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其它 > 【文史苑】得人才者得天下

【文史苑】得人才者得天下 [《金融世界》2013年06月号 ]

两份“求贤诏”启示领导者,用人要礼贤下士,不要求全责备。

——读刘邦、刘彻“求贤诏”有感

夏海/文

刘邦为汉高祖,刘彻为汉武帝,两人都是“大汉雄风”的缔造者,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刘邦参与推翻暴秦的行动,秦朝灭亡后,又与西楚霸王项羽展开楚汉战争;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建立汉朝。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对于中国的统一、汉族的发展和汉文化的弘扬作出了重大贡献。刘彻是刘邦的孙辈和汉朝第5任皇帝,在位50多年。他开疆拓土,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功业辉煌,造就了汉武盛世。刘邦、刘彻取得丰功伟绩的关键因素,就在于他们求贤若渴、知人善任。刘邦战胜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在与群臣讨论自己成功的原因时,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刘邦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专门颁发了“求贤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道由皇帝颁发的广招天下贤才的诏书。刘彻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输于其祖辈,即位后就有《元光元年问贤诏》,强调问策于贤士人才;特别是元封五年的《求茂材异等诏》,刘彻提出了千古名言:“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更为千古传诵。

诏书是一种文体,意谓上告下,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告知天下的文书形式。刘邦的“求贤诏”,既是表明他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求,也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正是因为刘邦会用人、善用人,才使他平四海、建国家。《求贤诏》只有178字,紧紧围绕求贤这个中心展开笔墨,气势磅礴、说理透彻,把求贤的原因、目的和方法说得清清楚楚。全文可分三个层次,一是今人不让古人,充分显示出刘邦的王霸气魄。诏书一开头就以周文王、齐桓公为例,说明他们的王业、霸业,离不开贤人的辅佐,并强调“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意思是,如今天下的贤人的智慧和才干,难道与古人有什么不同吗?!二是诚恳而坚定地表达求贤的决心和态度。诏书指出,过去我是靠贤士人才取得天下,今后我仍然要靠贤士人才治理天下。三是交代了求贤的具体做法。诏书要求各级官员通过各自的行政系统,及时将贤士人才推荐上来,否则,就要免去其官职。刘彻颁布《求茂材异等诏》时,已在位36年。《汉书》记载,当时是“名臣文武欲尽”,意指即位之初所任命的文臣武将相继去世。这时又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以便监督郡国,许多大臣都派出去做了州的刺史,朝廷顿感人才空虚。这道诏书既表明刘彻要求加速选拔人才的意图,更表明了刘彻正确的人才观。全文只有68个字,但气度恢弘、语出不凡,非凡夫俗子所能为。它的核心是一个才字,尤其强调要选用奇才。在刘彻看来,奇才总是有缺点的,难免放荡不羁,关键在于驾驭而已。

品读两份“求贤诏”,扑面而来的是英雄之气。什么是英雄呢?就是那些才能过人的伟人,有益于国、有益于世、有益于民的杰出人物。英雄最鲜明的特色是大气,这种大气既表现在处世立身,也表现在成就功业,还表现在写诗作文。刘邦曾经写过一首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何等的气魄!《求贤诏》一开篇就是“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周文是指周文王,西周王朝的奠基者;齐桓是指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任用管仲成就霸业。意思是,听说帝王没有比周文王更高明的,霸主没有比齐桓公更高明的,他们都是得到贤人的帮助以后才建立功业的。这一开篇不仅有力指出求贤用贤古已有之,更显示出刘邦以王霸自诩的雄心。刘彻的气势不亚于其祖辈,《求茂才异等诏》开头两句就是“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站位之高、气势之大,古今之文鲜有其匹。同时,令人感动的是细致周到。这实际是人性、人道光辉在刘邦、刘彻思想观念中的折射。两份“求贤诏”不仅有宏观议论,而且有微观操作,实现了虚实结合,议论与指令兼而有之。刘邦在《求贤诏》最后要求相关官员:“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意思是,官员如果发现有美名与美德相称的人,一定要亲身去劝他出来,要为他准备车马,将他送到相国府,并要题写他的事迹、仪表和年龄。如果当地有贤人,却不上报,一经发觉,就免去当事官员的职务。刘彻也如是说,“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意思是,现命令州郡察访和推荐吏民之中的茂才和不同凡响可以担任将相以及出使到遥远国家去的人才。刘邦、刘彻如此求贤心切,对待人才又如此诚恳和礼遇,怎能不令人感动呢?两份“求贤诏”实现了枯燥乏味的公文与温文尔雅的文笔、冷冰冰的诏令与温暖如春的人情的有机结合,这大概是其入选《古文观止》和千古流传的重要原因。

