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号出刊
 
[新华08网站] [金融世界论坛]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杂志征订]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10-88051563
 
文章
日期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金融家 | 国际观察 | 风向标 | 兼听阁 | 热点 | 产业 | 公司 | 市场 | 其他
  金融世界 > 特别策划 - SPECIAL REPORT
 
“双评级”能否自我救赎

2011年04月14日 18:08  
作者:孙弢   责编:吕星  lvxing-lucky@126.com   月号:2010年10月号 来源: 金融世界



  不算宽广的债券市场、相对单一的债券品种、风险日趋高涨的城投债……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夹缝之中求生存”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多少还存在几分投机、打政策“擦边球”的心理。
  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评级采购、利益寻租等行业乱象?
  
“双评级”构想
  国外债券市场备受推崇的“双评级”机制,在不少从业人员看来是相对理想的解决办法。
  在美国,债券市场上凡是公募的债券,可以接受两家评级机构的评级。这一制度的诞生正是源起于发行人降低筹资成本的自发需求。
  反观国内,与上海新世纪合作长达5年之久的上海城投公司,今年却忽然间转投别家评级机构。究其原因,并非是双方合作不快,而恰恰是因为合作得太过愉快、太过“默契”了。
  “如果这么多年总是找同一家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外界难免会质疑这个评级结果的独立性、公正性。我们就是想看看,换另外一家评级机构是不是也会得出相同的评级结果,好让投资者信服。”上海城投公司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尽管这家大客户的离去,令新世纪一下子损失了几十万的入账,但对于老客户的这个决定,新世纪也只得选择理解和接受。
  “在中国,双评级并没有被看作一种有效的机制,而是一个大大的污点。因为只有不被监管机构信任的评级机构才会被要求双评级。”在朱荣恩看来,双评级这个在国外市场自然产生的正当需求,在中国却被大大地扭曲了。
  而在市场狭小、产品相对单一、盈利空间有限的现状之下,双评级制则成为了各家评级机构现阶段实现共赢、“化干戈为玉帛”的理性抉择。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双评级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其一,这一制度有助于保护目前尚处于幼稚期的评级行业。其二,双评级是杜绝债券市场发行人评级采购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能够提升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竞争意识。”关建中认为。
  无独有偶,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年度报告(2009年)》同样指出,我国应探索建立双评级制度。
  
不是“运动员” 是“领跑者”
  9月1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宣布,酝酿已久的首家全国性信用再评级公司——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债资信”)已于今年8月正式成立。
  与一般性的评级公司不同,再评级公司是对在发行债券已有评级公司进行评级的情况下,对该债券进行二次评级。由于交易商协会直接参与筹备,这家“官办”色彩浓烈的公司,在本就狭小的国内评级市场引起了不小的震荡。
  对于中债资信在此时宣告成立的背景,中国银行间交易市场协会有关人士表示,在发行人收费模式下,“以价定级”或“以级定价”影响了评级行业的公信力。为切断评级机构与发行人之间的利益链条,确保评级机构的独立性,改变评级行业恶性竞争现状,协会发起设立了国内首家采用投资人付费模式的新型评级公司。
  不可否认,此举是对我国评级模式的一次大胆创新。“评级是公开市场交易的准公共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完全由政府部门提供不合适,完全由市场化的评级公司来提供也不合适。”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助理殷剑峰认为,评级应该由相对公立、没有强烈商业动机的机构来做。
  但更多的人对交易商协会这种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评级方式产生了质疑。
  “监管机构成立的目的究竟是推动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还是为了和被监管企业争夺市场?”有业内人士颇为犀利地质疑说。
  “我们并不是与其他评级机构同场竞争的‘运动员’,而更像是运动场上的‘领跑者’。”对于上述质疑,交易商协会回应说,“协会发起设立中债资信的主要考虑,是通过再评级、双评级等业务的开展引导评级机构注重技术实力提升,促进评级行业的良性竞争。因此,并不存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冲突。”
  “未来,如果市场条件成熟、政策环境具备时,中债资信将调整政策性定位转为市场化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成为与其他评级机构一样的‘运动员’。到时,协会将退出中债资信,以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行业竞争秩序。”交易商协会明确表示。
  
谁主沉浮?
  对于“双评级”构想的具体操作层面,关建中建议选择两家本土机构来主导评级体系,共同完成融资评级任务,以起到相互制衡、约束作用。
  在两家主导机构之后,还应建立“第二梯队”,对主导机构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主导机构无法准确揭示风险,技术不够进步就应该退出。
  这个“双评级”构想由此引出一个问题,究竟由哪两家评级机构主导评级结果?
  作为四家评级机构中惟一一家尚未引入外资的本土化企业,关建中认为大公国际是担起这项重任最恰当的人选。“明确由本土化的评级机构作为行业的主导机构,这个脚步应该不会太远了。”关建中认为。但在有些业内人士看来,完全否定外资参股带动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积极意义未免有些过于片面。
  “穆迪虽然在中诚信国际占有49%的份额,但是从整个集团来看,穆迪的份额只有四分之一。”面对外界认为中诚信引入外资参股,其评级结果体现外方利益的质疑,关敬如这样解释说,“穆迪只是我们的投资人和权益方之一,中诚信作为完全独立的法人主体,有一套自己的评级标准、数据库,这方面和穆迪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码事,我们之间的合作完全是建立在技术引进、信息管理理念交流层面。”
  如此澄清开来,中诚信、大公国际、上海新世纪等四家“官方”认可的评级机构均具备成为主导评级机构的潜质。
  在发布中国首个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报告的当天,大公国际同时发布了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标准。
  虽然这一标准并未同前者一般引发舆论一片热议,但有心人还是从中看到了大公意在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业标准的构想。
  关建中向记者介绍说,这个全新的地方政府评级标准可在对政府融资能力做出系统性分析研究后,对未来三五年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状况、能够继续承载的负债金额做出明确的判断,可以预见这套标准的出台将对地方债评级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这套尚未正式曝光的评级标准,有同业人员不禁质疑,尚未经过市场检验的这套地方政府评级标准,究竟能够为多少城投公司接受和采纳?
  今天,城投债评级已成为信用评级行业内最为敏感的话题。
  最终成稿前,记者曾多次联系联合资信的有关负责人,但对方均以出差在外为由婉言谢绝了记者的采访。显然,对于城投债评级的标准,他们有很多不愿说、不能说的“隐情”。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利益斗争才是真的。在对彼此的评级标准“指手画脚”、大打口水战的背后,并不仅仅是对城投债市场这“一城一池”的你争我夺,而是对整个信用评级行业标准的争夺。
  纵观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缺少规范、统一的行业标准是抑制评级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但是对于正处于全速发展阶段的评级机构而言,这个空白点恰巧为他们提供了确立行业领军地位的绝佳时机。
  谁能够在此时掌握住制定行业标准的话语权,谁也将由此树立起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
  “中国式”式评级业将会何去何从?这一切将在各路信用评级机构对行业标准互不相让的竞争中、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日渐繁荣发展之中逐渐找寻到方向。

 
 
2011年7月号
 本刊精选图片
 往期回顾
2011年6月号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