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兼听阁 > 金融危机促变银行业

金融危机促变银行业 [《金融世界》2011年04月号 ]

  此次金融危机与过去20年里所发生其他金融危机并不一样。这次金融危机具有扩张性和全球性,各种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类别的资产都受到了影响,整个金融格局都改变了。

  尽管银行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此次金融动荡的“震中”,其影响却并不局限于某类机构。它几乎瓦解了整个批发融资市场(特别是同业拆借市场)。

  这次危机也促使现有的融资模式发生改变。其中的焦点是银行业新的金融工具。同时也迫使各国政府和央行以空前的力度对单个银行和整个金融系统进行干预。

  随着独立经营的投行消失,美国银行业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银行业的传统模式很可能会越来越占优势,而且金融体系对批发融资的依赖会减少。由于催生“过度金融化”的因素消失,危机之后也很可能会出现相对更小,但是更昂贵的银行业系统。

  “过度的金融化”是这次危机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金融危机发生前夕,经济“金融化”日益增长。凭借过度金融化,银行得以扩大经济和社会边际价值,以至于银行业系统变得过于庞大而无法维持。具体表现在:过度的财务杠杆使银行在债务的基础上,而不是在股东资本的基础上扩张;风险被持续地低估;银行内部的激励机制变得不正常等。例如,英格兰银行认为,危机开始之前,英国银行的大部分“超额盈利”是因为银行选择了风险更大的业务范围,而不是变得更有效率。

  谈到此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就不可避免要提及金融创新的角色。事实上,在此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全球金融创新步伐陡然加快。

  金融创新(尤其是信用风险转移工具)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快银行贷款的步伐,提高金融系统产生信用的能力。创新在解除资本限制的同时,将资产或风险从放债人的资产负债表移除,从而增加给定资本的放债能力,降低了企业的预测风险。而非银行金融机构无需直接放款就可承担信用风险,提高银行贷款的流动性和交易信用风险的可能性,以及创造结构型投资工具无需拥有资本。  

  考虑到金融创新的潜在效率,银行业的调整需把握好分寸。金融危机后,银行业必然会加强相关监管,而且会限制一些金融工具的使用。而重新回到更传统的模式,肯定会有相应的损失。

  因此银行业需要在效率和稳定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例如,需找到合适的途径、通过更高的透明度来实现银行贷款的证券化。

  此次金融危机不仅是“过度金融化”及“金融创新”的问题,还暴露了金融监管方面的失败。监管者没能对已出现的隐患和银行过分的冒险行为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数家央行和国际机构虽然对危险的趋势(如低估风险和资产价格泡沫)提出警告,但并没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经过此次危机,银行以及其监管者将更加注意如何管理“发生概率低而影响大”的风险,并减少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

  金融部门的监管制度、监管实施方式和监管对象也将发生变化。监管会更积极主动,且更关注银行的经营模式和银行业流动性要求;有关资产负债表状况和金融工具的结构、特点等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程度会增加;银行会重新调整确立资产需求,特别注意顺周期风险的特点;激励结构、内部报酬结构及其风险影响很可能都会成为监管对象。

作者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顾问  译 王虎云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用汇率市场化化解不良贷款
在利率、汇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三化”改革中,应当优先考虑汇率市场化。


A股该不该救
A股历史上能够在10倍市盈率买到股票只有4次,目前这次与前3次有所不同。


经济形势更像1998年
真正的问题不是中国经济什么时候见底,而是经济在底部持续的时间比市场预期要长。


期货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期货在港交所推出,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形成更加权威、更加市场化的国际价格,同时,又大大减小了丧失人民币定价权的风险。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