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调查 > 寿险费率改革风险何在

寿险费率改革风险何在 [《金融世界》2013年08月号 ]

寿险费率改革蓄势待发,但隐含的市场风险不容忽视,改革宜谨慎推进。

本刊记者 王虎云/文

继奶粉和奢侈品之后,保险出现在一些内地居民赴港购物的清单之中。

尽管有法律专家提醒,内地居民在香港投保有一定风险,比如理赔时要适用香港法律,还有汇率风险等,但不可否认,香港的保险产品性价比较高,对消费者颇具吸引力。

业内人士表示,与香港相比,内地的保险产品缺乏竞争力,尤其是寿险产品,受到预定利率的影响较大,导致产品价格偏高。而香港实施市场化利率,投资渠道更广泛,收益率更高,保费也较低。

不过,内地居民或许很快便不需要去香港投保了。近期,关于寿险费率改革的消息不断传出。一旦寿险预定利率放开,内地寿险产品价格可能会下降。

虽然业界翘首以待,但对监管层和保险公司而言,费率改革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势在必行

近两年,寿险业陷入低迷,保费增长乏力与投资收益率下降限制了行业发展,费率改革迫在眉睫。

“收益率2.5%,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它的上限已经低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严重抑制了保险需求,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近日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下一步,将重点研究推进寿险费率政策的改革问题,主要是放开定价利率,管住准备金的评估率。

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因占用投保人资金而承诺的预定年回报利率。保险公司实际投资收益率高于预定利率的部分,扣除部分附加费用后,就是保险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一般而言,回报利率越高,寿险产品的价格越低。

从1999年至今,我国寿险业一直实行2.5%的预定利率上限,早已远低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使得传统保险产品定价偏高,与万能险、分红险等新型人身险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影响销售,进而导致寿险业保费增长动力不足。

“1998年确定的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为5%,1999年降为2.5%,是基于当时存款利率下调的情况下确定的。”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主任王绪瑾告诉本刊记者,“当时银行存款利率比较低,年利率是2%以下,而现在银行存款年利率是3.25%,如果不考虑保障性质,单纯从保险储蓄性质考虑,消费者更愿意将钱存在银行。”

“寿险费率主要由利率、死亡率(生存率)和费用率三个方面构成,三者的任意一个改革都属于寿险费率改革。但对费率的影响按照从大到小来排序,应为利率、费用率、死亡率,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利率。”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副主任宁威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并不是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一定要比银行定存高,但两个利率水平的差距给寿险费率的上浮提供了条件。”

对于消费者而言,寿险费率改革最大的好处在于寿险产品价格或将下调;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寿险费率改革让市场化竞争更加充分,使市场主体更加活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策略是市场营销的重要策略之一,费率改革更有利于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也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王绪瑾认为,对市场最敏感的是保险公司,而监管层对市场的变化很难及时反应,应该让保险公司直接面对市场,让保险公司决定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

宁威认为,实现差异化定价之后,消费者对同一产品的价格选择范围更广,也许会打破现有保单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的现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朱俊生撰文指出,在市场化经营的环境下,定价权必须交还给保险公司,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促进市场竞争和规范发展,从而提高消费者的福利。同时,对预定利率的放开会使保险业务更多地向经营效率高的保险公司集中,激励经营效率低的公司降低成本,从而提升保险市场的整体效率。

此外,在王绪瑾看来,预定利率市场化对保险业和整个资本市场都是利好。险资是资本市场资金的重要来源,一个稳健的资本市场必定有一个发达的保险市场作为后盾。预定利率市场化之后,寿险公司可通过薄利多销,使得规模效益达到最大化,同样也使得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从中受益。

“寿险费率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是中国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没有费率的市场化,保险市场永远不能成为成熟的市场,永远停留在初级阶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告诉本刊记者,“寿险费率的市场化改革是中国保险市场走出初级阶段的必由之路。”

条件尚未完全成熟……(全文4699字)

[ 以上文字节选自金融世界杂志,阅读全文请订阅本杂志。]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基金业路在何方
找准行业定位,提升投研能力,改善管理架构,是基金行业的当务之急。


谁动了银行卡的奶酪
在当前竞合环境下,银行卡发展需要新的战略思维。


国债期货重来
国债期货将为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提供极大便利,但相关交易风险不容忽视。


“钱荒”来袭
银行流动资金短缺是业务模式失衡风险的暴露。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