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调查 > QDII之殇

QDII之殇 [《金融世界》2012年08月号 ]

QDII业绩惨淡,除国外市场低迷因素外,基金管理公司也难辞其咎。

本刊记者  罗三秀/文  

中国基金业正在掀起新一轮QDII基金发行的激战。

嘉实全球房地产基金与广发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的“南北对决”还未结束,两只跨境ETF新秀——华夏恒生ETF基金和易方达恒生中国企业ETF基金又开始“隔空过招”。

然而,基金公司竞相推出新QDII的热情高涨,却难掩QDII整体业绩的冰凉。

受累于全球经济低迷及欧债危机加深,国内QDII基金在“黑五月”全线溃败,将此前一季度抢眼的业绩表现一扫而光,进而成为今年上半年所有基金中业绩最差的品种。

在这样一份成绩单面前,不少QDII投资人发出了“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心声。

“QDII不停地在发行,但市场认可度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指出。

五年浮沉

2007年,QDII基金在一片喧嚣中启航出海。当年7月,《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开始实施,QDII基金由此正式问世。

“2007年,国内资本过剩、通胀压力大。”一家大型基金管理公司营销部门负责人道出QDII基金的诞生背景,当时,监管层认为,国内市场泡沫严重,希望引导境内资金投资海外市场。

此时,适逢A股基金停止发行,由华夏全球精选、南方全球精选、嘉实海外中国、上投亚太优势等4只基金组成的首批QDII基金掀起了一波认购潮。

由于受到投资者的热情追捧,首批QDII基金销售火爆。在迅速完成单只基金300亿元募集规模的情况下,4只QDII基金于2007年10月后出海。

然而,4只QDII基金刚刚出海,就遭遇了金融海啸,基金份额净值快速缩水,损失惨重。

前述营销部门负责人坦言,监管层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事后看来,国内QDII基金经理可能并没有能力关注到全球范围内的一些市场机会,比如,美国市场的复苏机会。

随着首批QDII基金遭受重创,投资者对QDII的热情随之消减。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基金分析师闻群告诉记者,因为首批QDII基金在高点发行业绩表现不好,QDII进入缓慢发展阶段,2008年前三季度,共发行5只产品。同时,发行规模锐减,除了第一只基金规模有31亿元,其他4只基金的规模基本上在4~5亿元。

此后,QDII的发行一度停滞。“2008年四季度开始到2009年末,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一只QDII发行。”闻群称。

不过,2009年全球股市绝地反弹,为QDII在2010年1月重新开闸营造了较好的环境。

继2009年第四季度批准了9家基金公司共计74亿美元的投资额度后,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010年进一步加快了QDII基金投资额度的审批速度,仅3月份,就有7家基金公司获得QDII投资额度。

在闻群看来,2010年以后,国内QDII基金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据介绍,2010年、2011年分别有18只、24只QDII基金设立,今年上半年则已有8只QDII产品成立。至此,国内QDII基金的总数达到59只。

QDII基金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QDII品种也日益丰富。经历了5年的发展,QDII基金在投资范围、产品设计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闻群认为,QDII基金的投资区域,开始是集中于香港、亚太,后来扩展到全球市场进行分散投资;在产品类型上,QDII基金开始是偏股型产品,后来出现了指数型、债券型基金;此外,QDII投资方向逐渐细化,从亚太、全球等传统的市场方向逐步转向黄金、房地产、石油、奢侈品、大宗商品、高端消费等细分市场。

“QDII的趋势是投资范围开始扩大,不局限于股票市场,更加强调资产类别的分散和投资方向多元化。”江赛春指出,考虑到主动投资没有太大优势,后期QDII产品较多采取指数化投资的方式,即被动投资的产品较多。

前述营销部门负责人也告诉记者,QDII基金主动型投资的路子并不顺利,后来QDII产品设计明显差异化,风格多样且丰富,比如指数型产品、FOF产品等。

不过,推陈出新、丰富多样的QDII基金却依然没能迎来其在规模上的大发展。

“品种是发展了,但是整体规模却大幅缩减。”闻群告诉记者,当年4只基金的规模就高达1200亿元,现在59只QDII基金的规模大约只有600亿元。

此外,QDII基金在规模上也存在明显的分化。江赛春指出,首批4只QDII基金目前的平均规模约100亿元,而剩余55只基金的平均规模不到3亿元。

“2008年后成立的QDII基金,发行规模差不多在2亿元的成立线,远不如A股新发基金的规模。”江赛春称。

“单飞”潮流

在QDII基金逐渐弱化主动型投资管理方式之时,QDII基金的投资决策机制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境外投资顾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QDII诞生时,国内基金公司普遍聘请境外投资顾问,但自2009年开始,南方、嘉实、华夏、工银瑞信、华宝兴业、银华、海富通等多家基金公司纷纷解聘境外投资顾问,越来越多的QDII基金寻求“单飞”。

