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 星期一
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观点 > 中国人寿金融研究院卫新江:疫情不改保险大国吸引力 险企走出去更多彩

中国人寿金融研究院卫新江:疫情不改保险大国吸引力 险企走出去更多彩 [《金融世界》2020年05月号 ]

预计未来我国保险企业的国际化将更多呈现出以科技端、健康管理端和湾区端为主的更加多彩的方式推进。

新华财经北京5月14日电 题:疫情不改保险大国吸引力  险企走出去更多彩

作者 卫新江(中国人寿金融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2019年10月15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公布,放宽了外资进入国内保险市场的限制。同年12月,银保监会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外资在合资寿险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可以达到51%。在这些政策利好的推动下,2019年下半年着实有不少外资积极谋划进入中国市场,可2020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进而又对全球的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疫情打击下,美国、日本又纷纷高调宣扬和鼓励本国企业离开中国,回归美国、日本本土或迁移到东南亚去。在疫情和“去中国化”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前景究竟如何?或者说在外资持续进入中国市场之时,中国保险业还需要、还可以走出去吗?

外资来华在疫情中“云开业”

3月20日,大韩再保险上海分公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等五家外资金融公司在上海举行线上开业仪式,外资来华“云开业”就是外资以实际行动表明继续看好中国经济,他们义无反顾地再次选择了中国。如果说1月16日,我国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开业,那还是在疫情暴发之前,那为什么3月20日又会有新的外资保险公司开业呢?在笔者看来,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是对中国抗疫能力和成效的肯定。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据全国工商联4月上旬提交的调研报告显示,91.39%的民营企业已复工,49.99%的企业产能利用率超过50%,24.86%的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拥有世界先进的移动数字技术基础和巨大的内需市场,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有望率先复苏,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能。

二是疫情将进一步催生中国的保险需求。从A股5家上市保险公司公布的一季度保费数据来看,中国的保险需求韧性十足,市场潜力巨大。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一季度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481. 63亿元,同比增长4.07%。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新华保险,2020年一季度累计原保费收入约582.45亿元,同比增长34.92%。保费增速列第二的是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该公司一季度累计原保费收入约35.05亿元,同比增长33.73%。疫情极大地提升了民众的健康意识,激发了健康险业务的需求,这使得健康险在疫情期间逆势增长,产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收入猛增近五成,人身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收入也同比增长超17%。再一个较好的变化是,受益于前几年的数字化转型,国内保险公司基本都可以提供全流程的在线服务,这对应对疫情的冲击有很好的缓冲作用。对比而言,美欧市场已经是成熟市场,绝大多数人都拥有健康险,所以疫情激发健康险的潜力十分有限,且从3月份以来,美国的保险公司在应对禁足令、居家令方面也显得不足,线下业务转线上处理方面比国内同业要来得慢而缺乏章法。

三是持续看好我国的营商环境。2019年10月,在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我国的营商环境排名全球第31位,较上一年提升15位,我国已经连续两年被世行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近年来,我国政府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营商环境加速改善,外加中国以外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和保护主义的抬头,对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来说中国市场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就保险业来说,2019年国务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取消申请设立外资保险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当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且在中国境内已经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的条件;允许外国保险集团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设立外资保险公司,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入股外资保险公司,对外资投资限制的取消,正是国际资本所最看重的营商环境构成要素。

“去中国化”难以撼动保险大国的吸引力

随着疫情在欧美、日本肆虐以及在全球蔓延,美国、日本纷纷抛出所谓回迁本土或东南亚的提议或计划。美国、日本提出的这些反全球化的做法,实质就是“去中国化”,假设美国、日本的企业都离开中国了,那么外资保险公司还会继续来华吗?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其实“去中国化”这种提法并不新鲜。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考虑到中国投资环境的变化,比如人工费用上升,劳动力难以确保,以及日本企业向东盟扩大投资的需求高涨等,日本企业已经开始离开中国,但到2017年扭转了连续下滑趋势,2018年又再度发力,加强了对中国市场的开发力度,并对“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给予高度关注,同时增加了对相关项目的投资。特朗普自2017年1月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就一直奉行美国优先原则,鼓励美国企业回迁,时至今日,可以说美国企业离开中国的不多。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在全球两成交付量来自中国,3月份在华销量环比涨四倍,反而说明像特斯拉这样的美国公司更倾向于加大对华投资。

