过,同时,也和一句老话不谋而合:姜还是老的辣。

某种程度上,“老”并不是指姜建清的年龄,而更多在于他的职业经历。实际上,姜建清担任工行行长的时候只有47岁。这位在银行系统历练30年有余的职业银行家,从银行柜台职员做起,与工行结下不解之缘,除中途曾短暂任职其他银行外,姜建清金融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工行度过。

今年59岁的姜建清,如果不是讲话中还偶尔跑出点那种只属于上海人的口音,旁人绝对看不出他生于南方。

年轻时,姜建清经历了6年江西插队与3年河南煤矿生活的磨砺。

1979年,26岁的姜建清回到上海,开始进入银行系统工作。他一边工作,一边抓紧时间学习。1984年,他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并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此后,他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过一段时间。

姜建清爱买书,他自己曾打趣道,“买到连太太都在抱怨。”

初入职场,姜建清从工行柜员做起,工作是坐在储蓄柜台的后面点钞票。

据一位工行老员工回忆,姜建清曾在工行上海徐家汇支行工作过一段时间,“事业心很重,同领导的沟通能力也很强。”

姜建清逐渐受到领导赏识。1993年,他被提拔为工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1995年,姜建清短暂离开工行,参与上海城市合作银行组建,这是全国第一家有个人持股的地方商业银行,后更名为上海银行。

1997年,姜建清调回工商银行,出任上海分行行长。此后,他在工行系统中一直稳步前行。2年后,姜建清出任工行副行长。

2000年2月,时任工行行长刘廷焕调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姜建清成为了最有力的行长人选。47岁,姜建清正式执掌这家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

“我从普通柜员开始就与工行结下不解之缘,几乎经历了所有业务管理岗位。”对于工行,姜建清有种独特的感情。

“从商业银行基层到董事长,这在国外是比较典型的职业银行家路径。”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吴念鲁评价说,这种背景让他(姜建清)对商业银行的认识和体会更深。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邓荣霖认为,“作为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领导,姜建清有着多年丰富的金融工作经验。同时,作为管理学博士、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他又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出版和发表了许多金融学术著作和文章。”

原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评价说,“姜建清先生具有战略远见,做事果决,敢于拍板,雷厉风行。”

带领工行一路走来,姜建清的性格已成为工行文化的一部分,在这里,他哭过、笑过、感动过、沮丧过,也曾想过放弃,也曾失望之极。

这些情感的汇聚点,无疑是工行的上市之路。从行长到董事长,变化远不止改变头衔和称谓那么简单。姜建清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打了一场没有终结的战争”。

当时,有媒体报道称,得知中央汇金公司宣布给中行和建行注资450亿美元的消息时,姜建清流泪了,彻夜未眠。

2005年4月21日,姜建清终于等来了好消息:工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获批,获得国家外汇注资150亿美元,财务重组工作开始启动。

接下来,姜建清必须面对更加棘手的难题:处理工行内部的重重矛盾,协调好员工的种种不满。

实际上,从1997年起,曾被人嘲笑为“网点比公厕还多”的工行,便开始撤并营业机构,精简员工队伍。到2005年,员工人数比最多时减少35%左右。姜建清的目标是,继续“压缩二线人员规模,调整充实一线”。

此外,为了冲销呆坏账,工行每年利润中的大部分被提留。这意味着员工的奖金福利大幅缩水,不得不“勒紧裤带过日子”。

这一切,都使姜建清饱受争议。

“他(姜建清)是逐渐持续推进改革的,一开始大家都没有很明显的感觉。后来工作量大了,经常熬夜加班,收入却少了,内部就有很多不满。”一位在工行工作多年的员工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表示。

因为裁员、补偿、收入上的问题,几乎所有的职工网上论坛里,对姜建清骂声一片。待遇下降的直接后果是不少中青年职工纷纷跳槽。在姜建清早年工作过的上海市徐家汇支行,2001年招收的20多个新人,两三年间走得只剩下一个,其中,还包括即将提拔的业务骨干。