好买基金研究员俞思佳指出,基金公司正在逐渐摆脱对境外投资顾问的依赖。2007~2008年期间成立的9只QDII基金均聘用了境外投资顾问,之后比例明显下降,2011年新成立的24只QDII基金中,仅有4只聘用了境外投资顾问。

对于QDII基金与境外投资顾问的“分道扬镳”,多位受访人士一致认为,QDII基金的业绩不会因此受到不良影响。

事实上,嘉实海外中国、华夏全球精选等QDII基金与境外投资顾问“分手”后,业绩表现反而更好。

海通证券基金研究中心负责人娄静认为,解聘海外投资顾问不是个坏事,国内基金公司依赖国外团队是不行的,需要培养自己的团队。

但是,中方解聘外方投资顾问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双方在投资理念上的分歧。

前述营销部门负责人直言,国外的基金经理专注于选股而非择时,通常不会调整仓位,因此,境外投资顾问只为QDII基金挑选优于大势的股票,而没有买卖时机的建议。当投资顾问看到国内QDII基金减仓时,会感到震惊,认为基金经理去择时是不对的。但真正对QDII基金业绩负责的是基金经理,所以在国内投资人普遍追求绝对收益时,基金经理面临择时的压力。

“理论上的分歧和市场的背景导致中外双方磨合成本过高。”闻群也指出,境外投资人和境内投资团队的投资理念是很不一样的。坚持高仓位的策略在2008年恶劣的市场环境下导致了QDII基金较大的损失。此外,国内进行海外投资的团队也在不断培养,对海外市场的熟悉度也在提高,自力更生能力在增强。这应该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

在江赛春看来,国内外市场的投资文化、投资者结构差别很大,海外的理念不宜照搬。同时,双方过去的合作处在浅层次的业务合作,比如共享研究报告、策略方面,没有真正介入到投资管理流程。

业绩惨淡

作为分散A股市场风险的重要选择,QDII诞生之初,曾被寄予厚望,然而,QDII基金近年来的累累亏损让投资者失望不已。

天天基金网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将近80%的QDII基金仍在亏损中挣扎,份额净值在1元以下。

作为首批QDII基金成员,上投亚太优势在2007年出海之时坐拥300亿元的募集资金,但此后资产规模一路缩水。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基金资产净值仅剩104.88亿元,自成立以来投资亏损率逾49%。

而在2010年1月成立的易方达亚洲精选,截至今年上半年,基金资产净值仅为0.94亿元,比5.92亿元的初始募集规模缩水近5亿元,近两年来投资亏损率更是达到22.5%。

今年5月,信诚商品、景顺大中华,长信标普、泰达全球、长盛环球、华宝油气、华宝海外中国、信诚四国等7只QDII基金更是一度游走于5000万元的清盘线附近。

按照相关规定,一只基金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或者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达不到100人,则基金管理人在经证监会批准后,有权宣布该基金终止。

QDII基金频频遭遇滑铁卢,症结究竟在哪里?

大部分受访人士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环境不好”、“全球市场不景气”。然而,QDII基金屡受重创,尤其是首批QDII巨亏,基金公司并非没有责任。

国内基金公司的海外投资管理能力羸弱是不争的事实。娄静称,自QDII基金问世以来到去年底,她所统计的49只QDII基金中,仅有17只基金战胜了各自的业绩比较基准,其余32只基金无一获得超额收益。

QDII基金对海外市场不熟悉、投资范围过于集中,客观上导致其不能分散A股投资风险。

多位受访人士提及,早期QDII基金的投资经验不足,通常投资于国内基金熟悉的市场,以及境外上市的中国股票。

“当时,嘉实海外中国主要是投资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其中,投资香港市场的比重占了95%,美国、新加坡等市场为5%。”前述营销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外,QDII投研团队的建设也存在缺陷。

江赛春指出,目前,在海外投资业务上下大力气的基金公司还较少。大部分QDII产品的规模都小得可怜,从人员到研究基础、研究体系,多数基金公司不愿意花较大的成本去组建一只QDII业务的团队。

事实上,QDII基金的业绩分化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基金公司海外投资团队的不成熟。

