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号出刊
 
[新华08网站] [金融世界论坛]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杂志征订]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10-88051563
 
文章
日期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金融家 | 国际观察 | 风向标 | 兼听阁 | 热点 | 产业 | 公司 | 市场 | 其他
  金融世界 > 大调查 - INVESTIGATION
 
交易所发展的全球趋势与中国道路——访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

2011年05月30日 14:29  
作者:罗三秀   责编:张泉  zhangquanlxk@yahoo.cn   月号:2011年5月号 来源: 金融世界



 

  全球新一轮交易所并购的浪潮风起云涌,全球证券交易所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中国证券交易所又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

 

交易所的四大变革

  《金融世界》:去年以来,德意志交易所、纽约泛欧交易所等多家国际性交易所纷纷进行并购,您如何看待全球交易所的发展趋势?

  宋丽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全球交易所的运作模式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掀起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变革浪潮。

  首先是治理机制的变化。交易所传统上实行的是会员制,在决策效率、资金募集、对外并购等方面,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交易所竞争和发展的需要。1993年,斯德哥尔摩交易所从会员制改为公司制,成为全球第一家公司化的交易所。1998年,澳大利亚交易所改制上市,开全球交易所上市之先河。根据WFE(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的统计,到今年3月1日,在加入WFE的52家交易所(集团)中,38家完成了公司化改造,其中上市的有25家,公司化和上市已经成为主流。

  二是运作方式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交易所纷纷引入电子化交易,因其在成本、效率、透明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传统的人工交易无法比拟。虽然有场内经纪人这样强大利益集团的阻挠,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各国交易所最终均完成了交易的电子化,包括最传统的纽约证券交易所。

  三是产业组织格局的变化。这些年来,全球交易所开展了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格局。一方面是交易所与登记结算机构之间、证券交易所和衍生品交易所之间的合并,形成了运作一体化、产品多元化的金融超市型的交易所或者交易所集团;另一方面是不同地域之间特别是跨国交易所之间的合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几个庞大的交易所集团,寡头垄断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最后,定位和职能的变化是此轮全球交易所变革浪潮的核心。交易所在公司化之前,为了防止利益冲突,都会剥离一线监管职能。交易所成为一个证券上市和交易的运作服务平台,一个纯粹盈利驱动的商业机构,与市场上其他提供证券交易服务的机构(另类交易系统)平等竞争。

  《金融世界》:二十年来,全球交易所经历了从会员制到公司制的变革,那么,变革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

  宋丽萍:全球交易所的变革浪潮,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技术背景。一方面,发端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经济和金融自由化思潮,逐渐席卷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垄断性行业,最终波及到证券交易行业,主要经济体纷纷解除管制,促进竞争;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证券交易的门槛,使得交易平台的多样化、一体化和全球化成为可能。特别是另类交易系统的发展,很好地满足了日渐兴起的机构投资者的需求,是促进交易所变革的主要外部竞争因素。

 

变革得与失

  《金融世界》:在金融自由化和外部竞争力量的推动下,交易所的公益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宋丽萍:交易所总体上还是一个特许经营的行业,具有公用事业的性质。各个经济体内交易所的设立,都需要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向证券监管机构注册,并接受持续监管。很多地方要求交易所的董事会中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代表公共利益的董事,有的直接由政府委任。因为交易所运作的牵涉面广,联动性强,事关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其设施和技术系统等一般是重点保护的对象。如纽交所的数据中心被美国国土安全部列为关键基础设施。

  《金融世界》:就各国交易所的变革情况看,是否有差异?交易所在公司化的过程中是否也有不足之处?

