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调查 > 光大乌龙大揭秘

光大乌龙大揭秘 [《金融世界》2013年09月号 ]

光大证券乌龙事件起因于系统漏洞,但由此暴露的风控问题却远非技术层面那么简单。

本刊记者 罗三秀/文

2013年8月16日上午,经历了一个半小时的低迷行情后,A股市场的交易员们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电脑屏幕上的上证综指便突然发生了极具戏剧性的一幕。

当日11点05分开始,上证综指在短短三分钟内飙涨5.96%。银行股全线涨停,中石油、中石化等其他权重股也纷纷触及涨停。随后,上证综指冲高回落。场面颇为壮观。

A股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出了什么问题?一时间,各种小道消息和传闻不断。

很快,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监局的介入,事件“真凶”浮出水面。

导演这次“8·16”事件的主角正是总部位于上海的上市证券公司——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光大证券”)。

当日下午14时25分,光大证券对外发布公告称,该公司策略投资部自营业务在使用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

两天后,证监会通报了初步核查结果,矛头直指光大证券策略交易系统的设计缺陷。

然而,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及人们对此认识的不断加深,此次乌龙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并非一次技术故障那么简单。

技术故障的背后

如此异常的交易行为是如何产生的?一切都要从光大证券用于自营业务套利的策略交易系统说起。

策略交易系统,实质上是程序化交易系统,也属于量化交易系统范畴。在光大乌龙事件中,光大证券的策略交易系统正是运用了ETF(一篮子股票的组合)套利策略。

在此次事件中,光大证券的套利方式是利用ETF的净值和现价之间的价差空间进行套利,即通过买入ETF的成分股现货,然后兑换成ETF份额,再通过二级市场卖出ETF,实现套利。

据了解,ETF套利被视为无风险套利,但因套利机会出现的时间短,要求极快的交易速度。只要有足够的价差空间,套利金额越大,获取的收益也就越大。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原本无风险的套利操作,却在市场上掀起了惊涛骇浪。

那么,光大证券套利系统的故障又是如何产生的?

据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上海磐华义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高管刘晓俊介绍,一个完整的量化交易系统通常牵涉到策略本身、策略装载执行平台、柜台交易系统、交易所等四部分。刘晓俊曾在麦格理、高盛等境外投行任职过,专注于设计及开发量化投资交易系统。

以ETF套利策略交易为例,策略师将投资策略转化成计算机程序后,一旦有套利机会,策略部分会发出信号,于是,策略装载执行平台将信号变为下单指令发送到柜台交易系统,柜台交易系统再把交易信息传送到交易所成交。交易所成交后会返回成交反馈给到交易柜台,交易柜台再返回到策略装载执行平台,最后,执行平台再反馈给策略本身继续进行决策。

策略部分和策略装载执行平台也可被称为订单生成系统。而柜台交易系统则被视为订单执行系统。

证监会公布的核查情况显示,光大证券的订单生成系统和执行系统存在程序调用错误、额度控制失效等设计缺陷。而光大证券使用的执行系统正是由上海铭创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开发的。

但是,外界对于系统故障的具体细节一无所知。实际上,除了铭创软件开发的交易系统有问题,订单生成系统也有缺陷。

“光大乌龙事件肯定是机器故障造成的,主要是量化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对接出了问题。当光大使用的某策略装载执行平台下单到铭创交易柜台后,铭创交易柜台实际已向交易所成功发送交易指令,却由于某些原因,策略装载执行平台无法知晓下单已经成功,于是,策略装载执行平台误认为之前下单失败从而重复下单,导致了不断下单不断成交的局面。”刘晓俊告诉记者,“我们的量化交易系统事后重演了光大乌龙事件。”

实际上,上交所在8月25日的新闻通气会上也提到,在光大证券的异常交易中,该公司在两分钟内产生了数千个连续的市价买入委托订单,而每个订单的交易额度都在正常申报范围内。

显然,这一系统故障发生的背后,暴露出了系统设计缺陷,也暴露出了光大证券的风控盲点。

据刘晓俊分析,主要问题可能出在三层风控的缺失:一是上海铭创开发的交易柜台系统部分的风控缺失,没有发现连续重复性下单的异常,也没有设置最大下单阈值(临界值);二是交易策略装载执行平台的风控缺失,没有设定在未收到执行系统反馈后反复下单的风控阈值及最大下单阈值;三是策略部分的风控缺失,没有预设系统不断下单不断成交时的风控阈值。

一位曾在券商自营部门任职的机构投资人士分析,能实际成交72亿元,说明光大证券在资金层面的风控就有漏洞。正常情况下,交易系统会设定交易额度阈值,不大可能通过这么大笔的交易单子,但自营资金如果走场内交易单元,直接由分管领导授权,就有可能不在风控部门的监控范围了。

外界普遍疑惑的是,光大证券自称部门核定了交易员当日8000万元的现货额度,但为何这一额度控制会失效,造成最终实际成交72亿元的局面?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交易系统如果设定了最大交易额度阈值,是不太可能失控的。光大证券累计申报巨额买单,个中蹊跷恐怕只有当事人自知了。

此外,乌龙事件的技术故障还暴露出了一个更加令人感到不安的问题——光大证券在此次异常交易中累计申报买入股票的巨额资金从何而来?

官方数据显示,光大证券在乌龙事件中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其中实际成交72.7亿元。

有市场人士怀疑,光大证券可能利用交易所系统漏洞进行账户透支交易,这与“327”国债期货事件的情况相似。

前述投资人士则指出,光大证券累计申报了234亿元的股票单子,理论上自营资金账户应该有足够的保证金,但券商把如此巨额资金放在自营盘,几乎是不现实的。这种情况可能是光大证券超出了自有资金实力从而透支交易,也可能是外部资金借用了光大证券的交易通道。

外界对于光大证券出租自营交易通道给外部资金的猜测如果成真,将引发监管部门对券商这一所谓的创新业务的高度关注。

据媒体报道,为招揽大的机构客户,各券商在服务领域都会进行一定的“创新”,以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可让客户获利的特色服务。比如,多家券商开辟专门的服务通道,将其自营业务通道出租,与自身自营业务隔离。

恐怖的量化交易……(全文5906字)

[ 以上文字节选自金融世界杂志,阅读全文请订阅本杂志。]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私人银行求变
在经历了规模快速扩张后,国内私人银行开始寻求精细化发展。


“朱氏旋风”来袭
履新一年来,朱小黄全面改造中信银行,其零售战略关乎成败。


光大证券乌龙事件敲响风控警钟
国债期货不仅不应受此次乌龙事件的影响而推迟推出,反而应重视国债期货在规避债市风险方面的关键作用,尽快推出国债期货。


上交所的三大考验
业务发展遭遇瓶颈,风控系统存在漏洞,公司制转型饱受争议。上交所发展面临多重考验。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