其次,中国政府坚定支持全球化给跨国公司吃下了“定心丸”。疫情暴发以来,逆全球化、民粹主义思潮有所抬头,不少国家出台了以邻为壑、落井下石的政策主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发出抗击疫情需要全人类的团结,积极主张全球化,正如3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抓紧研究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举措,更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我国政府坚定支持和积极推进全球化的做法,给全球跨国企业发出了非常清晰的信号:中国有可能成为下一轮全球化的中心。就保险业来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各个阶段都持续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2018年以来,国家各监管层陆续发布对外开放措施,政策内容详见表1。

第三,疫情不改中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保险创新活跃、市场前景好的基本面。疫情暴发促进激发保险潜在需求,尤其是健康险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巩固中国的世界第二保险市场的地位,而且会加快成为全球最大保险市场的步伐。在4月17日国际知名保险科技媒体TheDigital Insurer(简称TDI)举办的“2020全球保险科技创新大赛”上,我国的智能保险科技平台——因数云凭借在健康险领域的创新实践,首次入围全球六强。在往年评选中,中国太平、众安保险也作为中国保险科技领域的杰出代表,相继入围6强。中国的保险科创十分活跃,不仅各家保险公司纷纷推出数字化转型,而且还出现了大量市场化的聚焦健康管理、车险、安全管理等领域的保险科创企业。同时在中国也出现了各种保险商业模式创新和新业态,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国际保险巨头来华深耕。

表1  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政策

时间

政策文件

发文机构

主要内容

(部分已列入管理条例的内容不再重复列出)

2018.4

15条对外开放措施;

《关于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的通知》

银保监会

将外资人身险公司外方股比放宽至51%,3年后不再设限;

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外资保险机构设立前需开设2年代表处的要求;

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来华经营保险代理业务保险公估业务

放开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与中资一致。

2019.5

12条对外开放新举措

银保监会

取消外国保险经纪公司在华经营需满足30年经营年限、总资产不少于2亿美元的要求。

2019.7

《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举措》,推出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

允许境外资产管理机构与中资银行或保险公司的子公司合资设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

境外金融机构可投资设立、参股养老金管理公司

人身险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的过渡期,由原定2021年提前到2020年;

取消境内保险公司合计持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不得低于75%的规定,允许境外投资者持有股份超过25%。

2019.10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

国务院

对申请设立外资保险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取消“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和“在中国境内已经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的条件;

允许外国保险集团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设立外资保险公司,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入股外资保险公司,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制定。

201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银保监会

要求外资保险公司至少有1家经营正常的保险公司作为主要股东;

外资人身险公司外方股比放宽至51%,不再对“经营年限”“代表机构”等事项作出规定;

外资保险公司在分支机构的设立和管理方面与中资保险公司同等适用《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市场准入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2019.12

《关于明确取消合资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时点的通知》

银保监会

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合资保险公司的外资比例限制,合资寿险公司的外资比例可达100%。

2020.1

《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银保监会

外资银行保险机构要优化网点布局,合理增设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分支机构。

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按照内外一致原则,公平对待境内外各主体,放宽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和业务范围。

吸引财富管理、不良资产处置、专业保理、消费金融、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领域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境内市场。允许境外资产管理机构与中资银行或保险公司的子公司合资设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

2020.1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

中国不迟于2020年4月1日,应取消寿险、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领域的外资股比限制,并且允许美国独资保险公司进入上述领域。中国确认不对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美资保险公司在华全资拥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置限制。

