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号出刊
 
[新华08网站] [金融世界论坛]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杂志征订]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10-88051563
 
文章
日期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金融家 | 国际观察 | 风向标 | 兼听阁 | 热点 | 产业 | 公司 | 市场 | 其他
  金融世界 > 大调查 - INVESTIGATION
 
全力打造“双中心” 推进“金融强省”建设

2011年05月30日 14:42  
作者:孙弢   责编:汪孜博  dufewangzibo77@163.com   月号:2011年5月号 来源: 金融世界



  以制造业立省的浙江,其金融业经历过一段繁荣而辉煌的发展。今天,当经济转型升级的号角吹响,经济发展重心正逐渐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浙江金融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节点上。

  保守估计,浙江民间资本存量在1万亿元以上,大量民间资本亟需寻找有效投资渠道,而传统金融体系却无法充分吸纳和转化这些资金,这一矛盾成为摆在浙江金融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浙江省金融办主任丁敏哲表示:“‘ 十二五’期间,浙江金融业发展将以满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为核心,以强化金融业投融资服务和财富管理能力为中心,重点在发展直接融资、增强地方金融实力、金融资源集聚、民间资本有效转化等方面实现突破。”

  就浙江金融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和“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战略等问题,丁敏哲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金融业跑赢“十一五”

  《金融世界》:浙江金融业在“十一五”期间的总体发展状况如何?

  丁敏哲:浙江是经济大省,也是金融大省。“十一五”期间,金融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在:金融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时期,浙江省银行业存贷款规模大幅提升,截至2010年12月,全省本外币存款余额达54478亿元,是2005年年末的2.58倍;本外币贷款余额达46939亿元,是2005年年末的2.74倍,存贷款余额分别跃居全国第4位和第2位。

  浙江金融环境综合质量较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实现“双降”,资产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最佳水平,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资金洼地”效应。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浙江设立的金融机构实现“来一家,赚一家”,与多年来浙江着力营造的金融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呈现逐年提高良好态势。截至2010年年末,全省金融业增加值为228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8.4%和19.5%。金融业对全省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9.1%。2010年,银行业为主的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净利润1053.6亿元,居全省各行业前列。

  《金融世界》:“十一五”期间,浙江金融业在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丁敏哲:中小企业支撑着浙江经济的发展,对GDP的贡献率超过75%。针对浙江中小企业融资供给不足和民间资金没有地方投资的矛盾,浙江本土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其较强的“草根”优势、灵活的民营机制优势,“小机构、小贷款、小客户”的发展定位非常有特色。全省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和利润快速增长,是全国金融业资产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

  此外,资本市场发展态势不断趋好,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多元化融资渠道。截至2010年年底,浙江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242家,累计融资额超过2000亿元,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诚信度高、质量良好、治理较为完善的“浙江板块”品牌效应。今年以来,新增上市公司已达57家,共募集资金750亿元。

  在“浙江板块”加速扩容的同时,浙江积极开辟债市融资、加快股权融资渠道拓展。2010年,全省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规模共计366.75亿元,通过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有效调动了民间资金,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在股权融资渠道拓展方面,全省以“创投”、“风投”命名注册的企业达到200多家,备案创投企业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均位居全国前列。

  《金融世界》:您认为浙江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特色是什么?

  丁敏哲:浙江金融业在加快发展中形成了“浙商系列”品牌。“十一五”期间,浙江金融业已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财务公司、农村信用社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银证保机构总数均居全国前列。

  银行业的“浙银品牌”、证券业的“浙江板块”、保险业的“浙江亮点”、地方金融的“浙商系列”已经形成,实现了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使浙江成为了全国金融规模增长最快、金融机构类别最全、金融运行质量和效益最好、金融生态环境最佳的省份之一。

 

迎接“十二五”全新挑战

  《金融世界》:浙江金融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理念都有哪些?

  丁敏哲:浙江“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关键和难点是结构转型,无论是经济社会转型还是产业结构升级,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推动,金融是转型升级的推进器。   

  我们在编制浙江省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时提出了“三大发展理念”: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同时又是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产业,应大力发展;金融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要重点发展;金融作为转型升级的引擎,要加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强化浙江金融业的内生优势,紧紧围绕浙江经济社会的主题需求,进一步提升浙江金融的“三小”特色:做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做强中小金融机构、做实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金融生态建设,实现浙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浙江金融还将努力争创“四大优势”:搭建一批金融服务大平台、建设一批金融发展大项目、支持一批金融企业做大做强,以及形成“大金融”产业格局,实现浙江金融的跨越式发展。

  《金融世界》:浙江金融“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什么?您如何解读这一发展战略?

