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调查 > “交易”在北京

“交易”在北京 [《金融世界》2011年04月号 ]

 

  2010年12月18日,新华金融信息交易所在北京丽泽商务区挂牌开业,为蓬勃发展的北京要素市场“再添新丁”。

  这一年,随着金融发展环境、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北京要素市场进入全面“提速”、扩容的阶段。

  2010年7月30日,经过两年多的股权重组,成功引入中石油、中海油等央企股东的北京石油交易所正式营业。而仅仅就在两个月前,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成立,一举填补了北京在金融产品交易市场领域的空白。

  同年,中国技术交易所、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等一批“中”字头要素市场落户北京;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先后设立开业。

  截至目前,在京注册成立的各类要素市场已达29家之多。北京建设金融多层次要素市场体系的构想,正在要素市场的不断扩容之中逐渐从理想化为现实。

  然而,瞄准要素市场建设的并非只有北京。在津、沪、渝三地的“夹击”之下,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已明显感受到来自多方的巨大竞争压力。

  

“一托十”格局渐显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没有要素市场这个概念,要素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市场处处长侯博向记者介绍说。

  为什么要素市场这个新名词会在中国资本市场出现?对于这一问题,从事产权交易近二十年的北京产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有着自己的理解。

  “在我国,国有资产、国有体制的形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继续存在。现在,国有资产的量实际上正在以相当快的速度增长。国民经济财富中,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国有资产的财富形态。这就客观需要形成一个国有资产形成、运用与流转的完整循环。而在我国,在以产权清晰、诚信建设、法制建设的体制之下,在可以预见的短期内又很难达到国有资产完全市场化。这两个因素,使得像产权市场这样有一定规制的市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熊焰认为。

  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在我国,要素市场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大家所熟知的以具体商品为交易对象的大宗商品类要素市场;另一类则是权益类要素市场,对应于商品概念,主要以资本品为交易对象,交易权属而不是交易具体的商品,比如产权市场、非上市企业股权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等。

  成立于1994年的北京产权交易所(下称“北交所”)堪称国内权益类市场的“代表作”。

  “项目编号G0501670中国华源集团公司2.084%的股权;G0501752北京寿昌玻璃有限公司43.8%股权”……在位于金融街核心地段的北交所交易大厅的巨幅电子显示屏上,各家企业的股权正在滚动显示、“待价而沽”。

  “除了上市公司的股票,企业的其它部分在这里也都能进行交易。”在熊焰看来,眼前这个交易大厅就像是一个超级“大卖场”。

  而在这个“大卖场”中,企业的股权交易仅仅是众多琳琅满目的“商品”的一小部分。在这里,中央、在京及京外企业的国有产权、国家专利技术、黄金、企业股权、石油、奥运资产等等,未来甚至还有存量房、艺术品、版权……都能进行挂牌交易。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11月,北交所的成交额已累计达到1674亿元。这一数字已远远超过2009年全年1296亿元的成交总额,继续蝉联全国最大产权交易市场的“宝座”几乎已无悬念。

  然而对于北交所而言,交易额登顶全国第一仅仅是一个开始。作为中国产权市场的先锋,北交所将被市场证明为成功的国企产权交易规则推而广之,复制到一个个新的领域。环境权益、技术、林权、矿业权、文化……众多专业化要素市场相继提上日程。

  “我们先后参股了中国技术交易所、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北京石油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等多家交易所。现在,北交所已逐步构建起了‘一托十’的业务发展模式,进入集团化发展新阶段。随着业务范围逐渐增多,北交所在推进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已初见成效,逐步确立了在北京要素市场行业领军企业的地位。”熊焰向记者介绍说。

  “作为要素市场的主要‘生力军’——产权市场正在加速交易多元化的布局。”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认为,通过产权市场这个平台进行金融资产交易,将大大增强金融资产处置的信息透明度和操作的规范化程度,并有助于提升金融资产处置的价值和效率。

  

突围

  “先搭平台,走在前面”。在北京建设要素市场的大局中,北交所“一托十”格局的搭建只是其中的“一步棋”。

  “早在200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就定位于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侯博回忆说,“其中有一条是持续强化投融资市场体系建设,要素市场建设肯定包含在其中,尤其是交易类的要素市场。”

  “北京打造世界城市、国际商贸中心的突破口是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北京市是生产型服务业中心和集散地。发展要素市场可有效活跃商品和产权交易,形成权威定价,并服务于相关产业发展。而这正是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依仗。”胡俞越认为。

