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国际观察 > “安倍经济学”的副作用

“安倍经济学”的副作用 [《金融世界》2013年08月号 ]

“安倍经济学”发挥功效的同时,也在加大日本经济波动。

王晓蕊 马曹冉/文

不同于过去多年来日本政府一贯平稳的政策风格,首相安倍晋三在去年年底上台以来,实施了一系列令市场较为期待的新政,也使一向有些暮气沉沉的日本经济出现了新特点。

在“安倍经济学”这剂猛药之下,日本经济正表现出明显的扩张性,不但政策外溢效应值得观察,经济外交的开展也更具野心。

三箭齐发促经济加速

日本内阁府6月10日发布2013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修正值显示,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的实际GDP较上季度增长1.0%,按年率换算增长4.1%,实际GDP实现连续两个季度增长。与上一季度1.0%的增长年率相比,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增速大为加快。预计随着刺激计划中公共事业建设的相继展开,第二季度日本GDP仍能保持增长态势。

在日本上半年经济优异表现的背后,“安倍经济学”的助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随着6月5日正式公布“增长战略第三轮计划”,“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已经呈现出全貌。

第一支箭是“无上限”量化宽松。

宣称“无上限”的量化宽松政策是“安倍经济学”中最为引人关注的部分。安倍早在参加众议院选举的时候就抛出了以激进货币政策为主的经济主张,并在上台之后立刻撤换了对货币宽松和提高通胀目标持保留意见的央行行长,任命与自己政策主张一致的黑田东彦取而代之。

黑田东彦走马上任后,根据安倍的指示,在他主持的第一次金融政策会议上就决定实行新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明确达成2%的通胀率目标期限为两年,在两年内使资金供应规模扩大至迄今为止的两倍,截至2012年末资金供应规模为138万亿日元,到2014年末将扩大至270万亿日元。

为了提高货币宽松效果,日本央行还扩大了国债收购对象,并且放松了持有年限。政府和央行在货币政策问题上达成了高度统一,实现了黑田提倡的“量和质两方面大胆宽松”的转变。

第二支箭是创纪录的巨额预算。

日本政府5月15日正式批准并放行2013财年预算案,规模达到92.61万亿日元,再创历史纪录。预算政策目标是结束近20年来的通货紧缩,这也成为“安倍经济学”的第二支箭。

此次预算中用于公共事业的支出大幅增加,而且包含新发行国债42.85万亿日元,是时隔四年再次实现上升。这表明安倍政府继续将经济刺激政策作为优先考虑的事项,日本债务问题的重要性则退居其次。

日本政府还批准了写入紧急经济刺激措施的2012年度补充预算案。国库支出达13.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100亿元),作为补充预算规模仅次于麻生政府2009年度第一次补充预算(约14.7万亿日元),位居第二。包括最初预算在内,预计2012年度支出总额将达103.4万亿日元左右。

第三支箭是经济增长战略。

业界和学界普遍认为,安倍政策组合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作为第三支箭的经济增长战略。然而,与前两支箭带来的市场乐观情绪不同,在安倍正式发布增长战略的当天,日本股市下跌超过500点,证明市场对于经济改革的信心不足。

今年4月,安倍推出第一轮经济增长战略,其核心是医疗、育儿和就业。在5月公布的第二轮经济增长战略中,安倍提出实现农民收入与农水产品出口额双翻番、基础设施建设出口增长两倍等目标。6月公布的第三轮战略被认为是一揽子政策的“核心项目”,提出将在全国设立经济特区,通过大胆的监管改革和税收优惠在日本创造全球最宽松的企业经营环境,还要改革雇佣体制,激发民间企业活力。

然而,日本媒体普遍认为,在7月份参议院选举日益临近的背景下,安倍三轮经济增长战略中拉选票、促选举的成分愈加明显,其中经济目标被设置得过高而且包罗万象,付诸实施绝非易事。

经济风险因素激增……(全文3090字)

[ 以上文字节选自金融世界杂志,阅读全文请订阅本杂志。]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美国经济走向何方
美国经济稳健复苏,货币政策走向年内不会发生重大转变。


欧洲经济何时迎来拐点
欧洲应对危机的政策重心已从救助、紧缩转向刺激就业与增长,经济将于年底迎来拐点。


新兴经济体中速前行
新兴经济体中速增长将成为近年常态,需不断推动经济转型,以依靠内生发展动力实现经济增长。


QE3何时退出
美联储首次明确释放QE3退出信号,并上调明年美国经济增速预期。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