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国际观察 > 欧洲银行经营模式优势凸显

欧洲银行经营模式优势凸显 [《金融世界》2011年04月号 ]

 

  欧洲各大银行近日陆续公布了二季度财报及中期业绩,表明在金融和债务双重危机下的欧洲银行业已开始整体复苏。其中,商业银行业务强劲增长是欧洲银行业绩回升的主要动力,凸显出了危机下欧洲银行业经营模式的优势。

  

整体盈利强劲

  从已公布的财报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尤其是第二季度,欧洲主要银行的收益及净利润同比均出现大幅增长,强劲的业绩普遍超出预期,堪称“惊艳”。表明欧洲银行业整体已从金融危机的重创中稳步复苏。

  德意志银行在二季度实现税后利润12亿欧元,同比增长9.1%,超出此前分析人士盈利10.3亿欧元的预期。其中,私人客户与资产管理(PCAM)业务板块表现平稳,二季度收入达24亿欧元,同比增长20%。同时,德意志银行在二季度首次将收购荷兰银行商业资产所获收益计入环球金融交易业务(GTB)板块中,使该板块在本期收入突破10亿欧元,同比增幅高达68.2%。

  法国巴黎银行的财报显示,其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31.2%至21.05亿欧元,大大超出分析人士此前预期。财报还显示,得益于该行在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地区零售业务的强劲表现,其零售银行业务的税前利润从2009年的5.71亿欧元增至12.3亿欧元。

  瑞银集团报告的二季度总收入为91.9亿瑞士法郎(约合66.6亿欧元),同比增长59%,环比增长2%;净利润为20.05亿瑞士法郎(约合14.5亿欧元),虽然环比下降8.9%,但与去年同期亏损14亿瑞士法郎(约合10.1亿欧元)相比,业绩已大幅改善。

  此外,汇丰和巴克莱这两家英国银行的财报同样“惊艳”。前者在今年上半年的税前利润高达111.04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包括中国香港在内的亚太地区业务稳步领先,在北美地区的业务也在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巴克莱银在今年上半年的总收入为165.81亿英镑(约合199.1亿欧元),同比增长8%,其税前利润更是攀升至39.47亿英镑(约合47.4亿欧元),同比增幅高达44%。

  

商业银行是增长主动力

  分析影响欧洲银行业绩情况的业务结构可以看出,二季度欧洲银行业的投行业务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而商业银行业务的强劲增长则抵消了前者的利空,成为欧洲各大银行盈利水平强劲上升的主要推动力。

  第二季度,除瑞银集团外,其它欧洲主要银行投行业务均出现萎缩。其中,德意志银行企业和投资银行业务(CIB)二季度收益47亿欧元,同比下降11.3%,环比下降28.8%;巴黎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二季度收入同比锐减30%至26.8亿欧元;巴克莱银行也表示该行第二季度投资银行活动放缓,尤其是5月份最为严重。

  分析人士认为,欧洲各大银行的投行业务利润萎缩,主要是因为希腊债务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导致市场波动加剧,投资者信心动摇。伯恩斯坦研究机构分析师布拉德·欣茨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投资者避险情绪于今年5月重燃,这阻碍了资本市场周期的回升,滋生了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悲观情绪。”

  尽管上半年欧洲银行业的投行业务出现了下滑,但得益于经济持续回暖,商业银行业务出现了喜人的增长,这不仅抵消了投行业务的下滑,还为整体业绩的上升作出了巨大贡献。

  零售银行的业绩则表现出色。法国巴黎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均实现强劲增长。英国最大的零售银行莱斯银行在上半年成功扭亏为盈,实现税前盈利16.03亿英镑,而去年同期则亏损39.6亿英镑。此外,德意志银行的私人客户和资产管理业务在二季度创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佳业绩,创收24亿欧元,环比增9.1%。英国汇丰控股的个人理财和工商业务同样增长凌厉,其中个人理财业务两年来首次出现盈利,实现税前利润约12亿美元,工商业务税前利润同比增长40%至32.04亿美元。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欧洲银行业已不局限于欧洲本土和北美地区的个人及企业业务开发,而是将经营触角伸向了新兴经济体并已从中获益,成为欧洲银行业整体业绩回升的一大新特色。以汇丰为例,截至今年6月,其工商客户增至350万名,而新客户中有85%来自于新兴市场。汇丰就此表示,该行将在印度、越南等地投入更多资源,以加强集团在新兴市场的领导地位。

  分析认为,欧洲主要银行在新兴经济体业务的增长主要是受益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由于新兴经济体持续加大基建投资力度,跨境贸易及投资复苏的步伐也不断加快,拥有巨大投资和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也逐渐成为大型银行的必争之地。

  

经营模式优势凸显

  此前不久,因受困于投行业务的下滑,美国主要银行二季度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高盛集团同比下降了81.4%。显然,同美国银行业的业绩相比,欧洲银行业交出的“答卷”更为优异。

  通过对比分析欧美银行业的业绩情况可以发现,虽然双方投行业务均出现了下滑,但商业银行业务却成功提振了欧洲银行业的整体业绩,而美国大型银行的商业银行业务未能做到这一点。