  丁敏哲:我们所确定的浙江金融业“十二五”时期发展总体目标是:推进“一个强省、两个中心、三个金融集聚区”建设,即推进金融强省建设,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特色鲜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大力推进杭州、宁波、温州三个金融集聚区建设。

  虽然我们也提出了“金融中心”的定位,但却并非是“为了中心而中心”。“双中心”的定位是经过反复争论、研讨,结合浙江特有优势,综合多方建议最终确定的。与其他城市的金融中心概念相比,浙江“双中心”的定位来得更为务实而具体。

  “双中心”是从不同维度切入推动浙江金融强省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是从间接融资入手,通过解决企业融资与供给保障来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借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溢出效应,与其形成互为促进的竞争格局。“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定位则与“资本高地”相对应,包括证券、保险、基金、租赁等多方面内容,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定位形成互动。

  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是浙江“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尽管这几年浙江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从整体上看,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经济地位还不相称,“融不到资、融不起资、融不好资”问题仍比较突出。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大动作。

  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全省中小企业金融市场体系,增强和提升“资金洼地”和“资本高地”功能效应。同时,建设具有浙江优势与特色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能有效汇聚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金融资源,既有利于共享金融资源和政策溢出效应,实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金融资源配置和服务对象上的错位发展,又能促进规模和总量扩张向服务功能提升的转变。

  打造具有全国印象的“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同样反映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浙江金融发展潜在优势和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民营企业往往需要借助资产管理机构的金融中介作用,实现从“企业家”到“战略投资者”的角色转变。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民间财富管理中心”,浙江将在社会财富管理机构集中度、民间资本转化能力、财富管理工具创新,以及社会投资政策优惠等方面确立全国领先的功能定位,借鉴“纽约—波士顿”模式,在浙江的金融中心城市形成民间投资管理功能优势。

  《金融世界》:浙江金融业将如何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丁敏哲: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浙江应主动融入与积极参与,力争做到“三个对接、两个错位”:主动对接上海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服务和金融产业链,力争与上海在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服务对象两个方面形成错位发展。通过主动承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争取共享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源和政策溢出效应,实现借势发展、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发展。

  《金融世界》:浙江在推进“双中心”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安排和设想?

  丁敏哲:在推进“双中心”建设方面,首先是要大力推动金融业创新集聚。结合浙江城市特色和块状经济、县域经济特征,通过推进杭宁温金融聚集区建设、打造一批区域金融特色城市、培育一批金融创新示范市县区等途径,进一步推动金融要素、金融资源的集聚,构筑多层次区域金融空间布局。

  同时,继续发挥浙江金融创新活跃的优势,有选择性地把握发展机遇,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大力推进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造更多与浙江经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新产品、新工具、新组织。

  其二是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在间接融资额度受限情况下,我们将以更广的视野,更新的理念,通过上市融资、发展股权投资、利用债券工具、培育地方资本市场等有效手段,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引导企业采取多样化融资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强化资金保障。

  其三是要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产业。在这方面要坚持点与面相结合、优化布局与抓好项目推进相结合,不断提高地方金融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把浙江地方金融业的“浙商系列”总部金融机构、城商行、农信社这“三大板块”的规模做大、品牌打响,为地方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为稳定、持续的金融支撑。

 

“先行先试”需政策扶持

  《金融世界》:面对当前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浙江金融业如何加以应对? 

  丁敏哲:针对国家宏观金融政策调整,立足浙江实际情况,我们将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加以应对。通过“总量不足创新补、省内不足省外补、间接融资不足直接融资补、信贷市场不足社会融资补”等多个渠道,保持信贷投入的平稳有序和适度增长,确保贷款规模、增量、增速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确保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金融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另外一个大环境变化是产业结构的改变。以前浙江省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工业化、产业化,金融供给主要解决工业发展问题,现在提出要发展服务业、实现“城乡一体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就必须建立、完善与城镇化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原来的分业经营有道理,现在的混业经营同样是大环境使然。

  《金融世界》:您对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方面有什么希望和建议?

  丁敏哲:目前,地方政府承担推动地方金融业改革发展、防范和处置风险、积极推动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任务。在“城乡一体化”大前提下,在发展多元化金融保障体系的同时,可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相应调整与改革,逐步建立分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布局和防范风险,建立起为中小企业、“三农”服务的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实施。

  唯有在金融监管改革不断深入,以及金融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实现金融监管理念的及时、科学调整,才能在开放条件下,促进金融监管的不断成熟,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金融强省”是一个相对概念,参照系是什么?应该采取何种模式?如果按照各省之间横向比较,浙江在全国范围内也算是金融强省了。浙江的民营经济发达、体制机制优势明显、多层次金融需求旺盛,天然具有金融创新的肥沃土壤,同时,浙江具有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高品质的银行业资产质量和效益。但如果与上海、香港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浙江仍处于金融大省的发展阶段。浙江不具备直辖市的先天禀赋优势,要做成一个兼容市场结算与离岸金融,布局广泛的金融中心,还有太多工作等待推进,而结算中心、离岸中心建设更是需要中央给予明确的政策扶持。 

  同时,我们建议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对农村金融服务、民间融资阳光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以及海洋金融等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领域,在浙江进行“先行先试”,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011年7月号
 本刊精选图片
 往期回顾
2011年6月号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