  正是意识到发展要素市场对于首都经济的重要依仗作用,2009年3月21日,北京市出台《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金融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发挥北交所平台作用,大力发展创新类产权交易业务,推动石油交易所、环境交易所、林权交易所完善治理结构,整合交易资源,加快平台建设,活跃商品和产权交易,形成权威定价,并服务于相关产业发展。

  可以说,北京是将生产要素市场列入发展纲要的第一个省市。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北京市各类要素市场数量呈现出迅速膨胀的态势。

  短短两年间,以北京农副产品交易所、北京石油交易所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以及以北京环境交易所、中国技术交易所、中国林权交易所等为代表的产权交易所纷纷成立。由此一举消除了外界关于“北京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城市,却没有一家全国性的交易机构”的质疑之声。

  “这是北京向世界城市迈进的必由之路,也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依仗。”专注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分析师王军认为,“无论是人才还是硬件、环境,北京的条件都已经非常成熟,再加上作为行政中心的先天政策环境,北京在推动要素市场扩容、升级的行政力量方面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北京已经初步建立起涵盖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要素市场体系雏形。”北京金融工作局局长王红在公开场合表示,一批权益类和商品类要素市场在京发展;同时新设了一批具有首都特色的要素市场:中关村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下的场外交易市场的组建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为核心,北京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债券发行、交易与资产托管市场。

  毫无疑问,扩容已经成为北京要素市场“短板突围”的新战略。

  这种扩容,不仅仅表现为各类要素市场的涌现或正在规划中,尤以北交所作为领军企业,通过“一托十”的格局布局全国,显示出北京要素市场建设要引领全国市场的决心。

  “产业链的终端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要素市场。北京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城市,不缺信心缺规划、不缺人才缺机制、不缺硬件缺软件、不缺业态缺主体、不缺规模缺效益。”国内流通专家黄国雄认为,最重要的突破口正是要素市场,从生产型服务业做起、从大宗商品市场做起、从产权市场做起。

  “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一个城市功能像北京的功能如此综合,如此完整。北京的城市功能预示着它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产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产权市场发展研究课题组曹和平教授认为。

  

四直辖市“角力”

  进入2010年,要素市场——这个源起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新名词在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所举办的各类会议上被频繁提及。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在公开场合表态,北京要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场外国债交易市场、基金发行市场、再保险市场、票据市场、股权投资市场,并力争在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基础上建设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OTC)。”

  然而瞄准OTC的并非只有北京。距离北京只有120公里的天津,同样在要素市场特别是OTC市场的建设上加足了马力。

  在天津市政府的主导下,一个集团化的产权交易平台——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在滨海新区挂牌成立,此举被外界视为天津推动OTC市场建设的实质性动作。与此同时,天津股权交易所(下称“天交所”)也将在内蒙古和上海建立了OTC市场区域平台,其“合纵连横”的魄力不容小视。

  虽然天津OTC市场目前尚未立即启动,但近年来,天交所规划,由天交所在建立分支机构的基础上,逐步打造区域性分市场,并最终形成集全国市场与区域市场于一体的市场。

  近些年,发展迅猛的重庆市也加入了推动区域性要素交易所建设的“大军”之中。截至目前,重庆已先后成立联合产权交易所、OTC交易中心、农畜产品交易所、农村土地交易所、药品交易所。

  业内专家认为,一旦启动OTC市场,不管对天津,还是重庆来说,都可以将城市的金融体系植入资本市场的核心。

  几乎如出一辙的扩张理念,自然造就了各地高度同质化的扩张。

  “现在各地几乎都在加快建设各类要素市场,过度的拼抢资源,盲目地大干快上,而忽视自身特有的优势和资源。”面对要素市场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崛起,业内专家忧心忡忡。

  “要素市场不是传统的市场,其本身具有一半商品市场属性,一半的资本市场属性。目前,我国要素市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素市场的金融属性没有完全放开,以及与要素市场交易相配套的金融工具尚不完全等问题。”曹和平认为,过去二十年用来监管资本、金融市场的限制进入、交易、退出的总量认证、资质认证方法应该放开了。

  “不开放资质认证,要素市场只能附着在公共权力部门上生长,只能依靠地方政府的资质而存在。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省一市场、一市一市场,各地都照搬上海证交所、北交所成功模式的尴尬状况。没有市场竞争的参与,就无法出现根植在各地特色优势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要素市场。只有放开资质认证的限制,真正具有市场属性的区域性、全国性交易市场才会通过市场竞争,逐渐出现。”曹和平建议说。

  在全国各省市要素市场的集体“围攻”之下,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已明显感到津、沪、渝三地交易所带来的难言压力。

  很显然,北京要素市场的发展在与自身进行纵向比较的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全国范围内的横向对比和竞争。

