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号出刊
 
[新华08网站] [金融世界论坛]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杂志征订]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10-88051563
 
文章
日期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金融家 | 国际观察 | 风向标 | 兼听阁 | 热点 | 产业 | 公司 | 市场 | 其他
  金融世界 > 大调查 - INVESTIGATION
 
揭秘中国企业对外承包之痛

2011年04月15日 13:53  
作者:刘向红   责编:吕星  lvxing-lucky@126.com   月号:2010年12月号 来源: 金融世界



 
  沙特麦加一条仅18公里的轻轨,让中国铁建折戟,预计将产生41.53亿元的巨额亏损。亏损原因,中国铁建公告称,主要是由于实际工程数量比预计工程量大幅增加等。
  此信息一经披露,舆论一片哗然,各种质疑声持续不断。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在海外从事工程承包的企业大概有3000多家。2010年1~10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659.9亿美元,同比增长15.3%。随着“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类似中国铁建这样的遭遇也呈上升趋势。面对巨额亏损,不少企业是“打掉牙往肚里咽”。
  行业高增长的背后,传递出怎样的信息?存在着哪些暗礁险滩?如何规避各种风险?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助理兼工程部主任辛修明。
  
为“走出去”,低价恶性竞争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已10年有余,作为“走出去”最成熟的方式和最重要的载体,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迅猛崛起,竞争力显著增强。但在这种增强的竞争力中,有一些靠的不是实力,而是低价。
  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和国家。从2009年完成的营业额比例看,亚洲和非洲地区分别占51.2%和36.2%。
  辛修明说,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地域并不大,市场也有限。到这些国家接工程、搞承包,需要高度的理性。而现实中,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工程项目,有十几甚至二十几家来自中国的企业参加竞标。
  “竞标的结果是,报价一家比一家低。”辛修明说,“价格低的程度十分夸张,下一家会在上一家的报价基础上再降5%~10%。有的报价甚至低于行业平均价格的30%~40%,这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不是一般的恶性竞争。”
  以沙特为例,几乎一夜之间,就涌入了上百家来自中国的工程类企业。连沙特本地企业都抱怨,中国企业扰乱了市场竞争环境,原来1000万元的活儿,中国人500万元就干了,很多项目是中国人自己在“火拼”。
  在一些中国企业中,存在着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到国外,就是为了占市场。”辛修明说,“那些第一次去国外投标的企业,和别人一起竞争没有优势,就以低价进入市场,有的甚至低于成本价。”
  2009年,在沙特的一段铁路竞标中,多数企业的报价都在18亿沙币以上,而中国一家大型国企却报出了10亿沙币,“也许会亏一点,但是不接项目,我们得白养活一大批人,接项目不仅能把国外的劳动力解决掉,还能解决国内的劳动力,综合起来,说不定亏本做个项目更划算。”该公司参与竞标的负责人这样解释。
  还有的企业理想化地认为,作为“走出去”的战略,先赔一点没关系,以后的项目补回来,但实际上是补不回来的。
  国内某企业低价承建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一条公路,亏损了约1亿元人民币。企业所属的省商务厅在做总结时,一位领导却表示,某企业“宁遭亏损,也严格履行合同,其重质量、守信用的风范,赢得合作伙伴高度信赖,表示将愿与其开展其它项目的双赢合作。”
  很多企业错把国外当国内,以为第一个项目赔了无所谓,以后的合作,会得到照顾,逐步补回来。但“在国外恰恰相反,他们不会考虑这些东西。你不是这个价格能干嘛,下次还是这价格,你会永远赔下去。”辛修明说。
  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承建公路的那家企业,在发生巨额亏损后,就撤出了。至今,没有再去该国承接其它工程。
  一个市场,中国的价格一家比一家低。中国企业源源不断地进入这个市场,就持续不断地压价。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利润根本无法保证,随之引发的纠纷就会增多。首先是分包商不干,因为没有利润;其次,工人会闹事,因为工资压低了。这时候,如果再出现质量、工期拖延等问题,业主和对方国家就会有意见,有的甚至会引发外交事件。
  
