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号出刊
 
[新华08网站] [金融世界论坛]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杂志征订]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10-88051563
 
文章
日期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金融家 | 国际观察 | 风向标 | 兼听阁 | 热点 | 产业 | 公司 | 市场 | 其他
  金融世界 > 产业 - INDUSTRY
 
“文化航母”何处停靠?

2011年04月13日 16:51  
作者:孙弢 岳瑞芳   责编:吕星  lvxing-lucky@126.com   月号:2010年7月号 来源: 金融世界



  十多年前,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曾以资产作抵押,为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筹措资金。但此后多年,国内电视剧鲜有从银行贷款成功的案例。每年成百上千部电视剧几乎全部依靠社会融资。

  “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金融就是文化产业的血液。”一位从事文化产业十余年的人士这样比喻道。

  这看似平淡的比喻背后,其实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多年来对融资难、缺少资金支持的切肤之痛。

  如今,《意见》的出台为文化产业振兴营造出有利的政策气场。

  在这一强大气场的作用之下,“资本+才智”的组合能否出现令人期待的聚合反应?金融“输血”文化产业的模式是否已近在咫尺?

  

断裂的产业链

  “现阶段,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文化产业主要体现在两大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主编张晓明向记者介绍说,“其中一块就是支持中小型文化企业的成长发展。”

  自2006年起,在扶持文化企业发展方面,北京市先后出台了30多项帮扶措施。用张晓明的话说,“是全国出台措施最多、最全的城市”。

  这些陆续出台的措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一带十”的杠杆效应。有统计显示,2006年至今,北京市共计投放各类资金20多亿元,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358个,带动社会资本200亿元。

  但记者了解到,这些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文化集聚区建设和重点获奖项目发展。而中小文化企业,特别是小型文化企业很难染指。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金融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不太可能是‘扶贫措施’。”长期关注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的社科院博士后意娜告诉记者,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政策往往更倾向于处于成熟期、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而扶持资金的投放也更关注已有一定经济基础,项目预期社会与经济效益俱佳的企业。

  按照金融机构如此严苛的“选材”标准,中小型文化企业显然是整个文化产业中的“差等生”。

  除了创意,他们几乎“一文不名”。但这些无形资产怎么转换成实实在在的资本金?怎么吸引风投和基金的注意?

  张晓明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已逐渐走入平民化、“草根化”的创业阶段。但扶持范围有限的科技基金、文化基金显然不能够满足众多“草根一族”的融资需求。

  而产权技术交易中心的介入刚好可以为文化创意转化为生产力提供最便捷、适宜的场所。“只有让文化企业真正进入整条产业链,才能让文化转变为生产力的接力一棒一棒传下去。”张晓明表示。

  正是意识到这一环节的缺失,九部委出台的《意见》第17条明确规定:充分发挥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的作用,为文化企业的著作权交易、商标权交易和专利技术交易等文化产权交易提供专业化服务。

  但引入产权交易中心是否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这是一条断裂的产业链。”张晓明指出,由于文化创意已超越物质属性,很难对其具体价值进行准确估算。因此,文化企业想要进入整条产业链进行交易,尚需包装、评估等一系列专业体系的支撑才能顺利推进。

  而市场化评估机构的缺位,使得衔接买方与卖方的产业链无法正常运转。显然,打通金融“输血”文化产业的大动脉,尚需破除上述技术壁垒。

  

被忽视的商机

  金融“输血”文化产业的《意见》出台后,作为“第一当事人”的文化企业还没转过神来,素来消息灵通的金融机构便一哄而上,纷纷瞄准文化产业这块无比硕大的“肥肉”。

  其中,最令外界瞩目的当属财力雄厚的工行、中行等大型国有银行。

  据工行北京分行副行长付捷透露,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作为该行系统内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试点行,每年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100亿元的授信额度。

  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则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的第一时间成立文化产业营销团队,专项服务于文化产业中小企业。

  交行北京市分行、北京银行也不甘其后,相继推出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商标专用权、版权等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为文化企业融资项目经营全过程提供贷款支持的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信贷专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北京市中资银行文化产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1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9%,累计支持了606户文化企业发展。

  “其实提供贷款服务只是相对基础的金融服务方式,”张晓明表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另一大块,同时也是两大产业衔接程度最高的,其实是推动大型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并最终实现上市。”

  “中国的文化领域其实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只是由于市场尚未完全开放,才始终没有出现真正做大、做强的领军企业。比如报刊出版行业。最迟明年,珠三角地区就会有品牌价值较高的报业集团突破制度化的屏障,实现上市的飞跃。”张晓明透露。与此同时,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内容的融合以及终端市场的融合,依托通讯产业应运而生、发展迅猛的新媒体产业将有望诞生真正的“王者”。

  

需求对接仍待探索

  尽管众多省市为推进文化产业的振兴可谓不遗余力,但即使是处在全国领先地位的北京,同样面临着中小文化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力度不足、文化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存在操作障碍等诸多挑战。

  而在所有这些掣肘因素之中,金融服务创新与文化企业资金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最为突出。

  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于冬。他的名字也许并不为圈外人所熟知,但说起他所在公司投拍的电影《十月围城》,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但就是这位在业界已颇具影响力的老总却同样无时不刻不在被投融资的难题困扰着。

  “现在市场上投资拍摄电影的公司非常多,为某部单片成立的公司也非常多,其中一些公司注册资金单薄,而目前电影投融资过程中又缺少完片保证环节,银行在对项目缺乏专业判断的情况下,投资风险是非常大的。”于冬认为。

  “在美国,银行和电影公司之间有专门的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评估和完片保证,以此将贷款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希望国内也能尽快成立类似的机构,使电影产业的贷款操作环节更加完善。”于冬建议。

  和于冬碰到的问题类似,引入保险机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虽然被视为出台的《意见》最大的亮点,但如何对接本国文化企业的实际需求,尚有待探索、明确。

  “针对文化产业的保险办法其实早已有之,只不过,都是沿用以前科技保险的办法。与传统保险不同,文化产业上、中、下游都需要保险。”北京大学产业研究院文化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喻文益举例说道,“比如,国庆50周年,将拍摄设备从中央电视台运送到天安门广场,需要运输保险;影视、音乐、广告的制作需要完工险。除了实物保险,还需要引入无形资产的保险。对于文化产业的保险,我国还处在探索阶段。”

  “金融服务体系+文化产业”究竟可以在哪些方面找到完美的契合点?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认为,未来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着力点将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全方位推进市场化体制改革,排除体制机制障碍;二是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三是对文化创意企业进行必要的市场细分,根据不同特点开展创新服务;四是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推动信贷资金进入文化创意产业;五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文化创意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2011年7月号
 本刊精选图片
 往期回顾
2011年6月号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