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金融家 > 起底巴曙松

起底巴曙松 [《金融世界》2012年01月号 ]

在配电房学习、用工作倒时差、拿读书当轻松,巴曙松用勤奋诠释着自己的人生哲学,一手不太好的牌也能打赢。

本刊记者  汪孜博/文

“一个摄影爱好者,在一个平常时间,平常地点,以平常手法,拍了一张很平常的风景照,这是一件平常事。但是,当这个摄影爱好者坚持10年、20年,看似平庸的照片放在一起,就会成为一幅十分有价值的作品。”巴曙松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对自己金融生涯的总结。

“这幅作品”的价值凝固在一个时刻。2007年8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内容是世界金融形势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巴曙松作为讲解人之一,并提出了一份完整的改革建议。可以想象巴曙松当时的心情,紧张、激动、兴奋……对于一位勤奋的经济学家来说,没有什么比这种认可更令其感到满足。

1969年,巴曙松生于湖北武汉,从小喜爱文学,中学时代便以“楚才杯”甲等奖崭露头角。高考前夕,华中科技大学与其签订提前录取意向,进入大学后,他就读于当时的动力工程系,“坦率讲,这个专业我并不喜欢,但当时社会氛围特别重视数理化。”巴曙松回忆道,“当时的心态,是安慰自己,拿到一手不太好的牌,总不能不打,还是坚持尽可能打好一点。”

巴曙松十分重视英语学习,认为扎实的基础学科训练为其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虽然对本专业始终提不起兴趣,却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大量社会学科书籍上,经常一个人泡在图书馆中,一整天下来,手上总是沾满灰尘。巴曙松对于那种图书馆特有的干燥书籍气息至今难忘,他喜欢在家中摆放类似图书馆使用的大小书柜,并买许多书填满。

从事大量社团工作被巴曙松看作是其大学时期的另一亮点。一年级担任年级团总支书记、二年级担任动力系宣传部长、校广播台台长,并参与创建校学生记者团等。“靠沟通动员获得支持,这给我很多难得的锻炼机会,至少是‘试错’机会。”巴曙松坦言,“但也使得当时的读书计划‘无疾而终’,至今总有‘书到今生读已迟’的遗憾。”

在巴曙松内心深处,“蓝色的爱”是永远挥之不去的名字,那是他担任校广播台台长时组织的一场诗歌朗诵会。直到今天,他还时常怀念那个心中“白衣飘飘的纯洁时代”,感慨当时流下感动热泪同窗的年轻面庞,“那时,没有诗歌爱好的年轻人不多。”巴曙松言语中难忘那份单纯,“当时流行谷建芬老师的一首歌,叫做《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其中一句是,‘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当时觉得20年是多么遥远和漫长。”

巴曙松很幸运。当时,发展经济学大师张培刚教授在华中科大任教,而且鲜为人知,感受着经济变革大潮即将到来,自称“半路出家”的巴曙松把握住时代发展方向,决心考取符合自己兴趣的经济学研究生,“围棋界有一句术语:善谋者谋势,不善谋者谋子。”巴曙松如是说道。为了多点时间学习,他通宵在配电房读书,虽然耳边是嗡嗡作响的机器运转噪音,但那段日子令其终身难忘,巴曙松就此为自己找准人生方向。

巴曙松的研究生时代主要在图书馆和宿舍中度过。为了晚上能多一些看书时间,他从餐费里挤出钱买香烟送给楼管,“走后门”拖延熄灯时间。巴曙松认为课堂知识会很快老化并落后于实践,老师的作用不是解惑,而是为学生制造疑惑,图书馆则是寻求答案的最佳地方。为了能享受和教授一样的借书待遇,他参加了图书馆一个杂志编写小组,负责写书评推介新书,一次可以借二三十本书,新书上架,也可以先睹为快。“当时,图书馆外文资料室里有一套诺贝尔经济学家著作翻译丛书,系统读下来,就可以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巴曙松坦言,宿舍里的各抒己见,看似不经意,却对自己价值观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大学时期上经济学课程往往不十分认真,倒是去钻研许多社会学书籍,从而奠定了深厚的知识储备。”巴曙松总是举这个例子来表达自己对经济学家的理解,“现在学科分配过细,十分工具化,很难出现凯恩斯那样的大师级人物,这与知识储备不够有关系。”此后,巴曙松又到中央财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4年,走出华中科大校园的巴曙松供职中国银行,工作当年,便赶上影响深远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他很快意识到已有知识结构明显落后于实践,必须对自己“及早清零”,面对全新金融知识和制度体系,谁学习能力强,就可能更早成为专家。

为了得到基层实践经验,巴曙松主动申请机会,到中行杭州分行担任副行长,“我开始真正从市场细胞角度,去了解银行和企业运作及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巴曙松谈到,当时积累的经验“成为自己日后进行研究和判断最为关键的现实感觉来源”。

