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公司 > 平安证券不平安

平安证券不平安 [《金融世界》2012年05月号 ]

面对接二连三的人事动荡,平安证券研究业务能否转危为安?

本刊记者  罗三秀/文

4月13日,卢山新出了一份关于上市公司欧菲光的研究报告,不过,研报上面的证券公司名称从其老东家华泰联合证券变更为平安证券。就在3月28日,卢山还作为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电子行业首席研究员,发布了一份德赛电池的研报。

人事风波过后,尚未重归平静的平安证券研究所正四处招贤纳士,网罗研究人才。

“我们最近又招了5个大行业的人。”平安证券管理层人士向记者透露,4月底前就有新财富排名前列的商贸团队加盟。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从招聘、培训、培养、策划、绩效考核等几个环节,继续加强管理力量,形成我们的风格和平台。同时,研究所要与机构销售部、资本市场部两个关键性的联接部门通力合作,从目标、机制、激励等环节彻底改善,形成联动,互补和溢出。”平安证券管理层人士介绍。

推出这一系列动作之前,平安证券刚刚对研究所进行了“大手术”。

人事调整

始于去年9月的投行人员离职潮还未平息,又一波人事震荡向平安证券袭来。

3月上旬,平安证券研究所进行了重大战略调整,将30个细分研究领域精简至16个。与此相伴的是,一批研究所分析师主动辞职或者被迫离岗。

对于外界猜测因成本压力而裁员的说法,平安证券并不认可。“研究所的人事变动不是在裁员,而是一个正常的人员调整和必要的淘汰,目的是要集中优势人力将优势行业做好。”平安证券管理层人士称。

据平安证券方面介绍,平安证券研究所此次“瘦身”是基于自身竞争力提升的需要。

“平安研究所作为市场的参与主体,面临着如何确立鲜明特色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因此,对一些可能不适合公司新的发展阶段的人员,我们做出了主动的调整。”平安方面表示。

不过,研究业务调整的背后或许还有股东层面的考量。

一位已从平安证券离职的管理人士称,研究业务发展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东、管理层是否真正理解卖方业务,是否理解研究所提供卖方服务的定位,是否支持研究所的高投入、高人力成本。如果股东不理解、不支持,研究所就很难发展。

那么,平安证券研究所此番变身是否真的与股东平安集团不支持有关?

对此,平安证券给出的答案是:平安集团的保险、银行、证券三大块业务,本质上是三大类不同风险收益的产品。证券对集团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最高风险收益的一大类产品,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平安证券只有从产品出发把自己做强,才能很好地利用集团的渠道优势和综合金融优势;平安证券和集团下面的不同子公司,都是资本市场不同侧面细分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无论是资管还是信托,还是产寿险,都有很大一部分产品是和资本市场挂钩的。

事实上是,平安证券研究所早在2009年就曾经历过一次大的人事变动。这一年,金牌分析师彭波、非银行金融业分析师团队和交通运输仓储业分析师团队的成员集体转投国信证券,研究所负责人高利也转投华创证券。

“为什么离开?因为老板不支持。”前述从平安证券离职的管理层人士向记者透露。

平安证券研究所曾经有过辉煌。2007年,平安研究所获得新财富进步最快研究机构奖第一名。研究员邵子钦则夺得非银行金融行业最佳分析师第一名。之后,又出现了彭波等数位优秀研究员。

随着一批优秀研究员的离去,平安证券的研究水平江河日下。

不过,平安证券不以为然。“近年来,在基金分仓方面,公司一直在提升”。平安证券方面指出,2011年、2010年,公司机构经纪业务收入市场份额分别同比增长40%和54%,分盘基金相对占有率持续提升,从2010年的1.9%提升到2011年的1.99%。

尽管机构经纪业务收入未有明显下滑,但是从中也很难看出研究所业务的贡献力度。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有参控股基金公司的券商来说,研究所、机构销售部、股东支持等三方面构成对机构经纪业务的佣金贡献。总的分仓佣金增加了,并不意味着研究所的收入贡献增加了。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研究所对机构分仓佣金的贡献大些,但是行情不好的时候,机构销售服务的功劳可能比研究所更大。    

此外,前述已从平安证券离职的管理人士认为,研究所不时出现人员动荡,也有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如果研究所自身造血机制不强,单纯靠挖大牌研究员,也不能长期稳定地发展。

