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兼听阁 > 保险业:回顾与展望

保险业:回顾与展望 [《金融世界》2013年01月号 ]

2012年,中国保险业在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实现了稳步发展。

郭金龙/文

2012年,中国保险业在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实现了稳步发展,保险业改革开放顺利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成效。

展望2013年,中国保险业仍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还将是发展的主线,仍需要在加强风险防范、拓宽服务领域、创新营销模式、优化资产配置、规范市场体系等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回顾2012年保险业

一、人身险持续调整,财险保费继续较快增长

2012年1~10月,我国保险业共实现原保费收入13114亿元,同比增加7.3%,保险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财产险原保费收入4367亿元,同比增加15.1%;人身险原保费收入8747亿元,同比增加3.8%。财产险保费较人身险保费增速高11.3个百分点。

人身险保费增速低于财产保险的主要原因是:监管机构加大对寿险销售误导的治理力度,同时暂缓审批部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申请,对于人身保险业务拓展造成一定影响。

二、保险资金运用稳健,投资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2012年,我国保险资产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截至2012年10月底,保险业资产总额68336亿元,较2011年底增长了13.63%。

2012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继续坚持了稳健的经营理念。截至2012年9月底,我国保险业投资总额41804亿元,较2011年底增加4067亿元。其中,银行存款余额21979亿元,占比52.58%,较2011年底增加4242亿元,增幅较大;而保险资金用于国债、基金和股票等方面的投资为19825亿元,较2011年底减少了175亿元。

为了解决投资收益率不高的问题,2012年保监会连续发布了10条投资新规,这些政策将帮助保险公司优化公司资产配置,完善保险投资政策体系,减少对于资本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分散投资风险,有助于保险公司稳定地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三、强化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保险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进入2012年以来,保监会继续提升监管水平,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切实保障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利益。

2012年7月,保监会下发《关于贯彻依法经营依法监管原则切实维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权益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切实维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合法权益。

2012年前三季度,保监会及各保监局共办结各类涉及保险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投诉事项11583个,办结率达93.68%,帮助消费者维护经济利益总计17177.16万元。

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保险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经过这些年的高速发展,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步显现,势必会给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阻碍。

一、行业形象需要提升

一直以来,保险业声誉不佳、社会认同度不够高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消费者认同度不够。理赔难、销售误导、推销扰民等问题未能得到较好解决,导致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度不够高。

二是基层从业人员信心不足。保险业基层员工压力大、收入低、社会地位低,对自身发展信心不足。

三是社会认同度不够高。行业总体上仍停留在争抢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低层次竞争水平,为了揽到业务不惜弄虚作假、违法违规,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二、经营管理模式粗放

近年来,保险业的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几十年沿袭下来的粗放发展模式却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保险行业经营管理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水平。

一些机构以争抢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为首要目标,有的公司甚至不惜违法违规,一味追求速度规模和市场份额。少数保险公司主要靠设机构、铺摊子来实现业务增长,而忽视了集约经营和内涵式增长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产险业务主要靠单一车险、寿险业务主要依靠同质化理财产品的局面已经持续多年,一些保险公司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投入不足,这种粗放的经营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保险需求。

三、保险产品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保险市场上仍存在产品结构较单一的问题。产险市场高度依赖车险、寿险市场上分红险占比过高的业务结构存在风险,均面临调整压力。

目前,各家保险公司的主力险种大多很类似,多是对少数大保险公司自主研发推出的保险产品进行局部改造后的模仿,造成保险市场上产品结构雷同的现状。尽管产品数量不少,但真正能供消费者选择的产品不多。

产品开发是保险公司综合实力的体现,怎样优化产品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保险需求对保险业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四、保险人才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保险人才队伍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营销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高级管理人员缺乏与保险专业技术人才奇缺这三方面上。

营销员队伍中很大一部分只有高中学历,很多是下岗再就业人员,能力和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保险业发展的要求。

保险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才也比较缺乏,许多分公司一级特别是支公司一级的高管人员的能力与职位不符。

另外,核保核赔人才、风险管理人才、资金运用人才等几类保险专业技术人才的奇缺,都使得当前保险业的快速良好发展受到制约。

五、保险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外部环境不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法律环境方面,部分业务领域的法律不健全,如由国家法律规定实行的交强险制度,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规定,各地法院对保险公司的诉讼地位、法律责任、赔偿顺序等理解不一,处理结果大相径庭,导致保险公司亏损的问题日益突出。

二是政策环境方面,一些业务发展存在政策瓶颈,如商业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业务领域缺乏相应的财税政策支持;国家政策支持的巨灾保险体系还没有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救助机制缺失。

三是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和风险意识有待加强,保险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的力度应该加大。

展望2013年保险业

总体来看,我国保险业仍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我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而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风险保障意识的日益增强,为保险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中国保险行业发展主线是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这意味着保险行业将在努力提升保险服务质量与改善行业形象的同时,将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

一、丰富保险产品种类,拓宽保险服务领域

除大力发展个人寿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业务、与汽车住房消费有关的保险业务外,保险业2013年的工作重点将体现在四个方面:推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的开展;总结推广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加快发展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环境污染、公众安全等责任保险;继续争取政府支持,建立巨灾保险体系,完善巨灾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

二、加强防范金融风险,加快推进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认定

随着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和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就保险业G-SIFI认定程序做出的决定,我国将积极借鉴IAIS的标准,进行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认定工作。

我国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认定工作正在推进,2013年这项工作也将继续推进,保险业风险识别、防范和预警机制将进一步完善,促进风险处置机制的形成。

三、继续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

近年来,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2012年10月8日,保监会发布《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此意见正式将营销员体制改革推到台前,并且首次明确提出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3年、5年和长期目标,将选择适当时机和地区先行试点,分别实现阶段性目标和整体目标。

可以预见,2013年将是中国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年,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将在监管部门指导下施行。

四、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优化保险公司资产配置

2012年监管部门出台的保险资金投资新政,结合市场需要调整放松了对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等的限制,帮助保险公司减少对于资本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分散其投资风险,有助于保险公司稳定地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目前,投资渠道拓宽的“13条”新政已经正式推出10条,预计其余规定也将尽快推出,这些政策的落实也将是2013年保险业的重点工作之一。

五、推动保险业组织体系优化,促进主体多元化保险市场形成

2012年上半年,保监会已批准 13 家保险公司成立了保险销售公司,鼓励保险销售专业化经营,为建成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的现代保险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2013年将继续优化保险业组织体系,促进形成主体多元化的保险市场格局。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主任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银行利润两面看
搞金融要念好“五字经”:利、法、信、义、道。


中国经济未来增速几何
无论大家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前景有何分歧,但都有一个共识,即中国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T+0是场革命
银行是没有动力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可以引入第三方的竞争,让货币利率自然市场化。


个税递延养老保险试点的负面效应
在国家尚未对如何解决个税征收标准全国统一、而地区财税资源参差不齐的问题做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之前,应当叫停包括上海在内的经济发达地区开...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