回到北京后,巴曙松通过总行“百人计划”,被选调到中银香港任助理总经理,直接接触国际金融市场运作实践。恰逢中银香港重组上市,巴曙松在重组上市办公室任职,系统阅读、全面掌握相关资料,并全程参与整个过程。

中银香港成功重组后,巴曙松在风险管理部工作,因为参与一个落实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项目,他积极组织成立巴塞尔研究小组,并每天加班加点与同事一道起草《中银香港风险管理政策与流程》。直到今天,这本厚书依然是中银香港主要的风险管理制度框架,当时的研究小组也升级为正式部门。“一直注重从金融业实际面临的关键和前沿问题展开理论研究,他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受到金融界广泛关注,汇集了他对金融政策实践的思考。”林毅夫曾如此评价巴曙松的研究成果。

参与银行工作较长时间后,巴曙松转到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中国证监会工作,当时,正值资本市场持续低迷,股权分置改革积极酝酿,“这为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现实案例。”巴曙松认为,担任证监会基金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新基金公司设立、新产品发行等工作,“与大部分基金公司中优秀专业人士有了相互学习和讨论的机会。”

在金融业界和监管机构积累了丰富经验和阅历后,钟情于学术研究的巴曙松最终选择作一名学者,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做理论和政策研究虽然辛苦一点,但每天都会接触大量新问题,都有很多事件需要分析研究。”巴曙松如此看待自己的选择,“避免就事论事、从书本到书本,时刻清醒地立足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第一线。”他十分重视通过实地调研激发现实市场感觉,一直与业界和监管层保持良好信息交流和沟通渠道,“当我做中国银行基层副行长和在海外从事风险管理时,我亲眼看到了不良资产是如何产生的,作研究时,就知道如何在制度上加以防范。”巴曙松表示,学者与业界应该有所互动,相互促进。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谢伏瞻这样评价巴曙松,“他近年来不仅在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领域十分活跃,还积极参与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决策研究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实际金融运作经验。”

巴曙松非常勤奋,经常夜里两三点钟还在做研究,他也是一个高产学者,已发表500多篇论文,出版10余部专著。巴曙松精力旺盛,他的一位学生表示,巴老师时间利用密度极高,甚至在机场候机时也在写文章,不让脑子闲下来。工作之余,巴曙松会阅读大量新闻,因此,其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有学生试图效仿他的工作节奏,都难以坚持下来。曾经有一次,巴曙松乘坐20多个小时飞机,从南美洲回国,一下飞机,立刻投入工作,同事们戏称,别人用休息倒时差,巴曙松却用工作倒时差。巴曙松中财的一位校友则回忆道,巴曙松当年学习时特别刻苦,称得上废寝忘食,有一次,竟晕倒在澡堂里。

在巴曙松众多职衔中,他最喜欢“老师”这个称呼,并把大量精力投给学生。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组织独立论坛,带学生一起作科研课题,他在各个环节悉心指导,为学生搭建平台。一位同事表示,巴曙松对待学问十分严谨认真,对学生的要求以严格著称,容不得半点敷衍。他的一位学生则谈到,只有达到预定学术研究要求,老师才会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上签字,当学生态度出现问题时,他会提出严厉批评。同时,巴曙松也倡导自由学术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他开列的一份包含100多本各类书籍的“巴曙松书单”在学生中广为流传。

巴曙松富有个性,会为了学术问题与同行争得面红耳赤,对于浮躁现象批评不留情面,因此有人说他很“冷峻”。他也并不刻板,每次演讲都很风趣幽默,逢年过节,他会组织聚会,他的生日,几乎都是跟学生一起度过。生活中,巴曙松最大的爱好是看书,“读书未必是书房里的悬梁刺股,而是与肝胆相照人共事、于无字处读书。”巴曙松如此表示,他最喜欢金庸武侠小说,提倡其中的传统美德,虽然看过很多遍,依然乐此不疲,需要放松时就翻一翻。“做研究,可能郭靖更好,智商一般,但很扎实、有恒心,韦小宝就不太适合。”他曾如此打趣道,“郭靖的情商也不低,在选择老婆问题上就做得很对嘛。”

工作之余,唱唱歌,看看电影,写写影评,拍拍照片,巴曙松勤奋而真实地过着一天又一天,正如他自己所说,“从安静的关山口,只要你有足够积累,只要你出发,就能到达到北京的长安街、香港的中环、美国的华尔街。”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蝶变”潘功胜
两次大行IPO经历,使潘功胜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少壮派”银行家,较高的理论素养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


中再培育进行时
李培育兼具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业内对其带领下的中再集团充满期待。


朱立南低调人生
升任联想控股总裁,朱立南一如既往地低调,或许,今后他会有所改变。


“老辣”姜建清
在工商银行工作了30年,姜建清在改革的争议中带领工行破冰前行。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