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长春12月7日电(记者王晓林)自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吉林省分行(简称农发行吉林省分行)以扶贫统揽全行业务全局,在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村基础设施提升、光伏扶贫等领域的重大项目中,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先锋主力作用,截至11月24日已累计发放扶贫贷款481亿元,惠及吉林省9个市(州)、49个县(市)、1489个行政村、33万人次贫困人口,投放额位居吉林省各金融机构首位。
创新易地扶贫搬迁融资模式
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地处吉林省西北部的盐碱地带,农业生产环境较为恶劣,农民生活条件较差,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92户、198人,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
2016年,吉林省将陆家村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给予政策和部分资金支持。但当地政府财力有限,拿不出足够的配套资金,借助贷款融资却又苦于缺少有效担保。农发行吉林省分行了解情况后,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陆家村土地资源丰富,将易地扶贫搬迁试点与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结合起来,是融资的突破口。
为此,农发行吉林省分行为陆家村量身打造了“易地扶贫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的创新融资模式,当年审批并投放0.66亿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促使391户农户、917人得到集中安置,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188人。
据了解,该模式采用“宅基地复垦+耕地指标交易”方式,整理复垦农田103公顷,新增土地指标通过增减挂钩交易到长春新区,使缺钱的贫困村与缺地的国家级新区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净收益0.58亿元,既支持了陆家村整体搬迁,增加了可耕地,推动实现一次性整体脱贫,又通过新增土地交易指标,为当地政府带来财政收入。
2018年,农发行吉林省分行又复制推广该模式,对8个贫困村的7个增减挂钩项目给予3亿元贷款支持,推动实现搬迁安置村民3069户,复垦耕地1.3万亩。
因地制宜为基础设施扶贫“输血”
作为曾经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基础设施薄弱,脱贫难度大,当地政府将贫困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抓手,但财政资金有限,数亿元的投资需要融资支持。
农发行吉林省分行了解情况后,针对当地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的特点,将补充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两类指标”与贷款项目相结合,共审批汪清县贫困村提升工程过桥信用贷款2.56亿元,推动当地政府对贫困村居民进行拆迁安置,并对土地整理复垦,共惠及农村居民24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
目前,拆迁的农户被就近安置到城镇新建小区,整理复垦出的46公顷土地用于饲料种植和养牛一体化经营,使该一体化经营项目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同时,通过盘活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地方政府运用跨省调剂土地指标获得财政收入,实现了多重效益。
过去五年,农发行吉林省分行致力于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扶贫,累计投放贫困村提升改造项目13个、金额29亿元,涵盖116个贫困村的饮水安全、乡村道路、垃圾处理、农田水利、危房改造、环境整治等领域,助力改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助推贫困人口长期稳定增收
光伏扶贫可以使扶贫对象获得长期收益,是产业扶贫的有效手段之一。2018年,农发行吉林省分行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先导作用,审批龙井新开能源有限公司20年期限的光伏扶贫贷款1.15亿元,支持该公司装机容量20兆瓦的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助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该项目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计划总投资1.45亿元,近80%的资金来源依靠农发行的中长期贷款。在这笔贷款的支持下,项目于2018年并网发电,提前完成投产目标,目前年均发电量3225万兆瓦,惠及龙井市21个行政村,产生收入400多万元;在为国家电网补充电力的同时,每年可提供扶贫资金240万元,为8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连续20年增收3000元。
龙井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因病、因残是致贫的主要原因,该光伏扶贫项目不仅是造福贫困地区的民生工程,还为缺少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是产业扶贫的有效举措。
2015年以来,农发行吉林省分行累计支持延边、白城地区3个光伏扶贫项目建设规模60兆瓦,发放贷款3.1亿元,带动2135户建档贫困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