截至今年7月18日,华夏全球精选、南方全球精选、嘉实海外中国、上投亚太优势等首批4只QDII基金累计亏损幅度分别为28.1%、38.6%、47.3%、49.9%,业绩差异明显。

2008年出海的5只基金同样有着明显的业绩分化。就近3年以来的收益率来看,工银全球配置以11.29%的正收益将其他4只基金远远甩在后面,交银环球精选、海富通中国海外、银华全球优选的收益率分别为-2.62%、-8.58%、-6.56%,华宝海外中国的亏损更是高达14.58%。

在江赛春看来,QDII业绩分化明显,凸显了国内基金公司的海外投资业务能力、投资水平参差不齐,差距相对较大。

“有没有一个比较善于把握市场宏观方向的基金经理是比较关键的。”江赛春表示。

QDII基金的失败还在于,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没有采取措施应对汇率风险。

前述营销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2007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已超过10%,这蚕食了以美元投资、人民币计算净值的QDII基金的投资收益,而不少QDII基金在早期并没有对冲汇率风险。

不过,近年来,新发QDII基金都有避险工具应对汇率波动风险。

何去何从

当国内投资者以真金白银为QDII基金的巨额亏损买单时,中国基金公司却并未放缓出海的脚步。在历史业绩一团糟的现实下,基金公司依然热衷于QDII基金的发行。

记者从天天基金网看到,截至今年上半年,26家基金公司共设立了59只QDII基金,除华夏基金外,嘉实、易方达、南方、博时均已发行3只QDII基金。而今年7月,华夏、易方达、嘉实基金各有1只新发QDII基金(不包括联接基金)在募集资金。

业绩如此惨淡的情况下,基金公司为何仍热衷于发行QDII基金?

业内人士表示,各家基金公司发行QDII基金时都有意主打“创新牌”,希望一改过往QDII业绩不佳所带来的负面形象。

俞思佳认为,基金公司纷纷发行QDII基金,是为了丰富产品线,另外,新发基金可以吸引投资者目光,对公司拓展市场也有利。

在基金规模的指挥棒下,“为了规模而发”或许是众多基金公司发行QDII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按照江赛春的说法,“发得多,亏得多”是QDII基金的真实写照。尽管QDII发了之后就缩水很多,但是基金公司普遍有规模考核压力,如果不发新基金,整体基金规模将缩水更多。

闻群则认为,基金公司发行产品与否,和历史业绩没有必然关系。基金公司发行QDII产品,既有其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有为其国际化作准备的需要。基金公司要发展海外业务,就会发行QDII产品,当然,发行的时候会考虑到与当前的市场契合,同时保持产品的差异化和创新性。

不过,江赛春认为,QDII业务是基金公司扩大资产管理规模的一个拼图,公司要用战略性的眼光去发展它,要从能否在QDII产品中找到投资机会回报投资者的角度去发行QDII。

实际上,对于大部分基金公司而言,QDII基金还是赔本赚吆喝的业务。

闻群告诉记者,规模小的QDII基金普遍面临很大的运营成本压力,因为QDII基金的运营成本很高,托管、交易等费用比国内A股基金要高得多。

“基金业‘走出去’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闻群表示。

未来,QDII基金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闻群指出,客户对QDII产品的信任度不高时,发行就很困难。现在,一些渠道都不愿卖QDII基金。此外,基金公司在投研团队的培育、海外市场的熟悉、产品的创新能力等方面也面临考验。

“主动型的QDII投资对于国内基金公司来说还是一个瓶颈。”江赛春认为,关键问题还在于能否找到海外人才,并让其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

“未来,QDII基金将朝着以工具性为主的权益类产品和丰富多样的投资品种的方向发展。”前述营销部门负责人认为,过去投资人选基金喜欢股票类基金,现在则希望有稳定回报的产品。

他指出,国内和国外市场的投资路径不同,国内基金经理除了有卖方研究支持,还可以对A股充分调研,和公司保持密切的关系,但QDII基金如果投资美国市场,实地考察的成本是很高的。

毫无疑问,没有强大的投研支持,中国基金公司主动投资海外市场将是一场梦。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私人银行“离职潮”
国内私人银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调节利益分配,解决“高层分”与“基层合”的矛盾。


商业银行谋变
面对转型压力,大型银行将综合性、国际化作为发展战略;中小银行则向特色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商业保理“初长成”
作为银行保理的重要补充,商业保理潜力巨大,但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制约。


谁为暴雨买单
大雨过后,保险公司执行适度宽松的理赔政策,放弃了一些自身利益,在社会责任与市场行为之间,险企也在纠结。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