  宋丽萍:总体上看,欧美各国交易所的公司化进程比较彻底,竞争最为激烈;亚洲很多交易所也完成了公司化,但是上市的交易所不多,政府管制程度较高。此外,部分交易所仍采用会员制,如以色列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在中东地区颇有影响、独具特色。

  对于这一轮变革的利弊得失,国际上已经有所反思。斯德哥尔摩交易所前任CEO本格特•鲁登(Bengt Ryden)曾经领导了全球第一个交易所的公司化改造,去年他在WFE年会上提到,自由市场精神长期来看与交易所的公用事业性质会发生冲突。中小企业上市往往成交清淡,公司化的交易所就不会感兴趣。又如,高频交易现在已经占据了美国股市成交量的一半以上,交易所在制度设计、技术系统和信息服务上必然向这些重要客户倾斜,导致中小投资者的日渐边缘化。交易所的公司化如果以牺牲中小企业和中小投资者为代价,对交易所的股东而言也许理所当然,但是考虑到整个经济体的活力和市场的公平,并不一定符合社会整体利益。

  当然,全球交易所的变革还在推进和深化之中,盖棺论定,为时尚早。总体来看,这一轮的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竞争,提高了市场运行效率,降低了市场参与成本,促进了产品和制度的创新,需要引起国内交易所密切关注和重视。

 

走中国道路

  《金融世界》:目前,欧美交易所主要是公司制交易所,与它们相比,中国证券交易所有什么不同?

  宋丽萍:国内证券交易所的定位和职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环境。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筹建过程中和发展初期,国内的交易所借鉴了大量境外的成熟经验,基本上遵循了当时全球的主流模式。从组织方式上的会员制,再到职能上的市场组织和一线监管相结合,都可以看出时代的印记。

  但是,在新兴加转轨的市场环境下,国内交易所始终以服务国民经济为基本使命,不断探索特定历史阶段和现实条件下发挥功能作用的最佳途径。国内交易所没有完全照搬国际经验或者追逐国际潮流。例如,对于限售股份等特定类别投资者股份买卖的限制,境外交易所安排由中介机构负责,或者由投资者自律,但是在国内中介机构风控水平参差不齐、投资者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交易所通过技术系统的前端监控来实现对特定类别投资者股份买卖的限制。

  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我国会员制证券交易所兼具行政性、公益性和经营性,有利于公正、公平、高效、严格地发挥市场组织的功能和自律监管作用,对于市场的培育和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金融世界》:从国内外的发展形势来看,您对于国内交易所的建设有何看法?

  宋丽萍:“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资本市场总体上具备了在更高层次上服务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条件。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国内证券交易所职能定位、治理机制和运作模式的选择,必须根据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有利于维护一个有序、公平和高效的市场,进一步促进资本形成、服务国民经济。

  在中国资本市场从新兴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证券交易所需要承担大量公益性的市场培育、基础建设、一线监管以及创新发展工作,从定位、职能和运作模式方面,依然会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根据什么赚钱、什么不能赚钱来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

  从中长期来看,市场化是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的基本方向,市场培育、产品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更多地由中介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承担。作为一个后发的市场,我们应该可以避免走一些弯路,在市场建设上走得更快、更稳些,交易所在其中是大有可为的。

  《金融世界》:当前,境外交易所纷纷通过兼并增强自身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争夺优质上市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您认为深交所该如何应对?

  宋丽萍:我们对境外交易所的发展态势一直比较关注。一方面,深交所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处于国际竞争的环境之中。去年,通过IPO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数量达到321家,是全球交易所最多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同期中国企业的境外上市数量也有上百家。这些年来,境外交易所纷纷强化对中国上市资源的争夺,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随着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和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深交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只会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境外交易所的公司化改造,对于提高交易所的服务水平、降低投资者的参与成本、加速产品创新、强化交易所的全球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深交所在治理机制上和职能定位上不一定完全公司化,但是在运行效率、内部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和透明度等方面,应当尽可能向公司化的交易所靠拢。

  这些年来,深交所除了不遗余力加大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投入,在公司化运营方面还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实行竞聘上岗制度、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强化内部审计部门、引入BPM、ERP系统,以及每年公开发布自律监管工作报告和股票市场绩效报告等。今后的潜力还非常大,我们将继续探索。


 
 
2011年7月号
 本刊精选图片
 往期回顾
2011年6月号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