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号出刊
 
[新华08网站] [金融世界论坛]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杂志征订]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10-88051563
 
文章
日期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金融家 | 国际观察 | 风向标 | 兼听阁 | 热点 | 产业 | 公司 | 市场 | 其他
  金融世界 > 特别策划 - SPECIAL REPORT
 
2011年中国金融八大展望

2011年04月15日 14:39  
作者:王培伟 陶俊洁 王文帅 刘琳 苏雪燕   责编:吕星  lvxing-lucky@126.com   月号:2010年12月号 来源: 金融世界



 

展望之一:流动性过剩将成为货币政策的最大挑战

  市场上过于充裕的流动性是2010年以来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将是控制物价的根本。2011年,流动性过剩问题将继续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最大挑战。

  市场流动性过于充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有关数据显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17万亿元,2010年前11个月新增贷款就高达7.45万亿元,离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信贷目标仅一步之遥。广义货币供应量(M2)更是高达71.03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一。

  而2011年里,甚至在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里,流动性过剩将更趋明显。

  首先,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将使得我国被动增加货币供应。

  按照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意味着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也在持续增加。基础货币的持续增加,再加上其巨大的乘数效应,我国市场流动性泛滥风险不断加剧。

  其次,新增贷款难以大幅降低。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不断创下新高。在高通胀压力下,人民银行已经多次表态,要控制新增贷款的增长。但如果对新增贷款过于严格限制,则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从而伤及实体经济增长。

  因此,出于保证经济平稳增长需要,新增贷款难以实现大幅降低。预期2011年我国新增的人民币贷款将保持在6.5~7万亿元左右。

  第三,国际热钱涌入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吸引下,国际热钱大量涌入我国。今后两年,国际市场流动性泛滥将难以避免。对我国而言,在人民币升值和加息的预期下,国际资本涌入我国的动力将越来越大。

  

展望之二:货币政策审慎回归常态

  中央明确提出,2010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松一稳”,意味着国家宏观调控将在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寻求持续平衡。

  货币政策的“稳健”,首先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从促进经济增长的刺激型政策回归常态。

  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意味着价格型工具的使用空间加大。目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相对较高、利率较低以及加息预期增强使得央票等数量型工具的使用空间变小。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价格型工具的使用,才能打开数量型工具的发挥空间。因此,出于保证政策的有效运用考虑,加息已经有很强的必要性。货币政策的“稳健”,同时也意味着审慎。审慎,主要是因为货币政策依然面临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通胀的两难选择。

  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将非常复杂。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并非十分平稳,我国经济增长所高度依赖的外需将面临巨大挑战。国内方面,企业的投资和生产还不稳固,内需面临后劲不足,地方融资平台问题仍未解决等等,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任务依然繁重。

  因此,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并不意味着将实施全面的紧缩政策。特别是如果连续大幅加息,一方面将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扩大与欧美日发达经济体的利率差,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热钱涌入我国。

  

展望之三: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

  银监会召开会议要求,要坚决制止银行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当合作,严格规范信贷资产转让的行为,认真做好地方融资平台信贷风险的防范化解工作。

  建行副行长朱小黄表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说明政府希望2011年经济波动不要太大。在具体的信贷操作上,各家银行对于房地产等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或通货膨胀的领域会严加控制。

  银监会表示,2011年,全系统围绕的工作主线是,引导银行业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在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将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展望之四:银行业开启新一轮海外扩张

  目前,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未来盈利空间收窄;同时经过此轮金融危机后,海外银行业的估值水平普遍较低。截至2010年9月末,工商银行境外贷款,约占贷款总额的5.18%,较2009年末提高1.08%,扩张速度超过金融危机前。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表示,后危机时代是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良机,因为西方金融机构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重挫,恢复元气需要一定的时间。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近期表示,为加快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资银行应该采取兼并收购和新设分支机构并举的方式。银监会将按照互惠互利和对等原则,在对外资银行机构开放中国市场的同时,推动中资银行在海外市场的发展。

  

