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月度前瞻 > 2013年7月号-市场前瞻

2013年7月号-市场前瞻 [《金融世界》2013年07月号 ]

货币:货币政策放松预期恐将继续落空

本刊记者 王培伟/文

在7月份的大部分时间里,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恐还将持续,求央行放水支持的呼吁也还将继续存在。但央行则可能继续顶住压力,坚持“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的政策倾向,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恐将落空。

虽然银行间市场闹“钱荒”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并已经略有好转,但7月份,年中效应、分红购汇、外汇占款流入减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7月份的银行间市场资金料将继续维持“紧平衡”状态。

分析人士认为,事实上,我国银行体系,特别是大型银行根本就“不差钱”,近期资金闹紧,除了存款准备金补交、税款清缴的短期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近期信贷投放力度的盲目加大。而央行对银行间“钱荒”见死不救,目的在于迫使银行挤出银行资金运用的水分,同时将更多的资金挤进实体经济。

今年以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和新增贷款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但实体经济却未能相应地有较好表现,货币空转、金融未能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等问题已经引起高层注意,并下定决心,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治。

银行:资金面趋紧短期或将延续

本刊记者 陈雯瑾 苏雪燕/文

进入7月,上市银行将陆续披露中报业绩预告,上半年国内经济“弱回升”是否对银行业经营形成挑战,有待观察。而受季节性因素、假期备付等多重因素影响,近期资金市场趋紧格局短期内或将难以更改。

6月以来,为了应对内部考核、外部监管、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等需要,银行业存贷款“冲时点”现象依然没有断绝,面临“中考”的多家银行发行短期理财产品。

与此同时,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上演过山车,也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分析认为,基于央行较强的立场态度和政策的连续性,预期资金紧张趋势在短期内或将延续。但从总体来看,银行间市场总量正常,银行间市场资金偏紧的局面会随着短期流动性需求的下降而有所缓解。

与此同时,光大银行120亿H股发行在望。光大银行6月21日晚发布公告称,该公司首次公开发行H股申请已获银监会核准批复,并获得证监会受理。有市场人士分析,尽管近期香港股市出现大幅调整,短期内光大银行如此大规模融资有难度,但近期汇金增持光大或对此带来利好。

此外,《中国银行卡行业自律公约》7月1日起正式生效,对银行业服务再次提出考验。

政策方面,从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来看,严防金融风险、确保信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

股市:流动性状况决定A股未来走势

本刊记者 陶俊洁 赵晓辉/文

受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不断跳升的影响,资金面告急的情况从银行间市场蔓延的股票市场,20日沪指跌破2100点,盘中创出近半年新低。分析人士认为,经历了漫长的熊市,股票本身早就处于底部区域,当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状况是决定未来股市走向的根本。

6月20日午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继续大幅飙涨,隔夜拆借利率大幅上升578.40个基点至13.44%,1周拆借利率上升292.90个基点,至11.00%。银行间回购利率同样大幅飙升,交易所国债回购同样大涨。

近期,市场流动性极度紧张局面,19日,银行间本币交易被迫延时,但央行仍不愿放弃发行央票。中国人民银行20日对外发行20亿元3月期央票。由于本周公开市场上的到期资金只有320亿元,因此本周央行净投放资金300亿元。

钱荒自6月以来不断升级,先是银行间债市违约现黑天鹅、四大行也拆借扎平头寸、银行间交易闭市两度延长半小时,接着是9月期国债流标、政策性金融债近半数无人认购,部分机构推出国债承销团。

如果说上述现象只是在银行间市场发酵,那20日股市不断探底则表明资金面短缺的风险已经从银行间市场蔓延到交易所市场、股票市场中来。

大摩投资表示,指数单边下跌,量能有所放大。近期指数连续下跌的主要原因就是流动性紧张。在端午节前后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异动已经表现出了流动性出现拐点的迹象,但2周的时间过去,央行不仅没有任何放松流动性的动作,反而发行了2期央票。再加上美联储放话可能会在明年中旬结束量化宽松政策,这使得热钱流出的趋势更加明显。

20日隔夜拆解利率暴涨578.40个基点,升至13.4440%的历史新高。如果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不能缓解,市场没有增量资金进入,那么无论基本面上放出什么利好都不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新股开闸的征求意见稿也面临截止日,这意味着沉寂多时的新股将会再度开闸,这对于市场岌岌可危的流动性无异于雪上加霜。

鉴于资金面和市场面多重利空的影响,大摩投资建议,投资者操作上近期还是谨慎为宜,可以考虑多参与一些类似国债回购类的交易。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A股依然处于“多事之秋”:美联储表态引发的全球资金大迁徙仍将继续,国内流动性趋紧的局面又未得到改善,而市场对国务院最新公布的几大改革措施反应又平平,政策层面目前还未出现松动的迹象;再加上最新公布的汇丰PMI初值说明经济淡季更淡,需求段极度疲弱,因此,当下A股只能继续向下寻求支撑。中期来看,如果基本面层面依然未出现积极信号,投资者只能耐心等待A股“跌出来的机会”。