  分析认为,这实际上是由欧美银行业经营模式的侧重不同所决定的,凸显了在危机下侧重商业银行业务的欧洲银行经营模式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具有更大的优势。

  长期以来,美国的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被立法严格地分离,而前者由于具备投资优势,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使得美国的投资银行获得了巨额利润,也造就了华尔街的“辉煌”。由此,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前,投行业务盈利是美国大型银行业绩增长的主要来源。

  由于独立投行没有储蓄业务,也就意味着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一旦出现信贷危机,投行的资金流动性就会出现严重不足。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大型银行的投行业务受到极大冲击。华尔街五大投行也正是因为严重缺乏流动性而被迫破产、出售以及向商业银行转型。尽管金融危机的最严重时期已经过去,但随之而来的债务危机还是严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全球投行业务仍然呈现全面萎缩态势。由此,在投行业务全面萎缩的情况下,美国大型银行的商业银行业务未能提振整体业绩。

  相比之下,欧洲银行业的经营模式更加侧重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份额相对较小。随着经济持续回暖,侧重商业银行业务的欧洲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率逐渐下降,而一级资本充足率在不断上升。因此,在上半年欧元区债务危机的肆虐下,虽然投行业务下滑,强劲增长的商业银行业务还是成功提振了欧洲银行的整体业绩。

  欧美银行业绩的差别表明,在危机下商业银行业务受到的冲击较小,而投行业务受到的冲击较大。因此,侧重商业银行业务的欧洲银行经营模式显得更为审慎,风险也更低。

  

被放大的中国房贷压力测试  

  如果中国的房价下跌60%会怎样?这对于饱受高房价困扰的中国消费者而言,几乎是一个不敢想象的情景。然而,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上最劲爆的消息都在围绕这个“大胆假设”展开。

  多家媒体的消息都声称,中国的监管机构日前进行了迄今为止中国银行系统最为严格的一次压力测试,要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七个房价上涨过快城市的商业银行预测房价下跌60%的情景。

  压力测试是商业银行经常使用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不过将房价最极端跌幅预设至60%的做法还是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尽管监管机构随即做出表态,称压力测试与房价走势无关、与房地产信贷无关,但还是难以消除市场疑虑。接踵而至的“各家商业银行暂停京沪深杭第三套房贷”的消息,更引发市场无限猜想。

  自宏观调控介入高房价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却逐渐陷入纠结状态,开发商、地方政府及消费者之间互相考验着耐性。对于大多数中国消费者而言,政府的调控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房价下跌,反而是之前备受煎熬的开发商逐渐找到喘息机会。近期房地产市场上不断出现的“抄底”声音以及开发商再次以涨价挑动市场神经的尝试,就让人们对好不容易形成的“是时候刺破房地产泡沫”的共识大打折扣。

  从这个背景看,监管机构主导下的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来得正是时候,甚至可以看作是持续抑制高房价的最好“背书”。压力测试之后,多数舆论的看法也接近“胶着的房价可能面临新一轮下跌”。

  不过,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复杂仍须保有清醒认识,围绕这个产业链条的利益博弈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单凭几次金融模型得来的数据还远不够支撑一次产业的调控与改革,而对于压力测试这样的常规管理也不应抱有过度反应。

  刺破中国房地产泡沫至少面临三道门槛:首先,习惯了“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不愿直面房地产泡沫;其次,泡沫与否在追求利润率的开发商眼中更多属于社会责任问题;再者,消费者对房地产的看法存在分化,难以形成统一的心理预期——在房地产已经成为社会游资热捧商品的现实下,那些有刚性需求的消费者渴望房价下跌,而那些有钱投资的消费者则希望房价保持一定增长。

  在经历了忽而刚性需求主导中国房地产市场、忽而投资需求主导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来回折腾之后,中国的消费者们早就难以保持客观心态,对市场动向或政策变动的过度敏感成为其典型特征。而这对于意图通过消费者为行业危机解困的利益集团而言可谓一种“利好”,消费者的无绪心理有时候甚至成为开发商们硬挺的“民意基础”。

  在强调“政治经济”的中国,金融系统的一次常规压力测试显然被赋予了太多解读。客观地讲,这场被放大的房贷压力测试并不能缓解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胶着状态,这也再次表明要走出房地产市场的怪圈还任重道远,短期而言,刺破房价上涨过快带来的泡沫已是政策的不二选择;长期而言,要解决房地产问题还需从土地制度等层面进行突破。在此过程中,包括开发商、消费者、地方政府在内的各个利益体都将承受痛苦,但这只是改革的阵痛。

《欧洲时报》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QE3登场
QE3意在加快美国经济复苏速度,可能开启全球新一轮货币政策宽松大幕。


欧洲的多事之秋
欧债危机形势喜忧参半,全球经济仍需应对考验。


新兴经济体“失色”
新兴经济体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希望所在,但在挑战面前还需加强合作。


不可思议的印度
经济改革使印度搭上了全球化的快车,其服务业和制造业迅速崛起。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