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号出刊
 
[新华08网站] [金融世界论坛]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杂志征订]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10-88051563
 
文章
日期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金融家 | 国际观察 | 风向标 | 兼听阁 | 热点 | 产业 | 公司 | 市场 | 其他
  金融世界 > 公司 - COMPANY
 
后大摩时代的中金

2011年04月18日 08:45  
作者:罗三秀   责编:张泉  zhangquanlxk@yahoo.cn   月号:2011年3月号 来源: 金融世界



 

  15年前,摩根士丹利(下称“大摩”)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金”)的联姻被视为一段佳话,成立中外合资投资银行的序幕也由此拉开。15年后,大摩却和中金分道扬镳。

  也就在这一年里,昔日的股东及合作伙伴走了,中金的一大批员工也选择了挥手告别……这个中国投行业的翘楚正在经历什么?或许,中金的现状,正应验了那句话:“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股东更迭

  2010年12月初,大摩将其持有的中金34.3%的股权分别出售给了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德太投资(TPG)、KKR和新加坡保险公司大东方人寿(Great Eastern Life)。

  这一股权变更早已不是秘密,但在中金官方网站的“股权结构”一栏里,截至记者发稿,却仍未公开。

  此前市场盛传,通过此次受让,GIC持有的中金股权从7.35%增至16.35%,成为中金第二大股东。而TPG、KKR分别持有10.3%、10%的股权,大东方人寿则持有5%的中金股权。

  在耗时三年的退出历程里,大摩最终选择了这四家外资金融机构。对此,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在KKR对其投资者的发布稿里曾称,这次股权变更对于中金长期的发展有战略性的影响,新进股东也将帮助中金公司进行国际化扩张。

  

如何共存

  在中外合资的金融机构,中方和外方股东为了各自的话语权往往发生摩擦甚至争夺。正如媒体报道,大摩当初大手笔入股中金,期许在经营管理上可以施加实质性的影响,但最后却无奈离去。这次,新进的多家股东又将在中金公司中扮演何种角色?

  大部分人士认为,引入财务投资者或许是中金最想看到的结果。但是,也有股东并不想以纯粹的财务投资者的角色示人。

  对中金的股权投资,并非是TPG在中国金融行业的第一笔投资。“TPG在不同的行业都有投资,而且多以小股东的形式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TPG就是被动地参与投资,TPG会对所投资的公司有很强的Operating Support(经营支持)。”负责TPG亚洲市场事务的公关顾问告诉记者。

  2004年,TPG曾通过并购基金新桥资本(该基金以收购、改造并退出问题金融机构见长,2006年与TPG合为一体)投资深圳发展银行,并聘请美国银行家法兰克·纽曼(Frank N. Newman)担任深发展的董事长,之后经过纽曼在经营管理上大刀阔斧的改革,深发展的坏账率明显下降,业绩转好。

  与TPG相比,同样是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KKR,早前就和中金有过合作。分析人士认为,KKR和中金的磨合相对要容易。至于大东方人寿,其持股比例仅为5%,所以问题不大。

  事实上,中金与KKR和GIC曾经有过成功的合作经历。在远东宏信有限公司身上,KKR、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GIC下属公司,下称“GIC SI”)和中金就是同一战线的投资人。2009年9月,在这三家公司的战略注资下,远东宏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原主营融资租赁业务的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继续存在,成为远东宏信的全资子公司,也是其旗下金融服务领域的核心企业。

  在远东宏信的董事局,KKR、GIC SI、中金各拥有一名董事席位。KKR派出的董事是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刘海峰,GIC派出了高级副总裁孙小宁助阵,中金则派出了直接投资部主管陈十游。从履历上看,刘海峰、孙小宁、陈十游都是具有丰富国际投行经验的管理人士。

  随着远东宏信赴港IPO计划的实施,KKR、GIC SI和中金将共同迎来这笔直接投资业务的收获期。

  

人事地震

  随着大摩的退出,以及新股东的进入,2010年中金公司的人事变动也变得更加频繁,研究部、投行部的负责人和核心骨干纷纷离职。

  早在2010年7月,公开消息就称,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去职前往高盛投行部。与其同组的宏观经济分析师邢自强,则去了美国对冲基金S.A.C。随后,投行部董事总经理贝多广也转投摩根大通,执行董事陆垠转投花旗任亚太区金融机构组董事。研究部的首席策略分析师高挺,则在9月出任瑞银财务管理研究主管兼首席投资策略师,与其同组的王汉锋也离开中金。2010年年底,投行部负责人丁玮离职,其职位空缺由两位副手升任联席主管。