展望之五:推出国际板,多层次资本市场日趋完善

  目前,国际板正在成为继创业板之后,中国资本市场创新的又一个大动作。在上海建立类似纽交所那样的上市条件较为严格的面向国内外大公司的主板,在深圳建立类似纳斯达克那样的上市条件相对宽松的创业板,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中长期构想。

  国际板,顾名思义,就是在国内搭建一个平台让境外企业在境内交易所发行上市,这些企业因其“境外”性质被划分为“国际板”。

  国际板作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环节,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对于国际板,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耿亮认为:

  一方面,推出国际板有助于推进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投资者可以用人民币在国内直接购买境外大公司股票,增加了国内投资者的投资渠道。

  另一方面,推出国际板有利于上交所打造蓝筹股市场,蓝筹股市场在包含国内优质上市公司的同时,也应该吸引境外优质上市公司。

  此外,推出国际板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具有直接意义。

  

展望之六:债券投资资金总量将超过5万亿元

  尽管在货币政策基调转向“稳健”的情况下,2011年银行体系资金面将趋于偏紧状态,但考虑存量货币的高基数以及M2保持14.5%左右的正常增长速度(GDP+CPI+1%到3%),以及监管层对信贷额度的压缩,商业银行可投资于债券的资金量并不会过于紧张。此外,保险、基金等其他机构也有望加大债券市场参与力度。整体而言,预计2011年新增可用于债券投资的资金总量将超过5万亿元。

  综合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供需情况、公开市场、资金面、收益率曲线、利率互换市场以及信用产品市场等各个层面的分析,预计2011年债券产品市场整体环境及走势如下:

  2011年债券市场供需大致平衡,资金面整体较2010年略偏紧,配置需求面乐观;一季度因公开市场票据大量到期资金面将相对较为宽松,二季度收紧政策的累积效应将导致资金面结构性紧张,下半年资金面相对缓和。隔夜和7天回购利率均值水平至多上调至2.0%~2.5%。

  

展望之七:保险业资产冲刺6万亿元大关

  从1980年全部保费收入只有4.6亿元,到2009年共实现保费收入11137.3亿元,中国保险业平均保持了年均30%的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预计2011年保险业仍将延续快速发展的趋势。鉴于实现国民收入大幅增长是“十二五”的重要目标,居民消费水平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将带来保费增长的新空间。与此同时,近几年频发的地震、泥石流、火灾等灾难性事件在无形中增强了人们的保险意识,也有利于保费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看,积累第一个1万亿元保险资产用了24年,积累第二个1万亿元保险资产用了3年,累积第三个1万亿元保险资产用了1年零3个月,积累第四个1万亿元保险资产用了大约1年零7个月。2010年年初,保险业总资产为4.06万亿元,截至10月末已高达4.9万亿元,直逼5万亿元。依此增长速度推算,保险业资产在2011年极有可能突破6万亿元大关。

  

展望之八:银保合作趋势加强,协同监管渐行渐近

  近年来,根据“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保险公司着力调整银保业务结构,期缴业务占比不断提升,产品保障程度逐渐增强,转变发展方式初见成效。但是,银保业务多年来的痼疾仍然存在,比如业务专管员或银行柜面人员通过虚假宣传,误导客户,保险公司在账外向银行支付额外费用等。随着银行保险经营模式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实现金融市场的规范性服务成为当务之急。

  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表示,要规范银保业务经营行为,除了事前做好销售规范、事中做好客户信息管理、事后做好客户回访之外,保险监管机构还应加强与银行监管机构的合作。首先,应切实提高保险公司和银行对于银保业务经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控及处置能力。其次,应通过协同监管等方式,加大查处银保业务违规行为的力度。对于销售误导、账外支付费用等问题,要分别追究保险公司和银行的责任,并加重处罚力度。

  此前出台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对中小保险公司造成一定冲击的同时,也让保险行业反思,如何能使银保业务更加规范、市场更加有序,因为一个规范、有序市场环境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利好。


 
 
2011年7月号
 本刊精选图片
 往期回顾
2011年6月号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