  “北京的要素市场中,除了北交所在2009年一举超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成为全国最大的产权交易市场之外,其他要素市场的规模目前还都偏小。”业内人士坦言。

  对于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下称“北金所”)、北京石油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目前的成交额,北交所的负责人同样讳莫如深。“成交额现在还不方便透露,这个市场其实还没有起来,还处在搭场子的初期。”该负责人回应说。

  “虽然近年来北京的要素市场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除了北交所以外,其他一些权益类交易市场仍然感觉比较边缘化,尤其是在交易量上比较少,市场没有流动起来。”某专注于研究国内产权交易多年的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有“场”无“市”的困惑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不仅仅是北京,各地新成立的交易所目前都不同程度面临着“有场无市”的尴尬境地。

  以环境类交易所为例:截至目前,北京、天津、上海三地均设有环境交易所,但其主要业务均来自于非碳排放权交易,都是传统的技术产权交易。

  未来环境交易所是否拥有足够的交易市场?国内权威碳交易专家吕学都认为情况并不乐观。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需求萎靡,主要发达国家在2012年之后的减排义务一直没有达成;二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购买需求下降,至少在2020年前,这个市场都不会很大。

  “很多我们当初设计的东西和现在实际交易的产品差距是非常大的。”熊焰向记者坦言,“比如我们最初设计的信贷类交易产品。当时在设计这一产品时,测算是依据国内各家银行每年的信贷资产高达70~80万亿元,按照10%的流动测算,至少也有七、八万亿元的成交额。但在实际交易过程中,才发现银行的需求都是同向的。一旦需求同向,交易就没有办法真正开展了。信贷规模放开时,大家都不需要头寸;收紧时,手中都没有头寸。没有了交易标的还交易什么呢?只存在逻辑上的交易可能性了。”

  “现在北金所中三类主要交易品种中,信贷交易启动的比较早,但信托交易的规则现在还没有发布,北京市私募股权基金二级市场交易也是去年12月才刚刚启动的。”对于未来北金所的发展前景,熊焰认为前途非常广阔,但是道路非常曲折。“这个市场什么时候成熟,银行、信托、PE机构什么时候能真正意识到金融交易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一个过程。”

  产权交易市场后市不足,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现状也不容乐观。比如北京商品交易所虽然成立了,但由于没有推出新的交易品种,市场交易清淡。

  “争夺定价权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一个归宿。”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常清认为,但北京目前在建和已经存在的近30个交易所中,都是以远期和中远期交易为主,并没有一家全产业链交易所,这样仍然是没有定价权,没有处于产业链高端。

  “建场容易,但要推出与国际上相抗衡的交易品种,要使市场活跃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首先要立足现货,然后提升现货,最终还要回归现货市场。”胡俞越建议。

  “‘市’代表着市场交易行为,‘场’代表着有形资源建设。”对于“市”与“场”的制衡关系,胡俞越分析认为,这些年来,北京要素市场主要着力于“场”的建设:北京汇集了国家决策机关、中央部委、一行三会、各大银行、保险公司,CBD、金融街、总部基地高楼林立。

  “可以说,北京的‘场’能已经足够强大,大量的存量资产虽然构成了‘势’能,但却没有形成真正的‘市’能”。侯博坦言。

  “‘市’与‘场’的矛盾一方面不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各园区间的差异化竞争。”胡俞越指出,“市”的缺位使得各大央企各自为战,金融机构则独立拓展市场,各类产权则头疼于市场化的障碍。

  对于这一难题,多年来,熊焰所领导的北交所团队也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市’的交易之所以还不够强,是因为还没有给交易各方提供交易时间成本、风险都比较低的交易产品。在这方面,我们考虑通过产品设计不断完善,一个又一个的产品连结起来其实就是‘市’,通过这种方式更有效地对接供需双方、降低风险。”

  “北京要素市场的建设应该是又大又强。”侯博认为,在形成“市”能方面,首先,要在量上保持优势,不同地区结合自身的优势建设相应的要素市场是盘活经济市场特别是做“市”的需要;其次,要选择具有金融培养潜力的高端要素市场重点培养,逐步形成规模上有层级、布局上有重点的梯次布局,形成多层次的要素市场体系。

  

机遇——“新三板”扩容

  当一种战略开始在全国各地普及,纷纷涌现的各类要素市场似乎又进入了另一重困局:如何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个冬天,国内金融圈流传着一则消息:新三板将在2011年从中关村试点逐步扩容至各大国家级高新区。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在公开场合表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场外市场建设,目前已经初步拟定了中关村代办转让系统扩大试点方案,明确了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公开转让的监管原则,基本形成了场外市场建设的总体思路。下一阶段要以扩大覆盖面为重点,加快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扩大工作,抓紧推进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的投融资需求。

