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国际观察 > 新兴市场难当引擎

新兴市场难当引擎 [《金融世界》2012年08月号 ]

新兴市场难以再次担当全球经济复苏的引擎,其首要任务是结构调整。

本刊记者  何欣荣/文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美国失业率依然维持在8%左右的高位。欧债危机和部分国家的银行业危机,揭示欧洲经济不仅面临短期震荡,也须面对竞争力下降的长痛。那么,新兴市场国家能如2009年那样担当复苏引擎吗?

对此,多位专家认为,无论从施展空间还是自身意愿来看,新兴市场最重要的工作是结构调整,而不是重蹈上一轮刺激的覆辙。

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中国的举动备受关注。今年中央政府把经济增长目标下调为7.5%,显示已经接受潜在增长率放缓的事实。在4月的经济数据超预期下滑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些稳增长措施,但这些措施的见效有待时日。

汇丰银行董事总经理兼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说,包括6月的初值在内,汇丰的制造业PMI已经连续8个月低于50,这种情形只在金融危机时出现过,说明当前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仍面临比较大的下行压力。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企业,无论订单、产出,还是用工方面,下行的趋势仍然在持续。

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经济学家陈艾亚指出:“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赤字来刺激增长的方法,一两年也许可以,连续三四年就会有很多负面作用。”

以印度为例,其财政赤字日益走高,占GDP的比例从过去的5%上升至如今的近10%。如果减少财政支持,印度的消费可能会减少,但这是长期增长所必需的。

巴西的情况也不乐观。巴西政府一直忙于抑制通货膨胀,虽然近期全球经济不景气降低了这种风险,但仍停留在5%左右的水平。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对巴西经济影响巨大,一季度该国的经济增速只有0.8%,被人形容“像伊泰普水电站开闸一般飞流直下”。

基于此,俄罗斯最大投资银行Troika Dialog首席经济学家加夫里连科夫表示,他已降低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不再预计4%的增长,而是3%左右。

一方面是自身腾挪空间有限;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都存在强烈的结构调整要求,主观上并不愿意维系不可持续的高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解释近期的降息时表示,固然有应对欧债危机的考虑,但也是利率市场化的探索。通过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给予金融机构更大的自主定价权,无疑能服务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来自房地产部门的私人投资下滑。近期,有地方政府对房地产调控进行一些试探性的微调。但他强调,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控制房地产泡沫。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存在的财富分化、资源错配等问题,都与房地产市场的扩张有关。”彭文生说,“在当前宏观政策逆周期调整的时候,不应放松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陈艾亚认为,除了中国以外,巴西、俄罗斯和印尼等新兴市场国家,都需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像印尼和巴西,就应该逐步摆脱对大宗商品的依赖,更多地发展非商品经济部门。

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也比较单一,该国GDP的30%、工业产值的40%〜45%来自于石油天然气。“俄罗斯一直想摆脱这种局面,当前油价的下跌无疑使这一迫切性愈发变强。”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恩远说。

张健华指出,虽然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增量主要来自新兴市场国家,但从存量来看,还是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要想摆脱困境、走出衰退,光靠新兴市场是不够的。

他认为,新兴市场受全球金融环境的影响很大。金融市场一动荡,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动就会加快,这种资本的快进快出对稳定经济不是好事情,所以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发达国家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指出,很多人对现行的国际金融制度强烈不满。这些制度是发达经济体所确立的,虽然他们也声称要改革,制定新的规则,但不少新规则是直接针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这就让后者怀疑其改革诚意。他呼吁,下一步的国际金融制度要把包容性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QE3登场
QE3意在加快美国经济复苏速度,可能开启全球新一轮货币政策宽松大幕。


欧洲的多事之秋
欧债危机形势喜忧参半,全球经济仍需应对考验。


新兴经济体“失色”
新兴经济体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希望所在,但在挑战面前还需加强合作。


不可思议的印度
经济改革使印度搭上了全球化的快车,其服务业和制造业迅速崛起。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