  当大量人员转投别处的同时,中金的内部人事调整也在进行。

  “太乱了,各部门的人士也在互相调整。”知情人士曾向记者透露说,一些部门的中高层就被调离原有部门去往新的部门,比如,梁红从资本市场部调去销售交易部。

  按照中金对各业务部门的划分,资本市场部是投行部和销售交易部的纽带,承担评估并控制承销风险、组织承销团、管理簿记档案等执行工作。“资本市场部主要是为一级市场服务,和销售交易部有交叉的地方,但后者偏向二级市场。”中金内部人士称。

  在哈继铭离职之前,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研究部主管黄海洲、资本市场部董事总经理梁红等三人被外界称为中金“铁三角”,由此可见梁红等人的重要性。如今,来自巴克莱资本的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将与黄海洲、梁红等人共同作战。

  对于记者提出的有关人事调整的问题,中金一一婉拒。

  但中金内部对此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岗位调整可能意在削弱一些管理人士的影响力,防止内部人控制的隐患,但对于团队的合作和部门业务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不过,也有人认为,人事调整是正常的变动,一些人自身的专业背景、经历决定了其可以在不同的业务部门工作。

  另一方面,中金在对外招聘人员的管理上也有些混乱。有媒体称,金融危机后,中金从高盛、瑞银等外资投行引进了一批高端人才,但对这些高端人才的使用却出现盲点。其中一些人职位、薪水和其对业务增长的贡献并不相称,这让老员工倍感纠结,甚至促使一些人离职。

  

业务疲软

  尽管和人员流动频繁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中金的部分业务增长放缓甚至出现滑坡却是不争的事实。

  中金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和利润一度领先于同行,2007年其在同行中的排名位居第一。然而,2008~2009年,中金先后被东方证券、华泰证券、中信证券赶超,收入排名也从2008年的第二滑落至2009年的第三。

  2010年,中金公司未能在这一业务上扭转颓势,表现仍旧“欠佳”。中金精选、中金配置、中金策略及策略二号等多只集合产品出现亏损,且在53只券商同类产品中排名靠后。中金策略二号更是以17.35%的年内净值跌幅成为亏损最多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

  中金在资产管理业务上节节败退的原因,记者未能从中金得到答案。但是按照国内某资深券商分析师的看法,原因可能在于“中金的产品品牌、产品设计没有太大的特色,品牌并没有建立起来,另外,营业部较少也导致其销售渠道没有像光大、华泰等券商那么强大”。

  目前,中金公司在全国的营业部仅11家,与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光大证券等券商动辄上百家的营业部数量相比,有着云泥之别。

  除了资产管理业务,遭受冲击的还有中金一直引以为傲的投行业务。2010年,中金的A股IPO承销收入明显低于平安证券、国信证券等中小券商的收入,排名第六。尽管包括并购顾问收入、再融资业务收入在内,中金的投行业务总收入仍领先于同行,但外界对于中金投行地位的崇拜已经开始动摇。

  事实上,在IPO业务上一贯奉行“抓大放小”的中金已经开始关注中小企业的项目,尽管中金只承销了东方财富这一单创业板项目。年初流传的一则消息显示,中金有意从国内其他大券商处挖角,引入具有中小企业项目经验的保荐代表人。

  2008年以来,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国内券商加紧收购外资机构,中金也开始加速国际化扩张,在新加坡、英国、香港等地进行布局。

  继2008年收购了英属维京群岛一家公司及在新加坡成立全资子公司从事证券业务之后,2009年6月,中金又在英属开曼群岛先后收购了两家子公司,从事直接投资业务。8月,中金在英国成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随后,在香港收购了一家全资子公司,从事投资控股业务。

  不过,中金在国际业务上的投入还未立竿见影,除了2010年10月,中金在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普洛斯公司约30亿美元的IPO交易中担任簿记行。该笔交易也是中金首次全面参与境外企业的IPO项目。


 
 
2011年7月号
 本刊精选图片
 往期回顾
2011年6月号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