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号出刊
 
[新华08网站] [金融世界论坛]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杂志征订]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10-88051563
 
文章
日期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金融家 | 国际观察 | 风向标 | 兼听阁 | 热点 | 产业 | 公司 | 市场 | 其他
  金融世界 > 特别策划 - SPECIAL REPORT
 
“四大家族”的前世今生

2011年04月14日 18:10  
作者:孙弢   责编:吕星  lvxing-lucky@126.com   月号:2010年10月号 来源: 金融世界



    信用评级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1987年,为规范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国务院发布《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提出要发展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行业由此起步。
  1992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首次明确,债券评级工作应作为债券发行审批的一个程序,由此一举确立了评级机构在债券发行审批中的地位。
  此后,中诚信、大公国际、上海新世纪、福建省信用评级委员会(联合资信的前身)等外部评级机构相继成立。至此,“四大家族”全部聚齐,随着市场的扩容、机构的增加,评级业务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1997年12月,央行发布第一批对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业务的认证。中诚信、大公国际等九家评级机构有幸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这一时期,信用评级机构在债券市场中的地位得到明确。但由于债券市场产品仍相对单一,债券发行规模存在一定波动,评级行业在经过短期繁荣后,发展仍举步维艰。
  突破,让中国债券市场国内评级机构望眼欲穿。
  2003年8月29日,证监会正式颁布《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证券公司发债必须经过评级。
  “黄袍加身”的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由此正式驶入了飞速发展的跑道。从2005年到2010年的短短五年间,银行间债券市场先后推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创新品种。
  蛰伏多年的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开始施展拳脚,积极提升自身竞争力、抢夺国际话语权。

 
 
2011年7月号
 本刊精选图片
 往期回顾
2011年6月号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