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公司 > 海龙能否重生

海龙能否重生 [《金融世界》2012年07月号 ]

背负巨额债务,山东海龙的破产重组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本刊记者  蒲世勇/文

“这次资产重组,是*ST海龙的一次转折点,一旦失败,离退市也就不远了。但是,即使重组成功,它也会生不如死。”对于*ST海龙的资产重组,有人如是评价。

在艰难度过4月份的信用债危机后,背负64亿元债务的*ST海龙走向了破产重组。

根据公司5月20日的公告,建行潍坊寒亭支行今年3月1日以公司无法偿还借款本金6045万元及利息,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为由,向潍坊市中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组,*ST海龙最终于5月18日下午收到潍坊市中院的《民事裁定书》。

破产重组

事实上,业内对山东海龙进入破产重组早有预期。*ST海龙2011年年报显示,公司2011年营业收入约为3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低于负1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也低于负8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17.93%,公司已严重资不抵债。

此外,北京永拓会计师事务所对其2011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表示,该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这一切都预示着,*ST海龙可能最终无法摆脱破产重组的命运。

其实,*ST海龙的债务问题从2010年下半年就开始不断发酵、升级,债务规模峰值时一度超过70亿元,但地方政府通过协调地方融资平台、当地大企业为*ST海龙提供担保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避免了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猝死”,期间还化解了公司本息逾4亿元的短期融资券偿付危机。

此外,当地政府也一直积极从外部为公司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探讨对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的可能性,并于去年5月将公司托管给晨鸣控股有限公司,晨鸣控股退出后,当地政府又与中国恒天集团就重组事宜达成初步意向,但最终因*ST海龙债务负担较重,重组迟迟未有进展。

因此,*ST海龙只能依靠与当地政府临时设立的国有全资控股的潍坊恒和置业有限公司的委托加工业务,维持公司本部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工人队伍的稳定。但这种输血式的救助不能使公司出现根本性改变。公司一季报显示,当季亏损1.5亿元,其中,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分别高达7671.8万元和5701.92万元。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虽然公司负债总额有所减少,但仍高达约64亿元,净资产为-10亿元,已严重资不抵债。

截至5月24日,公司在金融机构逾期贷款总计已达9.57亿元。从公司公告可以看出,近一年来,公司诉讼缠身、追债无门的债权人最终只好将目光投向了破产重组。

对于*ST海龙重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潍坊市政府可能已有对*ST海龙进一步处置的总体方案,从股民反馈的信息看,部分股民也对破产重组充满了期待。但也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由于背负巨额债务以及巨额担保,山东海龙破产重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基金出逃

在债务缠身、业绩巨亏,以及重组无重大进展的情况下,今年3月底复牌的*ST海龙一路狂跌。短短一个多月中就经历了11个跌停板,截至5月24日,股价累计下跌达到44.4%。此间,机构也难逃厄运,只好忍痛割肉。

在2011年8月份*ST海龙停牌前夕,民生加银内需增长基金买入200万股*ST海龙。*ST海龙2011年三季报显示,其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仅有民生加银内需增长是三季度新进入的投资者,也是唯一一只公募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在3月30日*ST海龙复牌首日,民生加银内需增长挂单卖出的迹象就十分明显,一度上演“火线撤离”,只是鉴于成交量萎靡,难以实施。

在之后*ST海龙的下跌过程中,根据深交所披露的盘后数据,民生加银内需增长一直在不断抛售*ST海龙。4月5日,有两家机构专用席位分别卖出211.31万元和38.19万元;4月10日,又有一家机构专用席位卖出727.02万元。而从民生加银内需增长持股数量来看,与4月10日大单机构卖出数量颇为吻合。据接近民生加银内需增长基金的人士透露,该基金确实已经将所持*ST海龙股票悉数“斩仓”。

按照深交所有关规定,在*ST海龙公告将破产重组后,*ST海龙5月21日停牌一天,自5月22日复牌交易。自复牌之日起20个交易日后,公司股票将停牌,至法院就重组计划做出裁定后,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复牌。

尽管公司和法院的相关人士都对重组表示看好,但由于法院还没有具体披露重组管理人,同时,在“退市新政”下,公司下一步的重组还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二级市场依旧对此信心不足,公司股价也没有显示出向好的一面。

重组风险

走向破产重组的ST公司并非*ST海龙一家,*ST金顶和*ST金城等多家公司也先后发布了重组公告。

据统计,在主板退市制度征求意见稿公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已经有20多家ST公司发布了资产重组公告。值得注意的是,在被业界称为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退市新政公布后,ST股一度被认为将面临生死考验,其“壳”资源也被认为大大贬值,但其后的走势却让人大跌眼镜。

新规利剑一出,ST股应声大跌。5月的第一个交易日,在各行业板块几乎全线上涨的背景下,近60只ST股和*ST股无量跌停。然而跌势仅仅维持了两天,这些绩差股就“起死回生”,开始止跌上涨。根据大智慧软件统计,从5月4日至20日,ST板块整体上涨了3.6%,而同期上证指数却下跌了3.8%。由此可见,在严厉的退市制度下,投资者依然对ST公司的重组充满期待,“炒概念、炒重组”之风依然盛行。资本市场上不缺“乌鸡变凤凰”的故事,但是否每只乌鸡都能变凤凰,变的凤凰是否货真价实,还需要投资者谨慎判断。

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上市公司炒作资产重组概念导致股价大幅上涨,其背后往往有很复杂的利益关联,即使重组不成功,游资也已经赚得盆满钵满;还有一种情况,ST公司在重组还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就通过所谓的“内幕消息”吸引散户跟进,抬高股价,从而增加重组谈判的筹码。一旦谈判破裂、重组失败,散户投资者就可能蒙受巨大损失。

日前,因业绩连续亏损3年、且牵涉毒胶囊事件,经营前景不明而被暂停上市的*ST吉药,就是最好的例子。从2007年9月至今,四年半的时间里,*ST吉药六次重组均以失败告终,公司总是试图紧追市场热点,但在其自身的药品生产主营业务上却鲜有长进。此外,*ST通葡也有3次重组失败的经历,但值得一提的是,自2009年*ST通葡宣布重组,虽然在2011年被终止,但是该公司股价却成为市场恶炒的对象,而这段时间,公司大股东新华联也加快了减持的步伐。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新的退市制度强压下,多家ST板块上市公司为避免被强制退市,纷纷加速并购重组以“保壳”。5月份以来,ST国通、*ST炎黄、ST金果等十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发布重组公告,“保壳”意愿强烈。如果这些公司通过重组“保壳”成功,注入其中的未必会是优质资产,后果难以预计。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中行的“下一步”
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收缩后,中行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


中国太平:“海归”返乡
中国太平释放出业务重心回归内地的信号。


泰康怎么了
这几年泰康发展较快,急于做大保费规模,但疏于内部管理和业务结构调整。


自保公司来了
受限于国内企业的规模和财力,国内自保公司队伍扩大尚需时日。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