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号出刊
 
[新华08网站] [金融世界论坛]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杂志征订]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10-88051563
 
文章
日期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金融家 | 国际观察 | 风向标 | 兼听阁 | 热点 | 产业 | 公司 | 市场 | 其他
  金融世界 > 市场 - MARKET
 
存单变保单之惑

2011年06月27日 13:48  
作者:姜伟超 黄毅   责编:王虎云  huzifay@126.com   月号:2011年6月号 来源: 金融世界



  近年来,“存款变成保单,入保容易退保难”的现象比较普遍,储户明明是去银行存款,可到头来却“存”成了保险。储户与银行、保险公司的纠纷就此引发。

  

存款频频“被保险”

  储户张某在某银行营业厅办理2万元存款的过程中,柜台的业务员向其推销保险产品,当时他只说办理存款业务,不办理其他业务。然而,他身后另一名业务员却拿来几张表让其填写,当时,张某以为这是办理定期存款的手续。

  然而,张某将表拿回家后其子女一看,才知道是某保险公司的保险单。张某立即返回银行,找到业务员要求退保,而业务员不理不睬。最终,通过协商、投诉等方式,张某才拿回自己的2万元。

  兰州市民席少华也有类似遭遇。2010年11月4日,席少华拿着1万元到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皋兰路支行存款,柜台的工作人员说有一种存储方式利息高,问她存不存。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她爽快地答应了。柜台的工作人员对着电脑一阵忙活后,递出了一张单子,让她签个字。由于急着赶飞机,她签完字,拿着银行给的几张单子,急匆匆地回家放好,便直奔机场。

  今年4月5日,席少华急需用钱,便找出当时银行给的“存单”,细看之下发现不对劲,去银行询问,却被告知当时买的是保险,钱已划到保险公司,10年后才能取,并且5年内每年都要交1万元。她这才意识到被那位银行的工作人员骗了。

  就在席少华与银行工作人员争论时,又有4位“被保险”的储户到银行来投诉。于是,这5个人便组成了“投诉团”。虽然经过一番投诉,他们最终拿到了保险公司和工商银行的全额退款,但利息及相关损失没有赔偿。

  在席少华出具的布满表格的“存单”上,记者看到,除有关公章、席少华填写的本人信息及签字外,只有险种名称、保险金额和缴费期限,其他保险必备的投保事项、险种介绍、收益、合同细则等一概没有。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被保险”早已不是新鲜事。据报道,中国消费者协会2010年共收到“银行、保险”类投诉3775件,其中银保产品的销售误导已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

  “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甘肃省消费者协会投诉部副主任金质说。

  甘肃西域方涛律师事务所律师林磊表示,采取隐瞒真相的方式销售产品,违背了储户真实意愿,这种交易或合同在法律上是无效的,并应承担相应损失。

  保监会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明确,银行是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实施主体,销售过程承担管理责任,对误导销售、错误销售等行为负责。

  

银保业务需加强监管

  一位在银行工作的专业人士透露,近年来,保险业务已成为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之一。受利益驱动,有些工作人员或隐瞒真实意思,虚假宣传误导消费,或玩文字游戏,模糊关键字眼。消费者稍有不留意,便会极易买回自己并不想买的保险。

  该专业人士介绍,以前都是保险公司人员进驻银行卖保险。2010年年底,银监会发出通知,保险公司人员不得直接进驻银行开展保险业务后,银保纠纷有所减少。“但由于个人收益较高,银行员工诱导储户购买保险的事情仍时有发生。”

  另一位在银行工作的人士透露,除支付给银行的中间费用外,保险公司另外给予银行工作人员较高提成,而银行的工作人员则按一定比例给自己所在的支行或代理网点的负责人“分润”。

  保监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经过几年来的重点整顿,银保市场秩序有了一定好转,但销售误导、账外违规支付手续费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反映强烈,如不妥善整治,不仅会对银保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影响保险业和银行业的声誉。


 
 
2011年7月号
 本刊精选图片
 往期回顾
2011年6月号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