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市场 > 中国碳交易,路在何方?

中国碳交易,路在何方? [《金融世界》2011年04月号 ]

 

  中国碳市场极具潜力,建立适应国情的碳交易市场是在新的全球金融框架下争取主动的必然要求。然而中国还不是“强制性减排国家”,没有确定减排总量,无法进行配额交易,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基础和环境尚不具备。因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市场,迫在眉睫,且任重而道远。

  

迫在眉睫

  中国是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量一级市场上最大的供应国,是碳交易市场最大的卖方市场之一,但却一直处于国际碳交易市场及价值链的低端,又缺乏碳排放量的定价权和交易的主动权,不得不尴尬地充当着低价“卖炭翁”的角色。为扭转这一局面,中国急需建立碳交易平台。

  同时,从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来看,当前建立碳交易市场也极为紧迫。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马哲军说,自2005年全球碳交易的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逐步成立以来,碳交易出现爆炸性增长。2004年市场容量仅为3.77亿欧元,2008年为910亿欧元,2012年将达到1400亿欧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与此同时,全球尚未真正形成统一性碳交易市场体系和金融中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定价权基本被发达国家主导,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正迎头赶上,预计未来5年将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真正蓬勃发展的开端。

  由于历史和市场原因,过去我们没有赶上全球石油交易、全球矿产金属交易等机会,陷入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买什么,什么产品就上涨”的困境,而目前全球碳交易起步时间并不太长,各项规则还不成熟、不系统,我们不能再次错失良机。

  马哲军认为,建立碳交易市场还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眼下国内各地节能减排仅仅靠行政命令这只“看得见的手”是不够的,“死命令”往往导致“真造假”,因而需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配合和制约,将节能减排内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来引导低碳技术、减排资金等稀缺资源向企业合理流动,改变过去政府直接向减排企业提供财政资金补贴的做法,由政府设立相关碳基金在碳交易市场上购买减排指标,创建科学合理激励机制,变“要我减”为“我要减”,逐步摆脱原有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

  

面临困境

  碳市场是让我们以最小的代价、最小的成本、最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减排目标的一个政策手段,但是走向碳市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能力建设的过程。目前,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市场,依然面临诸多困境。

  一是碳交易基础尚不具备。虽然当前碳交易是一个热门词汇,但是其内在原理和交易规则并不为公众所熟知,尤其是在政策环境上,由于中国目前还不是“强制性减排国家”,过早地设立碳交所,可能挤压政府在国际气候问题与碳排放上的谈判空间。由于中国尚未确定减排总量,无法根据总量对企业和地方分配减排量,因此还不具备碳交易的基础。

  二是交易规则与机制不明。目前中国缺乏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机制,如碳减排测量认定方式与标准,如果仅仅依赖于“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原则,就不能覆盖更多的减排工作领域。此外,“什么样的项目减排可以纳入到交易体系中来”、“不同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由什么样的技术标准来测算”、“碳减排量指标应由什么样的认证机构来认定”以及“如何科学设计碳交易机制来合理规避各类风险”等一系列规则问题都需要尽快集中各类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予以研究和拟定。

  三是碳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目前我们除了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品,其他碳交易产品如碳基金、碳证券、碳期权等衍生品基本上没有开放,一些银行开展的低碳信贷从严格意义上说还算不上碳交易产品,尤其是部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品的各类交易成本相当高昂,交易失败风险较大,收益风险并不匹配。

  四是银行介入较浅,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全。我们拥有相当多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但国内金融业对碳交易介入甚浅,只是对减排项目开展融资贷款,各类企业和普通公众基本上还尚未参与碳交易,专业性强的机构投资者也还不具备。

  五是碳交易人才缺乏。碳交易是一个新兴产业,相应的各类服务中介组织和专业性人才还相当奇缺,尤其是熟悉国际碳交易市场规则的复合型金融、法律和英语人才、碳减排项目管理与专业技术创新人才,以及碳交易市场风险监管人才等,都需要加快引进与培养。

  

路在何方

  我们认为,现阶段不承担碳减排的责任与义务不代表不需要履行责任,中国已经承诺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尽管建设碳交易市场困难不小,但我们不能坐等机遇丧失。

  首先,宜着眼于国家长远战略,加强制度建设与基础研究,为开展碳交易试点及活动打下基础。

  其次,引导地方政府认清定位,有规划、有步骤地参与碳交易,杜绝盲目和一哄而上建立碳交易平台。建议出台行业发展指导意见,建立全国统一的交易标准,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碳交易市场,逐步完善碳交易配套体系,提升碳交易的发展层次。

  再次,适时在一些低碳试点城市开展碳交易排放试点,积累国内碳交易市场相关经验,探索落实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的途径,为碳交易所开展交易创造前提条件。

(作者系新华社经济分析师)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阳光私募的“松箍咒”
信托产品开立证券账户重启,阳光私募将不再“受制于人”。


中概股“激流勇退”
“空袭”不断,股价低估,大批中概股通过私有化“逃离”美国资本市场。


大病保险的喜与忧
大病医保“商办”将加速医改进程,保险公司应与医院形成双方制衡,以实现医保基金的有效利用。


保险监督员
监督员仅负责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更需监管机构及时跟进,促进问题解决。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