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公司 > 人保财险挨批

人保财险挨批 [《金融世界》2012年06月号 ]

人保财险被点名批评,是否意味着保监会改变监管思路,还需拭目以待。

本刊记者  杨茜/文

尽管已是夏日炎炎,但“严”字当头的监管之风却让保险业感觉到了些许凉意。

不久前,人保财险因未按时提交业务整改情况报告,遭到保监会公开点名批评。

事情起因于2011年第四季度,保监会针对当年保险公司中介业务检查查处的违法违规情况,向14家保险公司发出监管函,详细通报各公司基层机构违法违规问题及行政处罚情况,并提出整改要求。

今年4月23日,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公司落实监管要求强化中介业务管理有关情况的通报》(下称“《通报》”)。《通报》指出,13家均按要求按期落实整改,通过降职、撤职、开除、通报批评和罚款等措施,共计处理相关责任人员350人次。

但令人惊讶的是,人保财险逾期一个月未提交整改情况报告,并未以其他任何方式和途径说明是否按照监管要求开展整改工作,保监会因此作出通报批评,并称“将严肃依法予以处理”。

《通报》还指出,个别公司特别是有的大公司在认识上仍存在偏差,不从主观认识和公司管理上去深刻反思问题根源,片面地将违法违规归结于外在因素、外部原因,内部责任追究存在层次不够高、范围不够宽、震慑力不够强等问题。

不小心撞到枪口

人保财险遭到保监会“点名批评”后,各大网站争先转载诸如“人保财险‘知错不改’、违法并护短被点名”等字眼的新闻稿件,一时间人保财险沦为众矢之的。

有意思的是,本刊记者发现,尽管媒体声势很高,但人保财险方面并没有采取过多行动,也并未通过媒体给一个官方的说法,似乎对整件事进行了默认。

一位人保财险内部人士对本刊记者透露:“《通报》下来当天我们就提交了整改情况报告,领导层那边也进行了相关的解释。并不像此前媒体所说的‘知错不改’之类那么严重。晚交报告并不必然代表监管层交代和要求的事情我们没有去做。事情做是做了,只不过没有按规定的时间要求提交相关的报告。”

但对于缘何未按时提交整改情况报告,该人士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答复,只是表示:“这个事情已经告一段落,公司层面目前也没有对此给一个官方或明确的解释,我们也不便对此进行回答。”

同时,该人士也对本刊记者表示:“这个事情一开始媒体渲染得有点过度,也不给我们一个解释的机会,让我们很被动。”但是,当记者表示出希望对此进一步采访时,对方却表示:“这个事情好不容易稍有平息,公司方面肯定也不想再重提。”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律界人士对记者表示:“人保的这个说法倒也可以理解,事已至此,如果人保方面再过多地进行解释,似乎有越描越黑的嫌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业内有一些声音对人保财险表示理解。

“被监管部门点名是常事,这就如同小孩子犯错误,就算你是班长,忍无可忍的时候,老师也会敲打你几下。”采访中,一位保险业内人士打趣地对本刊记者说道。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所长庹国柱告诉本刊记者:“人保财险近年来一直都有收到保监会的罚单,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讲,检查时收到罚单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某保险中介公司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表示:“一味地追求‘保费为王’,一定程度上也倒逼着保险公司走歪路。实际上,这并不是人保或者某一家公司的问题,我们整个制度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此前为了要规模,一直是粗放式经营,但现在到了一定程度,就要转为精耕细作,无论对于保险公司还是监管部门,都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

一位财险业业内人士表示:“被点名被批评其实都很常见,无论大小公司都如此,只不过人保偏偏要抢在这个时候撞在监管风口上,确实有点悲情。”

理应以身作则

本刊记者从业内了解到,近来保监会频频点名大型保险公司,不乏警示意味。而人保财险也并不是第一次上保监会的“黑名单”,这或许也是此次保监会“爆发”的一个导火索。

根据保监会网站披露的数据,在2011年,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开出的罚单中,寿险公司占据513席,总罚金2428.85万元;财险公司占据461席,总罚款金额达到3422.7万元。而本刊记者整理发现,其中,人保财险被罚次数最多,罚款金额也最高,同时也是罚单数量超过100张和罚款金额超过1000万的唯一一家保险公司。