直到现在,很多当时被买断工龄的老职工仍然对工行的工资改革争议颇多。“工资差距太大了,现在员工情绪低落,没有士气。”一位工行员工表示。

“当年30年工龄内退,我只有592元生活费。”一位沈阳内退工行员工表示。

2011年5月的一篇新闻报道中披露,工行员工的工资是中国所有银行中最低的,每年人均5.11万元,同其他3家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仅为建设银行的56%、中国银行的59%、农业银行的66%。

在争议中,股改后的工行成为全球市值最大银行。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姜建清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大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应该向信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教授曾刚认为。

姜建清很早就注意到金融高科技的作用和影响,并始终重视推动工行的信息化建设。

国外媒体评价说,“自姜建清成为中国工商银行行长以来,高度重视电子金融业务的发展,推出了国内最为成功的网上银行服务,并已经达到了欧美最大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相同经营水平”。

此外,工行也表现出了最强烈的国际化进取心,频频出击,收获颇丰。

2006年12月,工行收购印度尼西亚Halim银行,成就了中国银行业首次跨国并购;2008年2月,入股南非标准银行,创下当时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单笔金额纪录;2008年8月,收购澳门诚兴银行,使当地最大的本土银行成为工行集团成员;2009年9月,全面要约收购泰国ACL银行,使工行迅速进入泰国市场;2010年7月,收购富通证券北美PDS部门并成立工银金融,开创海外证券清算业务;2011年8月,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探索中资银行在拉美并购成熟商业银行的道路;2012年7月,收购美国东亚银行,工行实现北美零售业务破冰……

在工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上,姜建清的“老辣”再次展现无余。

有银行从业人士认为,同工行相比,中行和建行略显保守。中行一度计划收购法国洛希尔银行、印尼国际银行却都中途夭折,只在2006年收购了非本业的新加坡航空租赁公司。而建行则自2006年收购美国银行(亚洲)后,事隔3年,才在香港再次收购了AIG的香港资产。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工行近年来的海外并购步伐不断加快,并且主要集中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这被认为是商业银行实现本土化经营、提高整合效率的有效形式。

在不断进行海外并购的同时,2010年,工行完成了12家境外机构的申设和整合;2011年以来,包括英国伦敦、德国法兰克福、比利时、卢森堡和俄罗斯等在内的欧洲五国分行、巴基斯坦两家分行,以及印度孟买分行相继开业;工行金边分行、万象分行分别获得了在当地开展银行业务的牌照,非洲办事处举行了揭牌仪式。

种种迹象表明,工行的海外扩张战略正在沿着姜建清的规划加速:以东南亚为重点,壮大亚洲、巩固欧洲、突破美洲;根据各地市场环境和监管准入等因素,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海外布局。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如此评价工行的国际化战略:选择合适的对象,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格出手并购,不一定追求“毕其功于一役”。

在姜建清看来,收购价钱贵不贵,关键取决于被收购金融机构的资质和盈利前景、当地可收购机构的稀缺性,以及市场进入的难易程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控股权。

姜建清不喜欢“便宜”这个词。“我们很喜欢说‘便宜’,其实,如果你永远说自己在交易中是占便宜的,想想对方是怎么样的感受?这是很不好的一种心态,老是想要么就是对方占便宜了,要么是我们占便宜了。确实,我们不要输,但在商业市场上更多应该讲‘win-win’,我们要追求赢,但我们也跟对方说,你也是赢,你也没有输。”他表示。

“我们一定要确保每一个并购案例都成功。”姜建清在“每一个”上加重了语气。他也承认,在国际购并市场上对100%成功率的追求有点过于苛求完美。

姜建清“老辣”的进取精神背后,也隐藏着银行家对风险的厌恶和经营的谨慎。

“一个失败的案例往往会使你的很多利益相关者产生担忧,要追求这种完美,才会得到大家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正如姜建清所言,“海外并购不是玫瑰园,而是一个战场。”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王滨的雄心
王滨上任后雷厉风行,“三年再造一个太平”的目标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朱小黄的挑战
履新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丰富的银行管理经验将助力中信银行转型,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另类”张维功
张维功是一位有激情的企业家,他的许多“另类”做法给保险行业带来了改变。


熊晓鸽:感性风投人
在创投行业如履薄冰20余年,熊晓鸽的人生依旧不乏感性。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