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号出刊
 
[新华08网站] [金融世界论坛]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杂志征订]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10-88051563
 
文章
日期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金融家 | 国际观察 | 风向标 | 兼听阁 | 热点 | 产业 | 公司 | 市场 | 其他
  金融世界 > 大调查 - INVESTIGATION
 
通胀“新变数”

2011年05月05日 10:44  
作者:孙弢   责编:吕星  lvxing-lucky@126.com   月号:2011年4月号 来源: 金融世界



 
    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正在经历一场价格“大地震”。
  2010年全年,反映大宗商品总体走势的两个权威CRB指数均以大幅上涨而告终:美国商品研究局CRB指数上涨29.96%,路透CRB商品指数上涨17.44%。
  在“资源为王”的今天,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甚至“跑赢”股市、债券和美元指数的巨大涨幅,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如此严峻而突出的通货膨胀压力似乎已离开我们很久了。输入型通胀压力是否已“利剑在悬”?在中国积极谋划“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关键节点,输入型通胀压力的骤增将带来哪些不可预知的危机与挑战?
  
大宗商品“同向”飙涨之虞
  2011年3月7日,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原油期货亚洲电子盘上涨至105美元/桶上方,盘中一度触及两年半以来的历史最高点。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摩根大通、标准普尔、有“油神”之称的著名投资者皮肯斯几乎无一例外一致预计国际油价还将继续上冲。
  其他主力大宗商品同样一片“风声鹤唳”……铁矿石价格在过去12个月内的涨幅已经达到50%,价格高至104.5美元,这是自2008年9月下旬以来达到的最高位。
  粮食价格也已经持续8个月上涨,纽约商品交易所4月份交割的黄金期货自2008年末以来已累计上涨70%。
  突如其来的日本地震同时导致日本部分东北地区钢铁生产企业暂时停产,直接影响日本高端钢材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钢铁市场供不应求,极大影响未来钢价走势。
  “金融危机之前,石油价格从30美元上升到143美元。如果仅仅从供需层面判断,油价超过70块钱都是不正常的。但现在,不正常成为正常,原因就在于金融属性的推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但商品的定价机制究竟是由供需定价,还是金融定价决定的?“可以这么理解,高库存的商品主要由供需定价,自动调节机制顺畅,对金融定价显然不具吸引力。而低库存下的供需动态失衡一旦出现,因缺乏自动调节机制,金融资本就会乘虚而入。”中国银行个人金融部张炜向记者解释说。
  正是在商品金融属性凸显、流动性泛滥与供需因素的多方共同推动之下,大宗商品继20世纪70年代第一、二次石油危机之后,再次出现了较为罕见的同向飙升走势。
  2011年2月24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发布的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显示,该指数自2009年2月见底以来持续攀升,2011年1月创出新高。其中,原油、金属、铁矿石、稀土等工业原材料涨势凶猛,有的品种已突破危机爆发前的最高点。
  生产、运输成本的飙升,使得众多处于下游产业链的行业严重受累;新兴市场国家所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骤增……
  数据显示,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国内物价持续走高,2010年11月份CPI一度高达5.1%。在分析此轮通胀的成因时,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既有需求拉动的因素,也有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
  “通胀本质还是货币过多导致的货币贬值,源头在于美元本位制下货币由于美元为主的超发。”傅成玉认为。
  但流动性宽松政策并没有带来发达经济体的高速增长,而是通过投资、贸易等渠道大量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
  “美元的超发向中国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导致中国财富的稀释(高价原材料输入而低价制成品输出),使得中国国内的通胀压力日趋沉重。换言之,中国当前的价格上升具有明显的输入型通胀特征。”长期专注于大宗商品市场研究的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管清友认为。
  “随着中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70%。对石油、铁矿石等进口原材料具有较高的依赖,使得在这些产品价格快速上涨时,必然推动物价总水平上涨。因此,中国在从国际市场输入石油、铁矿石这些大宗商品的同时,也输入了通货膨胀。”葛志强解释说。
  “大宗商品彼此之间的联动涨价效应明显,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会因成本推动或替代效应在不同品种之间传递。”管清友研究发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振荡上行与国内采购价格高位运行,将助推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上升,同时增加农产品在能源与食品之间的转换。
  “特别是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往往能够带动煤炭、天然气,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涨价。而能源价格上涨也将逐渐拉升其他商品价格,包括粮食、电力、汽车、劳动力等商品价格,而且还会带动生物质能源的需求扩大,特别是抬高玉米、油菜籽和糖等农产品价格。”管清友进一步解释说。
  3月11日,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从2007年后观察,我国原油进口金额与物价走势相关度大大提高。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在报告中指出,2011年上半年国内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国际油价快速上涨更是加大输入型通胀压力,有必要综合运用各项通胀治理政策,科学前瞻地管理好通胀预期。
  