前景不明

“平安证券投行的中小企业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集团的综合金融。我们坚持中小企业战略,从以应对审核为中心的项目制,变成向优质客户提供多样产品为中心的客户制。”平安证券表示,通过综合金融平台注重对客户的“精耕细作”,在增加对客户粘度的同时,创造平安投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不难发现,平安证券试图力挽狂澜,避免投行项目资源随人员的离职而流失。

但在前述已从平安证券离职的管理人士看来,平安投行业务是否还能保持风光不好说,但依附于投行项目资源的中小市值研究业务却将随之受影响。

在给记者的回复中,平安证券方面表示,公司已经设置了专门部门,制定了明确清晰的交叉销售机制,有组织、由专人来推动投行与集团各渠道和产品线的综合开拓,将自身的客户与产险、寿险、养老险、银行等兄弟公司的客户互相转化、相互渗透。

“公司投行的储备项目,在市场上依然有优势。公司在中小市值的投行保荐与研究上依然保有优势,受到的影响不会很大。”平安证券方面告诉记者。

然而,平安证券的自信在现实面前多少显得有点尴尬。毕竟,人事地震引发业务受损的先例也不是没有。

前述已从平安证券离职的管理人士暗示说,不止是研究所,投行部也有人事动荡,这恐怕就不单纯是研究所的问题,而是公司层面的问题。

有消息指出,在本轮人事动荡前,平安证券投行部员工近330名,现在投行部员工数量已降至220名左右,也就是说,不到一年时间里,投行部员工离职率近1/3。

而事情远未结束。流传甚广的一则消息是,有意转投华林证券的原平安证券总经理薛荣年正在大举招揽其在平安证券的旧部,放言“不留给平安一片纸”。

一个曾为平安证券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高管,如今做得这么决绝,一个个平安投行骨干人员奔赴华林证券……外界似乎不难想象平安证券和薛荣年等昔日功臣们之间的激烈冲突。

有业界人士更是将平安证券的这些问题归结于保险文化和证券文化之间的冲突。

应对行业变局

平安证券对研究业务的调整并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券商,尤其是中小券商都在思考着研究业务的出路。因为券商研究业务的处境正变得日益艰难。

“单一的卖方研究业务模式存在高度同质化竞争,蛋糕已经越来越薄。”平安证券管理层人士表示。

“平安研究所的未来定位很清晰,那就是必须做强,必须做出特色,必须做出差异化,真正在市场里确立自己的长期定位和竞争力。”平安证券管理层人士指出。

“太难受了!”谈到券商研究业务的调整方向,深圳一家小型券商的研究所所长在电话里不禁这样感叹道。

“有人胜出就有人退出。”北京一位券商研究所所长告诉记者,券商研究所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市场发展已经出现了瓶颈。

这位研究所所长所在的券商名不见经传,但是其研究所在最近两年里实现了收入的成倍增长。

尽管平安证券研究所在行业竞争压力下采取收缩战术,但是记者了解到,有些中小券商的研究所不但没有压缩研究队伍,反而还在扩张。

中原证券研究所所长袁绪亚告诉记者:“我们的行业覆盖还不全,比如,文化等新兴产业、TMT的研究都比较薄弱,所以还会继续扩张。”

“大券商要做全覆盖,小券商怎么杀出条血路来?”前述北京的券商研究所所长感叹道。

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该研究所没有去硬闯之前研究饱和度较高的行业,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新兴产业(小市值股票)、消费、资源、生物医药等领域。

此外,券商也在尝试各种途径增加研究业务的收入。

前述北京的券商研究所所长认为,保险公司的交易佣金将为研究所增加新的收入渠道,直接买卖研究报告也将增加新的盈利点。

据记者了解,一些券商正在和新华金融信息交易所研究搭建一个研究报告的交易平台。

另有券商研究所在对内服务的同时,也在卖方服务上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不仅对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提供研究服务,也对一些产业公司提供行业研究服务。

“卖方服务仍是研究所业务的主要方向。”袁绪亚表示。目前,中原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服务就是对内服务,而并未对外。但袁绪亚认为,研究所走出去是必然趋势。QDII、RQFII的推出,以及保险公司采用券商通道都将增加卖方研究的市场需求。

不过,正如前述北京的券商研究所所长所说,券商研究所结合对内服务和卖方服务的发展模式在业内还没有好的案例,大家都在摸索。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中行的“下一步”
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收缩后,中行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


中国太平:“海归”返乡
中国太平释放出业务重心回归内地的信号。


泰康怎么了
这几年泰康发展较快,急于做大保费规模,但疏于内部管理和业务结构调整。


自保公司来了
受限于国内企业的规模和财力,国内自保公司队伍扩大尚需时日。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