债市:市场调整压力仍大

本刊记者 高立/文

近期,市场资金面持续紧张,债券收益率曲线整体上涨。资金紧张的程度大大超出市场的预期,甚至超出商业银行一般流动性管理的预期。

6月份资金紧张主要是市场结构性失衡和情绪性因素所致。资金面最紧张的时点可能已经过去,但短期内资金面大幅宽松的可能性较低。市场普遍认为,年中效应、分红购汇、外汇占款流入减少等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7月中旬以前流动性仍难以大幅好转。更悲观的观点认为,即使在7月中旬之后,资金面即使稍显宽松,程度也将极为有限,机构去杠杆的压力依然很大。

央行的态度直接影响市场对资金面的预期。从目前央行继续发行央票来看,央行不放松态度较为坚决。部分市场观点预期,如非出现重大外部冲击或经济增速大幅加速下行,央行可能维持目前的政策基调,不会降准或降息。为避免政策信号的混乱,逆回购操作的概率也较低。资金持续紧张背景下,7月债市调整压力仍大。

期市:大宗商品市场或将深陷泥潭

本刊记者 刘开雄/文

如果说在过去的6个月中,全球大宗商品仅只是初陷囹圄,那么从7月开始的2013年下半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可能将开始深陷泥潭。这一切在6月末已经初见端倪。

在基本面上,需求疲软和供应过剩的局面将进一步恶化。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不争事实,而中国政府对经济的重点放在了结构调整上,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程度正在不断加大,这直接拖累了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速。而供应过剩的局面正在加剧,尤其是铜、铁矿石等工业原料更为明显,现在矿山正在为前几年产能过度扩张行为买单。

而在资金面上,伯南克已经明确表示可能会退出QE计划,而中国政府决定继续维持当前的货币流动性,进而对整个金融系统进行调整,尽管安倍经济学的短期效应明显,但现在大量资本回流美国,购买美元资产,这使得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在6月末再现一轮跳水行情。缺乏流动性支持的大宗商品市场,在7月份将会是举步维艰,不说能否出现反弹行情,甚至价格能否企稳都将受到质疑。

当前,大宗商品市场已经彻底地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而流动性支持不足则使得大宗商品市场在基本面和资金面上都缺乏支持。目前,许多品种,如铜、铝、黄金等都已经“一夜回到解放前”,价格基本都退回到了09年低位,甚至创下了近几年来最低记录。7月份,市场将会受到美国数据的强烈影响,整个市场能够企稳就是一个大胜利。

能源:国内成品油市场或将进入平淡期

本刊记者 朱诸/文

前期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于6月21日迎来上调。但是,调价后市场仍将处于消化库存阶段,再加上需求面提升乏力,预计短期内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很难改观,因此将进入平淡期。

国际原油市场上,在21日油价调整兑现后,国际油价接连下跌。特别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一席发言,表现出美联储在年内缩减购债规模的计划,对于连续收涨的国际原油而言无异于当头一棒。如果没有实质性利好支撑,不排除下个月纽约油价跌破每桶90美元、布伦特油价跌破每桶100美元的可能。

国内方面,调价兑现后,下一轮周期开启时间为7月5日24时。在此交易区间,国内成品油行情将步入平淡期。分析原因,其一,6月7日油价下调,为近期的相对低位,与此同时,原油的温和走高,使得贸易商补库操作虽不及以往积极,但仍有所增加,购进的低价资源将需要一定周期消耗,随即下周将步入月末,在终端需求平缓的前提下,市场交投气氛将明显转淡。另外,主营月销售进度完成欠量,在无有利因素支撑下,批发售价难随调价顺势走高,预计后期市场成交价大多延续当前水平,随时间推移,局部上量意愿浓厚地区,将让价促量为主。

另外,因夏收已结束,终端需求的唯一利好支撑消失,因此,将加大国内市场清淡行情。今年以来,经济大环境依然延续疲软态势,其中,煤炭行业尤其不景气,产能过剩,价格低迷,西北约有近2/3煤矿关闭,柴油需求量锐减,其他地区亦有煤矿关闭的情况。此外,据悉,各地厂矿、基建等工程开工率亦明显不及去年同期。因此,预计短期内在无明显利好支撑的情况下,柴油市场价格难有明显波动,实际成交亦难真正上量。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2013年6月号-市场前瞻


2013年5月号-市场前瞻


2013年4月号-市场前瞻


2013年3月号-市场前瞻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