谁为推手?
  在大宗商品几乎同向的价格飙升之中,起到“排头兵”作用的“油老虎”毫无悬念的成为众矢之的。
  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开发新的采油点增加供应……试图平抑油价成为各国政府试图缓解通胀压力的切入点。
  “石油是大宗商品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压力,增加了全球经济的脆弱性,也给全球经济留下了再度陷入危机的隐患。”傅成玉直言。
  但对于未来石油价格走势的判断,傅成玉给出的答案仍然是“涨”。“从长期来看,石油的供求关系将会支配长期的石油价格,低油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表示。
  原因在于,当前世界各国已进入新一轮工业化时期。这一时期与此前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口数量巨大,大量人口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这两个特征决定这一时期全球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将达到不可想象的程度。
  “仅以中国为例,现在全球的发达国家平均每人一年消耗17桶原油,中国大概是不到3桶。如果发展中国家将消耗水平提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全球的石油增长量每天就需要2000万桶,这种情况下油价是不可能下来的。”傅成玉举例说道。
  “国际油价如果继续上行将加大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交行的报告认为,中东局势不稳将可能导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如危机进一步扩散至其他阿拉伯主要产油国,那么将可能大幅推高国际油价,中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将会大大提高。
  从全球经济角度观察,当前美国通胀压力较低,2011年1月CPI为1.6%,去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胀率仅为1.0%。加之出于降低失业率和提高经济复苏动能考虑,未来半年左右美元量化宽松的局面不会出现逆转,原油价格上行的美元贬值动力仍将持续。
  “当前美元贬值、国际大宗商品板块轮动,考虑到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供求缺口持续扩大、以及主要原油消费国储备库存总量持续下滑等多重因素,均可能继续助推未来国际油价进一步上涨。上涨到每桶100美元以上运行的可能性也很大。”王军认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大宗商品课题组分析指出,在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动因依然存在。目前一些推动涨价的因素不断增加,新老因素相叠加,加之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势性上涨且波动加剧。
  具体而言,铁矿石价格仍可能冲高,预计2011年三大国际铁矿石厂商提价可能性较大,再加上油价上涨推动的海运价格上涨,预计二三季度的协议价格涨幅可能会超过10%。
  国际原油价格和国内通胀水平将成为2011年影响焦炭价格的主要因素,2011年国内煤炭价格将在国内通胀加剧和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助推下,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
  黄金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的态势,甚至有再次冲高的可能。预计今年上半年,受市场对流动避险需求的推动,金价可能上升至1500美元/盎司上方。
  受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国际流动性依然充裕、美元还将贬值、部分有色金属短缺进一步加剧等影响,国际市场主要有色金属价格还将继续上涨。铜仍然为最有潜力的品种,涨幅将超过铝、铅、锌、镍等其他品种。
  在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粮食需求持续增加,全球极端气候增多和耕地面积减少,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将保持货币政策宽松等大背景下,全球粮食过剩时代或已终结,国际粮价已经进入上升通道且仍有上涨空间。
  多份金融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与上述课题组的判断基本一致。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综合公司企业投融资主席兼中国投资银行副主席龚方雄在出席一个以“抗通胀”为主题的论坛时指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大宗商品两个属性——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均在不断变化。
  影响商品属性的因素总需求与总供给、库存周期等都在不断变化;影响金融属性的全球流动性、货币政策等也在不断变化,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主导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
  “今年下半年,预期美国、欧洲主要央行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加息。由于全球经济成长的预期较强,又会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升,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商品资源价格还将持续走强。”龚方雄分析。
  