为拿项目,被动接受分包商
  海外市场,充满了机会和诱惑,但各种风险也非常大。
  “汇率变化、项目设计变更、地质气候条件、文化环境等,各方面都要了解和适应,稍不留神,就会陷入风险中。”辛修明表示。
  在一些国家,中国企业虽然好不容易承包到项目,但具体到工程分包时,当地政府常常插手,指定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从而给整个项目管理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
  如果分包商不能按期完成任务,材料供应商不能按期提供材料,事先的设计和进度就完不成,总承包商就要背负很重的责任。在国内,这些问题很好协调,可以通过行政干预等方式,在国外,就很难。
  “中国铁建出现巨额亏损的部分原因,就是指定的分包商不能按期完成任务,导致最后要从国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辛修明说。
  因为工期问题,吃亏的中国企业不在少数。
  在著名的迪拜棕榈岛一期工程建设中,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曾经历过煎熬的27个月。在施工过程中,业主方阿联酋迪拜酋长国不断要求改动设计方案,很少考虑按照合同和施工方案常规推进工程。经过了一番争吵和官司之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才勉强在此项目上持平。
  而有些企业,就没有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的好运。
  在印度,中国某企业承建一座电站,在施工过程中,电厂的烟囱突然倒塌,砸死数名工人。事后,印度警方逮捕了中国企业的项目负责人。“事实上,中国企业是无辜的,倒塌的烟囱是分包商负责施工的,而分包商是印度当地政府指定的。”辛修明说。
  一些企业对国外的情况还没摸清楚,就急于走出去,仓促拿项目,被动地接受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从而在整个项目的后续建设中处处受制于人。
  “实际上,对指定的分包商,你应该拒绝。因为和分包商没有合作过,不了解情况,也无法进行管理和控制。”辛修明说,“但我们一些企业,急于占领市场,往往委曲求全,结果受伤的还是自己。”
  对当地气候、地质条件和国情的不了解,也是我国一些企业在国外不断栽跟头的原因之一。
  地质、气候等条件,每个国家都不一样,这直接影响工期。比如,蒙古人民共和国,施工期一年最多4个多月。
  项目所在国的内外环境,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时应多加考虑和注意的。
  即使在中东,各个国家的情况也很不一样。比如伊朗,很多项目就要考虑是否违反联合国和美国的制裁条令,即使已签署的项目,也将面临是否可以按时得到回款的问题。
  2006年,中国铁建与尼日利亚签下了83亿美元的大单,承建从拉各斯至卡诺之间横跨南北全长1315公里的铁路。然而,不久后随着支持该项目的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的下台,继任总统亚拉杜瓦对该项目的可执行性提出了质疑,这让中国铁建不得不暂停建设。
  