  “监管层近期到中关村考察,对新三板市场进行了大量调研,新三板市场将有望从现有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扩大到全国各地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园区。”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

  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新三板的扩容将成为未来北京要素市场最大的亮点。

  “北京要素市场最大的机遇应该是新三板。”常清认为,新三板能够让北京抓住资本市场的尾巴,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北京本应是金融交易中心的遗憾。

  全国各省市都欲建立要素市场,但北京具备建立各类要素市场得天独厚的条件。

  “北京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信息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及企业资源优势,这些都是要素市场建设的沃土。尤为重要的是,北京市的优质企业资源优势其他地区难以企及,已经形成了大型央企与中小创新型企业,金融、贸易、物流、会展、信息咨询等服务型企业与实体企业总部相结合的良好态势。”胡俞越认为。

  “北京的各类产权交易所应该是区域性的,但它的买方可以是全国性的。”北京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最适合做全国性的市场。因此,合理规划显得非常重要。”常清认为,未来的北京应该是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这势必要有不同层次的交易市场,合理规划、布局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势在必行。

  对于上述建议,熊焰颇为赞同。“北京办环境交易所、石油交易所最大的优势就是首都优势,虽然前面挂的是北京二字,但我们从来没有将它仅仅理解为北京的交易所。比如:发展全国性特定行业的减排,就是目前北京环境交易所最大的市场机遇。包括推出国际矿业权交易,更多考虑也是北京的首都功能,而不仅仅是考虑‘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自身城市定位。”

  

多元化聚“人和”

  2011年,北交所“一托十”格局中的最后一家交易所——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即将正式挂牌成立。

  “到了十家之后,我们会停下脚步,整理巩固一下,对现有的十家交易所进行协同、完善、提高。甚至在有些方面,不排除做做减法。比如,如果一家交易所持续不盈利,说明在基础设计上出现了问题,不合适独立运作。那么,我们也会考虑做一做并购、重组和整合。”对于未来北交所集团化的战略发展方向,熊焰有着这样的构想。

  2010年,北京市政协就要素市场这一热点问题组织了专题调研活动。经过为期两个月的调研后,北京市政协专题组形成的调研报告建议:北京市在“十二五”期间,应该大力发展属地金融要素市场,一方面努力将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市场尽早发展成为国家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的主场所和管理总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首都投融资市场体系,让北京更多的优秀企业尽早上市,并鼓励发展规范化的民间信用,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草根”区级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

  另一方面对北交所进一步增资扩股,形成由北京市国资经营公司相对控股和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新机制,并以北交所为依托,发起设立林业、矿业、文化、知识产权、国际版权等具有北京特色的专业型高端产权交易场所,努力发挥商品和信息交易市场的金融效能。

  结合上述建议,北京在出台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高端要素市场,推进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发展成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北交所和中国技术交易所的示范作用,提升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发展壮大债券市场,提升价格形成和交易服务功能。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逐步成为重要商品价格形成中心。积极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推进水、供热等公用事业改革,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和完善实名制信息共享平台,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胡俞越认为,北京要素市场建设已经齐聚了天时与地利的优势,而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发展路径可构成更为重要的“人和”因素。首先,北京市相关部门应制定要素市场发展的科学规划,并积极与中央有关部委探讨市场相关监管制度,应借鉴产权交易所经验,尽快形成大宗商品市场体系。其次,现有大宗商品市场以及产权交易市场应积极探讨市场建设经验,形成规范市场制度体系,建立起北京市要素市场体系。

  “北京未来多层次要素市场体系的要有一个大概的目标,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依托首都优势、总部优势和金融资源优势,全面推进本市要素市场建设。”侯博建议,在保持一定数量的基础上,全市在要素市场质的方面要有核心,着力构建一批覆盖全国的要素市场,打造一批万亿级、千亿级重点要素市场,最好出现十万亿级的市场,形成一个流动的“势”,推动北京大量金融存量市场化运行。最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有定价中心地位的要素市场,增加北京在国际国内的话语权。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私人银行“离职潮”
国内私人银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调节利益分配,解决“高层分”与“基层合”的矛盾。


商业银行谋变
面对转型压力,大型银行将综合性、国际化作为发展战略;中小银行则向特色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商业保理“初长成”
作为银行保理的重要补充,商业保理潜力巨大,但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制约。


谁为暴雨买单
大雨过后,保险公司执行适度宽松的理赔政策,放弃了一些自身利益,在社会责任与市场行为之间,险企也在纠结。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