两份“求贤诏”明确了治理天下是求贤的根本目的。刘邦颁布求贤诏时已经当了七年皇帝,这时的主要任务不是争夺天下,而是治理天下;刘彻是继承皇位,治理天下就是其唯一的任务。强调治理天下,不仅增强了求贤的目的性,而且也为贤士施展才能打造了事业平台。当然,在刘邦、刘彻那里,治理天下的本质是巩固刘家王朝。刘邦在《求贤诏》中说:“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意思是,我希望汉王朝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我的子孙能世世代代奉祀宗庙,不会断绝。你们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天下了,却不去和我一起安定天下,使它兴盛,这怎么能行呢?贤明的士大夫只要肯和我共事,我就能给予尊贵显耀的地位。刘彻的求贤诏比较简短,没有谈及求贤的目的,但分析《元光元年问贤诏》,刘彻求贤的目的是要像唐尧、虞舜和周朝成王、康王那样治理天下、造就盛世。那时刘彻22岁,即位也只有6年,由此可见其志向之远大。他说:“朕闻昔在唐、虞,画象而民不犯。日月所烛,莫不率俾。周之成康,刑错不用,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徕服;星辰不孛,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麟凤在郊薮,河洛出图书。呜乎,何施而臻此欤?”这段话展示了刘彻浪漫的政治理想,他向往的是尧、舜和周成王、周康王的治国图景,所以他情不自禁地问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达到尧舜和成康的治理水平呢?在同一诏书中,刘彻明确要靠贤良之士来治理天下,他把造就盛世的希望寄托在贤良身上,即“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这种要求贤良“咸以书对,著之于篇”和“朕亲览焉”,既反映了刘彻治理好天下的强烈愿望,也体现了刘彻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刘邦、刘彻都把治理天下、安邦定国作为求贤用贤的纲领和基础,固然与他们身处帝位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是人才工作规律的正确反映。以事业引才、靠事业用才,是人才工作最基本的规律。否则,引才用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引进了人才,对于单位来说,只能束之高阁,对于人才来说,空怀报效之志。

