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金融人生 > 制造业:“十二五”转型重点

制造业:“十二五”转型重点 [《金融世界》2011年04月号 ]

  从近期高层释放的一系列信号来看,“十二五”期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路径已经颇为明晰。以高端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七大新兴产业板块,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的先驱动力。

  金融危机让中国制造业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暴露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深层问题和不足。

  记者近期从中国企业联合会了解到,最新出炉的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分析报告显示,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耗能、工资成本及管理方面的五大“软肋”,制约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破解“五大软肋”困扰

  劳动生产率偏低。中国企业联合会的分析数据显示,高速成长的中国制造业无法掩饰的核心问题就是劳动生产率及附加值偏低。

  目前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在质量上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以投入产出效益为例,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26%,分别比美国、日本及德国低23、22、11个百分点。

  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水平也低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及西亚和欧洲的发展中地区。

  研发投入持续不足。国际上大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在5%左右,甚至达到10%~15%,而中国企业中除了华为等“凤毛麟角”的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达不到5%的水准。

  即使以中国制造业企业精华的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看,2005~2010年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的研发投入最高也只有2.41%,连国际上大公司5%研发水平的一半都不到。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信息产业领域的核心部件集成电路为例,中国申请的专利数仅占世界的1.74%。在中国申请集成电路专利最多的是日本企业,占43.5%;其次是美国,占15.8%;居第三位的韩国占13.9%,而国内本土企业申请的仅为8%。

  “大企业病”。中国企业联合会在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多年跟踪调查中发现 ,不少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的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大企业病”。高速增长让管理者头脑发热,缺乏冷静。企业组织结构膨胀,管理层次增多,决策执行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高耗能项目反弹。中国企业联合会的分析指出,2008年秋季以来,由于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增长率的客观现实,各地高耗能项目又有所反弹。

  根据工信部的数字,2009年以来,各地违规建设、盲目扩产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全国水泥投资同比增长78%以上,目前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条,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中国造船工业产能过剩约1600万载重吨左右,约占总能力的1/4。

  2010年一季度,由于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一些落后产能死灰复燃,全国单位GDP能耗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给完成五年降耗目标增添了新的难度。

  工资推动成本上升。进入2010年以来,工资水平上升对成本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全国已经有十多个省份相继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富士康、本田等海外企业也纷纷采取加薪行动,平均涨幅都在10%~20%之间。

  据预测,由于国内劳动力短缺及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今年国内工资将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中国企业联合会的相关分析认为,工资的增加对劳动者而言,是对过去劳动者收入偏低的一种“还账”,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同时,必须看到,在中国产业升级比较缓慢、制造业附加值不高的情况下,提高工资又实实在在地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企业的利润。工资水平的上升客观上要求企业“告别”过去发展所依赖的劳动力低成本因素,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转换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化压力为动力,变坏事为好事。

  

增加新型工业化的推动力

  针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面临的现状和暴露的问题,中国企业联合会的相关分析认为,后危机时代,中国制造企业应从产品和产业中提升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通过市场吸引更多的要素资源优化中国制造的特点和个性,以新型工业化的思路来推动中国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以此作为自主创新“牛鼻子”,并在研发模式与投入结构上做相应的改进,使研发资金花在“刀刃”上,真正见到效益,确保研发高投入的可持续性,注重原始自主创新。

  中国企业联合会有关专家指出,迄今为止,中国制造业企业更多的是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以引进技术再创新与集成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时至今日,中国企业提供的产品及服务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其差距已明显缩小。因此,引进带来的“红利”已经大大降低。今后的发展就需要更多地靠自身的原始自主创新来推动,而且只有通过原始自主创新,中国企业才有可能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否则只有永远难以望其项背。

  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服装纺织产业和消费类电子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大力推动企业跨国经营、扩大产品出口的同时,鼓励企业在国外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使这类产业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

  对于具有高成长性和较大市场空间而又缺乏技术优势的产业,继续实施“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式成长。

  对于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说,无论是从资金投入上还是从技术开发水平上分析,国内企业都难以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内完成赶超,这就要在引进产品的同时逐步引进相关产业和技术,逐步引导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要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加快培育一批面向21世纪的新兴制造产业。

  制造企业服务化。伴随着人力成本的逐步上升和竞争环境的发展变化,加工制造环节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小,在此背景下,许多国际知名的大型制造业企业积极进行产业链重组,逐渐将企业的经营重心从加工制造转向诸如提供流程控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客户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从制造企业转型为服务提供商。如美国耐克公司,虽然是鞋业公司,但并没有采取自己建厂生产的传统方式,而是利用制造业务外包的生产组织方式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获得了超额的利润。

  此外,国际上一些大型的传统制造企业服务领域也正从销售产品发展到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作业管理从制造领域延伸到服务领域,服务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来源。如IBM作为一家信息工业跨国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业进行战略转型,事实证明,取得了很大成功。这些案例都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制造业企业可以依托制造业积极发展诸如商务金融、消费者金融、信息技术等利润丰厚、发展前景广阔的生产性服务业,使企业的制造功能和服务功能融合为一体,极大地增强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在工业化过程中,中国一方面需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又需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

  当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因此,对企业来说,未来首先要找准投资方向,切忌盲目投资。根据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与相关产业路径,防止重复建设。其次,可与传统产业结合,形成互相带动的效应。对于新兴产业进入门槛高、投资需求大的现实,还可引入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其中,进一步放宽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进入新兴产业。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私募江湖
阳光私募基金经理也都是正常人,总在犯错和纠错中成长。


保险业的“福尔摩斯”
保险公估师的工作需要保持独立、公正,并让保险公司和被保险方都满意。


营销员分级管理箭在弦上
保险营销员分级管理或将推广,探讨完善具体细则至关重要。


黯然离场的央行行长们
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了冰山一角,而媒体的解读往往与官方解释不一致。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