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调查 > 险资涉足PE之怪现状

险资涉足PE之怪现状 [《金融世界》2013年09月号 ]

险资投资PE面临配套细则缺失、直投范围限制,以及人才储备瓶颈等诸多问题。

本刊记者 孙弢/文

2013年9月3日,是保险资金获准参与私募股权投资三周年纪念日。

三年前,保监会正式下发《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下称“《办法》”),获准保险公司最多可以将资产总额的5%分配给私募股权投资。庞大的保险资金由此面向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打开。

但直到两年后,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才进一步为保险资金股权投资“松绑”。

更低的门槛、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促成了中国保险企业投资PE“第一单”。

2012年初,在弘毅投资的人民币基金募集过程中,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出资16亿元,成为该基金主要投资人之一。

从政策面上看,三年间,保险机构投资PE的门槛逐步放宽,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然而,截至2013年7月,保险PE投资仍然只有国寿、平安、太保、泰康等寥寥数家险企捧场,其参与热情、投资金额与初期的热闹景象并不匹配。

配套细则的缺失、直投范围的限制、信息披露冲突,以及人才储备瓶颈等诸多问题,会否令开局红火的保险系PE投资成为一场有始无终的闹剧?

对PE垂涎三尺

面对近年来风起云涌、不断缔造创富神话的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各家险企早已垂涎三尺。  

早在2006年,各家险企就已经开始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探索PE之路。

受限于当时只能投资基础设施、商业银行的规定,中国人寿率先入股广发银行;紧随其后,平安集团于2006年、2007年相继入股深圳市商业银行和民生银行。

间接股权投资方面,保险公司所投基金均为具有政府背景的产业基金,如国寿分别投资了绵阳科技城产业基金及渤海产业基金,平安集团则分别投资西部能源股权投资基金及长江产业投资基金。

此后,人保集团、太保集团和中再集团纷纷跟进。保险圈内不断传出保险资金通过基建投资迂回进入PE领域的消息。

险企为何会对本不稔熟的股权投资市场情有独钟?“说穿了,无非是为了PE投资诱人的回报率。”东方证券保险业分析师王小罡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

“我们曾对投资PE业务做过一个估算,保守估计,预期综合年均回报率能达到15%〜20%,这在险资可以进入的投资渠道中可以算是回报率最高的。”王小罡指出,近几年,PE在中国市场上所获得的回报率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年平均回报率超过35%。

反观各家保险企业,其盈利状况可谓一片惨淡。2012年年报显示,中国太保、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率均为3.2%,中国平安2.9%,均难敌利率上浮后的一年期定存。

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年末,我国保险业实现投资收益2085.09亿元,收益率仅为3.39%,这一收益远低于两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

保险行业这一收益水平不仅无法与银行、券商相提并论,甚至被一些收益情况相对平稳的实体经济行业远远甩在身后。

而与低收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险企手中握有巨额沉淀资金。

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末,保险资金的运用余额总计高达6.85万亿元。其中,长期股权投资仅占3.4%,且多为直接投资未上市企业,配置于PE基金的份额则少之又少。

“如果按照保险机构10%的总资产可用于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股权投资基金等相关金融产品计算,将有超过7000亿元险资可配置于股权投资。”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林婉婷介绍说。

“险资通过投PE,无疑可以使企业收益率组合更加优化,风险更低,这符合传统的资产管理理论。”保监会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险企大费周章布局PE投资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险企管理资金的方式与股权投资有着天然的相似性。

“在保险系内,本身就是一个LP、GP架构,保险公司是LP,资产管理公司相当于GP。至于资产会交给哪家GP管理,主要由各家保险公司自己决定,各家公司的做法略有不同。”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保险学系主任王绪瑾介绍说。

“保险资金具有资本量庞大、投资周期长等特性,与PE一般5〜7年的投资周期以及相对较低流动性的特点相适应,是仅次于养老基金的最合适投资于PE的机构投资者。”据林婉婷介绍,从国际上看,优质企业股权是保险资金的重要投资领域,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是国际通行做法。

PE投资的丰厚回报与广阔前景,也令监管当局对这项业务的开闸寄予厚望。

“过去,金融界一直强调‘银企关系’,鲜有人提及‘保企关系’。事实上,这种‘保企关系’具有更多优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主任朱南军指出。

从企业融资角度上看,保险公司比证券公司更具资金量的优势,能满足超大规模企业与项目的私募融资需求;相较于银行,保险公司可以分别以股东、债权人等多种身份投资于企业,利于企业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与风险管理;从产品与服务角度,保险公司为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提供风险管理与保险、员工年金与福利、投融资、资产管理等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保险投资PE业务,将促使保险业在三足鼎立金融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并引起中国金融生态的逐渐变化。”朱南军指出。