《求贤诏》传递了刘邦求贤用贤实践的重要信息。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出身登基的皇帝,从而改写了皇帝产生的途径和个人成长进步的历史记录。宋代陈亮评论说:“匹夫不假尺土而有天下,此天下之大变,而古今之所无也。”《求贤诏》从一个侧面总结了刘邦自平民到皇帝的奋斗历程,这个侧面就是对人才的认识和实践。刘邦高度评价人才的作用,“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但是,刘邦对人才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对待儒生经历了由傲慢和不屑一顾转变为信任和尊敬有加的过程。儒生在当时代表着知识、理性、正统,他们有远见卓识和较强的洞察力。史载刘邦曾经看不起儒生,以致“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但刘邦毕竟是一个天资聪慧、善于学习的英雄。他能从谏如流,改变对儒生的态度。譬如,郦生入谒时,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当刘邦意识到郦生提出的“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策略的价值时,他“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又如,刘邦平定天下时,听到儒生谈论《诗》、《书》,他就要破口大骂;当陆贾指出:“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刘邦马上感到自己不对,“而有惭色”,即命陆贾著古今成败之因,并以此为鉴。史家公认,刘邦最大的本事是会用人善用人。一是刘邦能够慧眼识才。刘邦是开国皇帝,如果没有一双伯乐的眼睛识才选才用才,那是不可能夺取天下的。刘邦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拔人才于贫寒,从而组建起文武俱备的人才集团。清代学者赵翼评论西汉政权为“布衣将相之局”,认为“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多亡命无赖之徒”,最贵者为张良,是韩国世家之子;其次是张苍、叔孙通,一为御史,一为待诏博士;再次是萧何、曹参等,皆为地方小吏;更次是陈平、王陵、陆贾等,均为无功名之人;最后是以“屠狗为事”的樊哙,“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的周勃和“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的韩信等。能把这些出身贫寒、甚至是亡命无赖之人打造成争夺天下、治理天下的“将相”集团,充分说明刘邦的雄才大略和用人本领。二是刘邦能够用人不疑。最典型的例子是对陈平的信任和重用。陈平从项羽阵营投降到刘邦那里,周勃等人曾谗陈平三易其主、居家时盗其嫂和从军受诸将金。陈平解释是:“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刘邦听后并未相信他人谗言。当陈平建议以万金离间项羽君臣时,刘邦“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正因为刘邦的信任,换来了陈平的忠信,他不仅成功离间了项羽与其最重要的谋士范增,而且为刘邦平定天下频出奇计和立下大功。三是刘邦能够与贤同利。赏罚历来是君王御下的两个主要手段,其中,赏比罚更有积极意义。刘邦能及时对贤才做出的成绩加以肯定,并付诸职位或物质奖励。他取得天下后,曾下诏赐以爵位和土地,即凡军吏爵在大夫以下或无爵者,赐爵为大夫;大夫以上者,赐爵一级;复员卒吏愿留在关中者,免除徭役十二年;回归原籍者半之。这一诏令满足了从军农民的利益,有力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因而有的部下认为刘邦取胜的原因,是“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求茂材异等诏》透露着刘彻雄才大略的精神密码。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作为的皇帝,政治上贯彻削藩政策,彻底解决封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经济上实行盐铁专营,充实国家实力,同时治理黄河,移民戍边;军事上击破匈奴,吞并高丽,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统一两广地区;外交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这些作为使西汉王朝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三大盛世之一。刘彻建立的不世伟业,也得益于他的用人风范和气度,这就是用“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意思是,有的马虽然狂踢暴躁却能远行千里,有的人才虽然有被世俗责难的毛病却能建功立业。对于狂奔乱跑的覆车之马和放荡不羁的违礼之士,也只在于驾驭和使用得法罢了。这是多么豪迈的用人气概!正是这一用人气概,使得汉武时代“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其中有博学儒雅、学富五车的董仲舒、公孙弘、兒宽;品行高洁、忠贞不渝的石建、石庆;刚正不阿、为人楷模的汲黯、卜式;独具慧眼、成功荐才的韩安国、郑当时;长于制定律令的专家赵禹、张汤;名垂千古的文豪司马迁、司马相如;历法数学领域的学者唐都、洛下闳;音乐艺术专才李延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桑弘羊;奉命出使不辱使命的张骞、苏武;统率千军决战决胜的卫青、霍去病;可以托孤、忠贞可信的霍光、金日磾。这些人才个个名垂青史,至今仍为人们耳熟能详。正是这一用人气概,使得汉武帝能够唯才是举,大胆使用人才。在汉武帝的人才集团中,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仆的后代中选拔出来的;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兒宽以及严助、朱买臣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令人惊叹的是,刘彻选用的一些贤才竟是越人、匈奴人。譬如,金日磾本是匈奴俘虏,曾在宫中养马为奴,后来却与霍光、上官桀一起被选为托孤重臣。这说明刘彻既有用人的宽广胸襟和高远境界,又有高超驾驭能力和用人艺术。正是这一用人气概,使得汉武帝能够重视用人制度建设,实现不拘一格用人的制度化、规范化。刘彻是有用人标准的,“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即只要为汉王朝奋斗,有才干、有艺能的人都可任用。他还采纳儒生建议,建立荐举人才和上书言事等制度,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察举制度,使人才选拔有章可循;设立太学,置博士弟子,重在人才培养。顺便说一句,上书言事制度为刘彻选用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汉书》记载:“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通过上书言事,刘彻不仅发现董仲舒这一人才,更重要的是奠定了治理中国的基本理念。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以及大一统的政治观,规范了此后中国数千年的政治文化图像。

管仲认为:“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刘邦“以布衣提三尺之剑取天下”,刘彻造就“大汉雄风”,他们都对中国的统一强大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一彪炳史册的伟业与他们求贤争贤的政治战略和会用人善用人敢用人的统御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刘邦是任贤而得天下的典范,刘彻则是任贤以安天下的楷模。这就是两份“求贤诏”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用人说到底是领导者的事情。两份“求贤诏”启示领导者,用人要礼贤下士。一般而言,领导居于上位、手握大权,容易居高临下对待贤士和人才,这是不利于用人的。《老子》云:“善用人者为之下。”这就要求领导者能够尊重人才,礼遇人才,像刘邦在《求贤诏》责备自己:“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意思是,君主不与人才交往,怎么能够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呢?两份“求贤诏”启示领导者,用人要唯才是举。才干是办事的保证,没有才干,什么事也办不成。从这个意义说,选人用人一定要高度重视人的才干,没有才干的人,无论资历多深,人缘多好,也不能选拔任用。刘邦明确“年老癃病,勿遣”;刘彻则要求“非常之人”,实际是非常之才,只有非常之才,才能建立“非常之功”。两份“求贤诏”启示领导者,用人不要求全责备。一方面,“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要是人,总会有毛病的;另一方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只要是人才,必然会伴随着各种议论,领导要保持清醒头脑,慎重对待人才的缺点和各种议论。否则,就会与人才失之交臂,进而贻误事业。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文史苑】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阅读是积累知识和涵养文化功底最重要的途径,这是《滕王阁序》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名作鉴赏】陈田贵书法艺术


【名作鉴赏】郑碎孟书画艺术


【文史苑】施仁义 治天下
《过秦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治国理政要施行仁政。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