施压宏观调控
  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物价数据显示,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与上月持平,但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增速上涨7.2%,涨幅比1月份扩大0.6个百分点。
  近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月份出现73亿美元逆差。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解读上述数据时表示,出口逆差的出现,源于原材料单价的上涨。对于今年4%左右的CPI控制目标,姚景源表示“有难度”但能实现。而这个“难度”首先就体现在今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将大过去年。
  就在上述数据对外公布前几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发布了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较上月再回落0.7个百分点至52.2%,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回落。这一组数据反映出我国生产进口需求和成本短期内面临上涨的压力,输入性通胀压力已经通过先行指标反映到了国内。
  事实上,对于输入型通胀的担忧从未真正的远离过中国。
  自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逐渐步入复苏阶段以来,农产品、金属、工业原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也都早已超越2008年的高点,这一风险一直在持续积累。
  中东局势不稳导致的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进一步加大了国内对于输入性通货膨胀的担心。而突如其来的日本大地震使得这一风险更趋复杂。
  “随着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新兴市场对原油的供需缺口原本就正在持续扩大,进口依赖度也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原油进口比例已经高达56%,印度的进口比例更高达80%以上,此次日本大地震将使得日本这一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增大对原油的需求。”张炜表示。
  “从中长期来看,一旦炼油厂恢复运行,而核电站仍无法恢复运作的话,那么净效应就是原油价格的上涨。”高盛公司的报告同样认为。
  据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测算,以原油为例,按照我国最新的成品油调价机制,考虑国内车用燃料对CPI的影响比例大概为2%,那么如果未来国际油价上涨20%,且完全反映到国内成品油调价之中,对CPI的影响大致在0.4~0.5个百分点。
  “油价高企和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今后一段时期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研究认为。
  “输入型通胀压力的攀升首先体现在能源成本的增加上。”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林卫斌表示,“此轮国际油价的大幅度上涨提高了能源成本。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我国原油进口量为2180万吨,金额为141.8亿美元。据此测算,由于此轮油价上涨,我国进口原油方面每天约多花5000万美元。”
  “我国50%以上是加工贸易,上游原料价格的上涨和下游发达国家需求的疲软必将打压我国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张炜认为,高涨的能源、原材料价格势将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受到挤压,出口竞争力削弱。
  与此同时,高企的资源品价格促使产业资本金融化明显,过多的资金流向商品投机市场,不仅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也容易形成泡沫,从而进一步加大国内企业转型的压力。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还将加大中国控制价格主导权的压力,除了石油、铁矿石、大豆等主要资源已被外资控制外,中国粮食市场也正在被外资侵蚀,从而加剧国内价格上涨。”王军认为。
  
拟出“组合拳”严防死守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2011年,经济增长率为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稳定物价总水平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CPI增幅保持在4%左右的控制目标将如何实现?据测算,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广义货币M2的投放量增幅应控制在16%~17%之间。
  外界普遍认为,在农产品价格上涨、流动性过剩及输入性通胀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的国内大环境,以及量化宽松尚未结束的国际大环境之下,中国对抗通胀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而与以往不同,国际原材料价格高涨、外币贬值;金融属性的凸显;PPI向CPI传导速度的加快……这些推高大宗商品通货膨胀率的要素组合都是此前所未曾出现过的。面对“隐忧重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中国该如何应对?
  对此,机构及业内专家建议,可从增加资源供应、解决供需矛盾,合理运用套期保值、期货等金融手段等方面着手破题不断上升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在报告中建议,中国经济未来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度还会继续上升,未来必须加大海外收购优质原油资源的力度。面对国际原油的当前形式:一方面宜尽快推动原油储备机制建设;另一方面则应加速开发收购国际原油资源。
  “一方面要打破跨国公司对大宗商品定价的垄断,增强我国企业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则要加快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消除价格倒挂现象,避免将输入型通胀压力长期化、机制化;同时,扩大海外投资规模,建立资源海外供应基地,打破经济长远发展的能源资源瓶颈约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最中心大宗商品课题组建议。
  开辟海外市场、增加资源供应调节供需矛盾的建议虽有远见卓识,但从收购海外市场、开工建设到最终建立起稳定的供应渠道,绝非一时半刻所能完成。
  在大宗商品金融属性日渐凸显的今天,运用金融手段对抗输入型通胀成为眼前更为适用的选择。
  此前,东航等国内航空业巨头曾因航油套保而出现巨亏。国内企业也因此而落下了谈套期保值而色变的后遗症。
  但多位业界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套期保值工具如运用得当,其在对抗输入型压力方面所能发挥出的威力将不可小视。
  “套期保值已历经百年实践,目前,国际上95%左右的跨国公司都采用这一方法管理价格风险。面对大宗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我国的企业不应消极回避,而是应密切跟踪价格信号,主动学会利用金融工具管理价格风险的专业操作,提高抵御价格波动的能力。”张炜建议。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监测,科学指导企业的进出口行为,督促企业对大宗商品价格进行套期保值,并防范套保行为再度演变为投机行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孙咏梅指出,“同时,降低我国在能源、原材料方面的对外依存度,以能源、物资等储备代替单一的外汇储备,构建多元的国家储备体系。”
  “在引入套期保值工具之外,我们还应大力发展自己的期货市场,这样既能培育我国的定价中心和权威的期货品种,在国际上争夺金融定价权,又能为企业提供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王军建议。
  针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全国政协委员刘克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破解输入型通胀,需要在全球视野下加以应对,包括对我国的进出口战略、外汇储备战略、货币战略、金融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整。
  刘克崮建议,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减持美国政府债券、房贷证券等国外证券资产,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股权投资,尤其是能源、矿产和房地产等资源性实物资产的股权投资。同时,实施“两个市场”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全球市场支持国内市场和互利共赢的战略思维,发展海外能源、资源产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及民生产业。

 
 
2011年7月号
 本刊精选图片
 往期回顾
2011年6月号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