如此看来,保监会此次对于人保财险强硬的态度,似乎是因为忍无可忍。

本刊记者了解到,尽管有人认为,人保财险是“悲情”地撞上了枪口,但也有人认为,作为业内“老大哥”,人保财险出现问题,确实该“敲打敲打”,虽然有压力,但“绝不能成为借口”。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此次事件时,某行业协会秘书长就坚定地对本刊记者表示:“人保财险作为大公司,理应起行业模范带头的作用。大公司的业务几乎占据了大半个市场,如果大公司不从思想上意识到问题,不从根上解决问题,整个市场就不会有良性的发展。”

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人保财险没有提交整改情况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内部管理环节没有理顺。

上述保险中介公司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表示:“人保财险下设分支机构较多,每年上面定下了死的绩效指标,分支机构就要想办法完成。有时候没有办法,市场就这么大,只好踩着监管红线走,比如虚构出一个中介之类的。这一方面确实也有保险公司自己的原因。”

而上述法律界人士却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人保的成立历史很特别,本身有自己的发展根基,背后的股东势力也较为强大,相比之下就没有一些民资、合资的保险公司‘听话’,并不见得能够买保监会的账。而在这次四大险企人事归中组部管之后,他们和保监会的关系可能还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另外,他还认为,由于去年整个保险业都不景气,人保财险作为国内财险业的“老大”,经营压力自然比一般公司都要大,“人保财险这么大的公司,产业链都较长,下面分支较多,很多问题整治起来也较为困难,耗费的精力也都较多,但这绝不能成为触犯监管红线的借口。”

监管之风继续吹

继年初在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出“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基本思路后,保监会这场“严监管”之风似乎愈刮愈烈。

“切实加大检查的力度和强度,对保险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绝不姑息。”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此前强调称。

言犹在耳,此次保监会拿财险业老大“开刀”的做法,也引发了业内的思考。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关注人保财险被点名批评这一事件本身外,公众对于保监会监管思路的转变也有不同看法。

“以往对于这种情况,保监会都会采取内部点名批评的形式,尽管也可能通过各种渠道被外界和媒体所知,但影响都不及这次。监管部门通过这种公开的方式严厉批评像人保这样的大公司,确实少见。当然一方面人保确实可能存在‘不听话’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保监会在加大监管力度,以确保监管权力的集中。”上述法律界人士对本刊记者说道。

但对于后续如何处理人保此次违规事件,上述人士则持观望态度。“这个事情不好讲,可能内部处罚了事,也可能公开处罚。”

事实上,对于此次保监会公开批评人保财险,大多数业内人士更愿将此事与项俊波上台后的“铁腕”监管风格紧密联系起来。

“项主席原先是搞审计的,又是金融业出身,此前农行那么多坏账,都能在他的带领下成功上市,所以从眼下他在保监会掀起的一系列动作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上述某大型保险中介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说道。

他同时表示:“项主席上台以后,掀起的各种整治运动,其实还是给保险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曙光,这个行业已经到了一个转型期,不能再继续像过去一样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必须要改变。而对于这个市场的监管,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走向,从我们企业来讲,对项主席还是有一些期待的。”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业内并非都对保监会此次使用“杀手锏”持积极态度。

“人保毕竟是大公司,拿大公司出来开刀可能更能显示出决心。但是,这板子目前看来,其实打得并不是很重,也没有说加倍处罚,或者说一棍子打得让人保觉得以后这个事情不敢再犯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感觉很可能是实际上喊得凶,挠的却是痒痒。”

另外,他还表示:“现在金融业监管已变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很多事情不是保监会就能够解决的。换届后确实给市场带来一些新气象。每一任上台后其实都会以改革,或者敢于直面这个行业的矛盾焦点作为开始,但可能用不了一段时间就会进入到‘维稳’阶段,因为很多事情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可能不是说凭一己之力或者说在任期内就能够把这些矛盾解决。”

在这位业内人士看来,保监会监管理念或者思路是否真的发生变化,还是要看其能够持续多久。

“零敲碎打、虚张声势的东西可能谁都会干,但是真到伤筋动骨,甚至触动许多利益层面的矛盾问题时,才会显现出监管层的决心。”上述业内人士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继人保财险被点名批评后,保监会网站日前还披露了针对平安人寿电话短信销售误导问题进行监管谈话的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中行的“下一步”
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收缩后,中行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


中国太平:“海归”返乡
中国太平释放出业务重心回归内地的信号。


泰康怎么了
这几年泰康发展较快,急于做大保费规模,但疏于内部管理和业务结构调整。


自保公司来了
受限于国内企业的规模和财力,国内自保公司队伍扩大尚需时日。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