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号出刊
 
[新华08网站] [金融世界论坛]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杂志征订]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10-88051563
 
文章
日期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金融家 | 国际观察 | 风向标 | 兼听阁 | 热点 | 产业 | 公司 | 市场 | 其他
  金融世界 > 大调查 - INVESTIGATION
 
“草根金融”的崛起

2011年04月14日 11:37  
作者:孙弢   责编:吕星  lvxing-lucky@126.com   月号:2010年8月号 来源: 金融世界



 

  我国金融体系呈现出典型的“倒三角”特征,即绝大多数存款、贷款市场份额掌握四大国有银行以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手中。

  与金融业的高度垄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企业的高度分散。

  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介绍,截至去年年底,在我国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1023万户,占我国企业总量的99%以上。

  面对多如牛毛的中小企业,数量有限的大银行连挨个接待一遍的时间都没有,更不消说花时间去审核堆积如山的贷款申请。

  力量的悬殊注定金融服务无法成为“雨露均沾”的普惠式扶持。

  

大行“下乡遇阻”

  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困局?享受到诸多政策支持的大型国有银行被视为理应扛起这副重担的恰当“人选”。

  在国务院要求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这一明确的政策导向之下,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重视程度较之以往确有明显改观。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先后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部,聘请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信贷人员,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项贷款服务。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信贷工厂”、“贷款直通车”等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信贷产品宣传广告几乎随处可见。其宣传力度之大、频率之高,大有当仁不让之气势。

  但在大城市地位牢不可破的大银行,真正走入欠发达地区却遭遇到了“水土不服”的尴尬局面。

  从小生长在大城市的信贷人员,被派往人生地不熟的偏远郊县,两眼一抹黑,连提出贷款申请的公司门朝哪边开都搞不清楚。好不容易一路打听找到了地方,一开口和对方讲话又发现不会讲当地方言,沟通起来障碍重重。

  跋山涉水十几里地,只为承接数额不过百万元的业务,这种规模的贷款对于大银行而言根本无利可图,还要承担随时可能血本无归的高风险,业务开展起来自然困难重重。

  国有大型银行“下乡”遇阻,恰巧为其竞争对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乃至城商行提供了抢占地盘的机会。

  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以及多家城市商业银行纷纷进驻农村地区找寻商机,开设城镇、村镇银行,挖掘农村金融市场商机。

  村镇银行——这个称呼听起来很亲民,但服务方式却远没有名字来得那么“入乡随俗”。

  以浙江省为例,当地的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工厂这些微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大多十分急切。可村镇银行一周工作五天,休息两天的常规工作方式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等到贷款四平八稳地批下来,无米下锅的小企业早就已经关张大吉了。借用当地人的话,村镇银行是“上面穿西装,下面穿解放鞋”。面对灵活的农村金融市场,其可沿用的管理制度、信贷政策仍然是传统金融机构的老一套。

  

让位“游击队”

  大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诚意并不缺乏,但面对“短、小、快”的农村金融市场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金融协会执行副会长吴晓灵认为,尽管各类金融机构都在提供着小额信贷,但小额贷款的数额基本上只有100~300万元,让大银行来做规模如此微小的业务是非常艰难的。

  以金融大省浙江省为例,浙江全省分布着大、中、小型企业共计270多万家,其中仅有不到20多万家能够获得银行贷款服务,其覆盖率不到10%。

  有统计显示,即使是在2009年信贷宽松的情况之下,如果将“中小企业”这一概念集合中的“中”字去掉,小企业的信贷增量占比实际上是下降的。

  一方面是许多急需用钱的中小企业得不到强有力的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大批富余的民间资本找不到合理的出口。

  如何将供、需有效对接起来?

  一个经过长期摸索找到的解决方案是——将民间资本由金融“体外循环”纳入“体内循环”,通过开展民营金融创新服务,将富余的民间资金通过合理的载体引导到小企业和“三农”领域去,从而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与大银行相比,小额贷款机构如同金融战舰中的“游击队”。虽然装备不算精良,但“战术打法”却相对灵活,在“游击战”中更为实用。

  在推动民间资本有序流动方面,小额贷款公司又如同人体中的毛细血管。没有这一根根“毛细血管”的支撑,富裕的流动性将无法有效传递到小企业、微小企业及农户。

  “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已成为有序引导民间资本的重要方式。”浙江省金融办主任丁敏哲认为,面向“三农”和小企业构建金融“毛细血管”,在某种程度上已带有扩大就业、保障民生和谐等普惠金融的印记。

  孕育小额信贷机构的土壤已具备,所需要的只是监管部门的首肯。

  在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意见》催化之下,小额贷款公司从构想化为现实,从幕后走上台前。


 
 
2011年7月号
 本刊精选图片
 往期回顾
2011年6月号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