中国不迟于2020年4月1日,应取消对所有保险领域(包括保险中介)的经营范围限制、歧视性监管流程和要求,以及过于繁重的许可和经营要求,并应及时审核和批准美国金融服务提供者提交的任何保险服务牌照申请。根据上述承诺,中国确认已取消关于新设立外资保险公司30年保险业务经营资历的要求。

美国承认目前有中国再保险集团等中国机构的申请尚未批准,并确认将及时考虑此类申请。

2020.2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推出“金融30条”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 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上海市政府

对境外金融机构在上海投资设立、参股养老金管理公司的申请,成熟一家、批准一家。鼓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上海设立专业资产管理子公司。试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参股境外资产管理机构等在上海设立的理财公司。探索保险资金依托上海相关交易所试点投资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


科技端、健康管理端 险企走出去更加多彩

谈到保险业的国际化或走出去,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境外融资、IPO,在境外购买资产如写字楼公寓以获取稳定的租金回报等,也有内资保险企业或民营企业在境外收购保险公司股权,甚至整体收购,再就是人员的往来,如国内保险企业的高管到境外培训、考察、保险及投资团队的同业交流等,这些我们可以称之为资本端、资产端、人才端的国际化。

近年来,随着国内保险企业在数字化能力和大健康领域的拓展,出现了科技端的国际化的个案。如2018年9月,众安国际与日本财产保险公司(SOMPO)达成合作协议,通过输出众安的保险科技解决方案,协助SOMPO实现保险核心系统升级,可以说是开创了保险企业科技输出的先河。2019年众安保险实现科技输出收入2.697亿元,签约客户近260家,海外战略初显成效。大健康领域的输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也得到了显著加强,平安好医生迅速在国内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同时,积极向海外拓展。平安好医生与东南亚打车租车服务供应商Grab合作开展的在线医疗服务平台,计划在印尼雇佣数百名医生。截至3月底,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导致印尼在线咨询数量几乎上涨了一倍。由此可见,除传统的资本端、资产端、人才端的国际化之外,科技端、健康管理端的国际化又成为我国保险业征战海外的新利器。

3月13日,深圳银保监局发布《深圳银保监局关于推动深圳银行业和保险业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推进深圳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设立保险服务中心,有序推进深圳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产品互认,多举措支持“双区”(即: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香港是世界保险中心之一,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位置,大力推进内地保险与香港保险市场的互联互通,是中国保险企业独有的优势,因而湾区端的国际化也是内资保险企业走出去的一个特色。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保险企业的国际化可以选择的方式有:资本端、资产端、人才端、科技端、健康管理端和湾区端六种,未来还会出现新的可选方式。从现有的六种方式来看,前三种属于传统型、各国都可以利用的方式;后三种则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也是精准对手难以复制的。从全球范围来看,如果逆全球化势头得到加强,那么前三种方式的运用空间和机会将有所减少,而随着我国保险科技输出水平的提升,科技端的输出将会更为突出;同时伴随我国对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长期承诺和积极奉行,健康管理端和湾区端的国际化也会得到加强,因而可以预计未来我国保险企业的国际化将更多呈现出以科技端、健康管理端和湾区端为主的更加多彩的方式推进。返回《金融世界》首页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杨华辉:专业创造价值 打造兴证特色文化
兴业证券成立29年来,作为一家国有金融企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担当奉献,创新协同,始终将文化建设与公司经营管理有机融合,...


坚持党建引领 为城乡基层治理贡献农商力量
作为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的主力军,厦门农商银行(下称我行)以“扎根海西,丰农裕商”为使命,坚持以党建统揽全局,为城乡基层治...


《金融街观察》: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历程与展望——公募基金对外开放的实践与思考
公募基金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重要的先行者和受益者,如何拥抱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好对外开放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金融街观察》:银行业对外开放全面推进中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落地将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国内金融市场格局将发生新变化。监管机构应出台配套措施,引导外资银行更好...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