纷纷发力PE投资

2011年,作为“国字号”中最具代表性的险企——中国人寿旗下的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获得保监会审批下发的股权投资牌照,成为所有险企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保监会先发给国寿牌照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一家中小型保险公司的投资部主管称,一直以来,中国人寿在险资对外投资方面都是“抢跑者”。

早在2006年,保监会允许保险公司以股权投资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商业银行的投资之后,国寿即以56.71亿元认购广发银行22.82亿股,占广发银行增资扩股后的20%股份,成为保险系持股银行“第一单”。

2008年,国寿斥资3亿元,购买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5000万股;同年再投资200万元,发起设立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2009年,国寿又投资6.5亿,购入杭州银行5000万股股份。

除了上述产业基金以外,国寿手中还握有几只拟投资的产业投资基金。

在投资收益方面,国寿投资广发银行、银联股份后,其2010年的年化收益率接近13%,远高于其2010年全年实现的2.97%的投资收益率。

项目储备好了,制度、流程、决策评价体系、风险管理体系都已准备就绪,牌照之于国寿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011年8月,中国人寿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国人寿获得股权投资牌照,其投资将不再报送保监会,可在监管规定的额度内进行自主选择。

由此,国寿PE投资布局全面提速。

为搭建专业的PE投资平台,其在资产管理公司之外另设了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公开信息显示,这是国寿集团旗下的另类专业投资公司,业务范围包括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养老养生投资及资产管理等领域。

2012年1月12日,弘毅投资最终宣布,已完成了100亿元人民币的二期人民币基金的募集。值得关注的是,在弘毅投资此次人民币基金的募集中,中国人寿成为该基金的投资人之一,出资金额16亿元。

这一合作也被业内称之为保险系PE投资“第一单”。

就在祭出这一单后不到半年,中国人寿再度涉足PE领域,向中信股权投资三期基金承诺出资,出资额为该基金募集总额的20%。

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上半年,国寿持有非上市金融企业的股权投资金额已近100亿元。

第二家“斩落”PE投资牌照的是中国平安。

据接近平安高层的知情人士介绍,中国平安早在拿到牌照的5年前就在等待机会进行股权投资,且因其灵活应对保险资金的政策限制,加之直接投资活跃,平安每年投资案例达到在10起以上,且收益丰厚。

比如,在贝因项目的投资上,平安证券的全资子公司平安财智投资管理有限公耗资8000万持股1880万股,如今这笔投资的账面市值已经超过5.88亿元。

不难看出,相较于国寿,依托保险、银行、投资“全金融”战略发展的平安PE投资平台,虽然起步“慢了半拍”,却走得较为平稳。

紧随国寿、平安之后,人保集团也成立了人保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专门开展直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非交易业务的专业化运作平台。

太平洋保险效仿平安模式,以旗下资产管理公司作为股权投资平台,设立了一支超过10人规模的PE队伍;泰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设有非上市股权投资部,其业务包括收购兼并、战略投资、成长性和财务性投资等多个方面。

中再资产、新华资产、华泰资产等公司也均有PE业务。

自2012年7月《通知》正式下发以来,保监会加快了PE牌照的审批。由此,激发了更多险企参与PE投资的热情。

然而,面对几家大型险企的“跑马圈地”,中小型险企显得颇为淡定。

“这是一场大型险企之间的游戏。”前述中小型保险公司投资主管告诉记者,尽管他所在的公司也曾涉足PE投资,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真正开展PE投资,需要十分充裕的资金链、一定的政府背景,并具备发起产业基金、直接投资的能力。

“保险行业的股权投资人才本来就紧缺,就算我们花大价钱挖来了,仍然敌不过其他PE市场的吸引力,人才流失会比较大。”某资管公司非上市股权投资部人士表示。

由此,经过两年多的“跑马圈地”、谨慎试水,保险系PE投资已初步形成了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平分秋色,中国太保、中国再保险、生命人寿、泰康人寿齐头并进,大型险企垄断市场的格局。

并不美满的“姻缘”

保险系PE投资曾是一张无比绚烂的美好图景。……(全文8201字)

[ 以上文字节选自金融世界杂志,阅读全文请订阅本杂志。]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私人银行求变
在经历了规模快速扩张后,国内私人银行开始寻求精细化发展。


“朱氏旋风”来袭
履新一年来,朱小黄全面改造中信银行,其零售战略关乎成败。


光大乌龙大揭秘
光大证券乌龙事件起因于系统漏洞,但由此暴露的风控问题却远非技术层面那么简单。


上交所的三大考验
业务发展遭遇瓶颈,风控系统存在漏洞,公司制转型饱受争议。上交所发展面临多重考验。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