没有资格,也“出去”承包工程
  目前,亚洲和非洲地区的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兴土木,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仅沙特,今后20年在基建项目上的总投资额就将达6900亿美元。自然,这里成了费劲脑汁寻找出路的中国承包商的向往之地。
  但中国企业在外承包工程,实行的是许可制。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自2008年9月1日起,对外承包工程的企业必须要具备对外承包工程资格。
  “这是首要条件。如何确定这个资格,商务部、住建部联合下发了一个文件,有具体明确的规定。”辛修明说,在国外承建工程,要有国内一级以上资质。
  具有资格的企业,要到国外市场竞标,还需到商务部办理投标许可证。然后,由中国驻外使馆根据项目的情况给出书面意见,确认项目适不适合开展。
  “最后,我们商会给出协调意见,从竞争的角度,建议多少家企业去竞标比较合适。比如,一个项目,三五家企业竞标就可以了,十几家去就太多了。”辛修明说,他们也会审查企业的资格,看以前有没有恶性竞争的案底,并协调竞标企业之间的关系。
  辛修明认为,如果企业全按这个规定执行,对维护竞争秩序将十分有益。但现实是,一些企业没有对外承包的资格,也大胆地“走出去”承接工程。
  这类大多是国内一些县市的企业,“他们不管什么规定,带几个人就出国了,一些欠发达国家也不要什么资质,只要报价低,就把项目发包给你。”辛修明说,“这些人接到项目后,回到国内再找人干,或者分包给别人,至于后果根本就不考虑。”
  一大批没有资格的小企业,不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直接“走出去”承包工程,很容易搅乱市场的竞争秩序。辛修明表示,“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目前管理起来还比较困难,只能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配合。”
  更难管的,是一些中国人在海外注册的小企业。据辛修明介绍,一些企业的员工在国外工作时,熟悉了当地情况,便脱离企业,自己在国外注册成立公司,反过来和中国企业抢市场。
  在少数欠发达国家,这一现象十分严重,小钢厂、小电站等工程,他们低价承建。为了降低成本,他们将一些设备交给国内的小企业生产,用不了几年就出现质量问题,在国外造成很恶劣的影响,直接影响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
  2010年10月,发生在赞比亚中资煤矿的中国经理开枪伤人事件,也是在国外注册的,没有竞争资格的企业所为。对此,辛修明十分担心,“这样的企业出去得越多,在国际市场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甚至还会波及到双边关系。”
  辛修明说,在非洲,我国企业盖房修路建电站,对当地的贡献很大,但负面影响也不断增多。在利比亚、安哥拉的首都,仅中国建筑工人就有好几万,大街上到处可见中国人,当地政府和居民对这一现象都抱有疑虑。
  辛修明认为,应鼓励企业属地化竞争,不要带过多的工人出国,要通过管理和技术去竞争。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融入当地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国际化。
  
标准问题,阻碍企业“走出去”
  中国企业在海外,还有一个经常遇到的困难,就是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成了中国企业最大的难题。”辛修明说。
  在许多国家,他们只信赖欧美品牌,习惯用欧美标准要求项目,这并非中国企业能很快适应的。不少中国企业感觉到,项目谈判并不难,难在技术谈判,原因就在于国际市场缺乏对中国标准的认可。
  辛修明告诉记者,在非洲,大部分工程是西方人设计的,采取的是欧美标准。欧美标准和中国标准,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企业一般不太熟悉。工程建设中,如果按中国标准去做,当地监理不认可;如果按欧美标准做,中国企业就很难达到要求,因为标准非常严格。比如,一个桩子的定位,我们可能测中间的一个点就可以了,但他们要求扩大到4个点。
  不熟悉欧美标准和技术规范,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辛修明说,“看起来是承包工程的一个问题,实际上是整个行业都面临的共性问题。”
  实际上,中国的标准在某些领域是领先世界的,只是人家不认可。“跨海大桥、高楼大厦,我们都能建,事实证明我们的标准是过硬的。”辛修明说,目前的问题是,中国标准无法走出去,“有的连个起码的外文都没有”。如果中国标准出不去,设计、咨询就出不去,也难以带动其它产品出口。
  为促使中国标准走出去,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成立了技术标准委员会,开始做大量的翻译和对外推广工作。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因为标准太多,专业太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辛修明说,政府虽然十分重视,但投入不足,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
  更头痛的是,有关部门并不配合。由于行政上的条块分割,各个部门间的利益博弈,使得中国标准走出去工作很难推进。
  “有的部门认为,这一行业是我主管,标准应当由我来制定,不需要商会过问,但事实上他们又不去做。”辛修明说,如果这个问题能尽快解决,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竞争力会大大增强。
  据记者了解,“发展海外工程承包”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工作的重点。面对目前中国企业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加快转变步伐,尽快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我不建议企业直接出去承包项目。”辛修明最后说。

 
 
2011年7月号
 本刊精选图片
 往期回顾
2011年6月号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