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号出刊
 
[新华08网站] [金融世界论坛]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杂志征订]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10-88051563
 
文章
日期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金融家 | 国际观察 | 风向标 | 兼听阁 | 热点 | 产业 | 公司 | 市场 | 其他
  金融世界 > 热点 - SPOTLIGHT
 
破除中国企业走出去障碍——对话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

2011年05月05日 11:16  
作者:云天   责编:吕星  lvxing-lucky@126.com   月号:2011年4月号 来源: 金融世界



 

  芮成钢:在您心目中,未来五年我们国家应该是什么样的情景,作为这次全国政协会议的发言人,您觉得应该如何描述?

  赵启正:五年看起来好像不很长,但我们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五年也不短,五年之后面貌会改变很大。我们有一些朋友在国外留学或工作,一回来,就觉得北京变了。对于我们在这里生活的人,感觉不明显。所以我们想象五年之后,假设这个人离开中国五年又回来了,他会感觉和今天很不相同,可以这样想。

  我觉得未来五年各地区的差异会小一些,国家用于基础投资的钱能够用于中等或者更小的城市,这样那些城市变化会很大。

  芮成钢:老百姓此时此刻最关心的,可能还是在民生问题上哪些指标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赵启正:我想房价不能再涨了,我希望稍微落一点,工资往上升。

  芮成钢:我觉得这个问题您最有发言权,您曾经是上海市主管外贸的副市长,也是浦东新区第一任管委会主任。我们中国这么多投资到国外去,给他们创造就业,理应受到最热烈的欢迎,为什么遇到这么多壁垒?前一段时间我们在达沃斯做一个讨论的时候,奥巴马曾经的经济顾问萨默斯竟然公开地说,对比十年前,中国企业在美国企业家心目中的这种好印象似乎还变差了,这是为什么?

  赵启正:并不是全部都不欢迎。现在中美之间是贸易逆差,我们如果兼并他的工厂实际是减少逆差,他也并不是全不愿意做,如果你买金融产品他高兴极了,包括国债、两房债券。他们不愿意卖实体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看不懂中国,中国买了这些企业,对中国帮助是不是太大了,对自身安全有没有影响?比如说华为要收购3Leaf,并不是3Leaf的全部,是3Leaf的部分专利和部分的部门,就不同意。觉得华为是不是把专利拿去了,把他们美国工厂拿去,对美国不利。严格讲,华为还不是纯中国的工厂,它是在中国发家的国际跨国公司,因为有中国因素,就有顾虑。感到中国对美国会有威胁,这是主要的。第二也有商业利益的因素,觉得中国如果掌握了这些技术,将对他们的高级产品形成竞争。

  芮成钢:如果这时候给想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家支支招,都有哪些方式?

  赵启正:我觉得中国的企业家不能是一个纯企业家,他应该是一个国际观察家,要有全球视野,要懂政治、懂环境、懂文化差异。

  我在浦东新区接待过许多跨国公司的总裁,你跟他谈话的时候,他不像一个纯商人,他谈国际、谈国内、谈汇率、谈宏观,有时候像一个副总理。我们的企业家也应该逐渐有这样的水平,不了解宏观情况就去收购或兼并,会受到经济以外因素的制约,而对这种制约我们如果了若指掌,知彼知己,就能克服。所以我希望企业家把自己的知识面、自己的经验扩展一下,再与外国交往就容易,包括和外国的总统、副总统、政治家交往都是可以的。因为你是大企业家,他愿意和你交往,从中发现他的利益所在。

  芮成钢:今天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不是加重了这种疑虑?

  赵启正:那当然是。比如高铁,我们的火车跑得这么快,同行是有点着急,你怎么这么快?因此,你再买我专利,我就不太愿意卖。我们自己进步,也要留点利益给别人,双赢才好。

  芮成钢:最近老遇到一些外国朋友,他们觉得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了,在北京、上海看到繁华的景象,让他们想起60年代的美国,遇到这种情况,您一般怎么解释?

  赵启正:你说的事情发生过,就是今年元旦我遇到德国驻华大使,他说我们欧洲人怎么也不能理解,你们中国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

  我说你感觉不到。你看到的是我的外衣,我内衣比较穷。外衣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内衣是西北的乡村、西北的小城市、小县城。因为外宾来的大量是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并没有到那些边远地区去。而我们地方接待,有的时候愿意让人看到比较光彩的一面,就造成了这样的误解。

  芮成钢:您打算做哪些推动工作,利用公共外交这种理论的倡导和实践,消除误解,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

  赵启正:公共外交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政府的公共外交,一是我们普通大众,都有责任对外国人表达中国自己。

  企业家是跟外国人接触最多的,他们到外国去谈什么,他谈的是企业,他理解的就是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授出国访问,谈的是中国的教育政策。我国一年至少有1200万人出国,如果每个人都能表达一点中国,那就好了。这就是公共外交,人人有责。


 
 
2011年7月号
 本刊精选图片
 往期回顾
2011年6月号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