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金融家 > 马蔚华告别

马蔚华告别 [《金融世界》2013年06月号 ]

除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经营业绩,马蔚华给招行还留下了什么?

本刊记者  韩韬/文

“只要董事会、股东希望我留任,我还会继续干下去。”言犹在耳,但“Time to say goodbye”的时刻终于到来:马蔚华不再执掌招商银行。

5月8日,招行深圳总部,一次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闭门会议,据说,连手机信号也遭屏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宣布任免招行党委书记。蔚华的继任者是一个业内相对陌生的名字——田惠宇,建设银行零售业务总监兼北京分行行长。

马蔚华离任,招行一个时代宣告结束。人们再不会看到这个皮肤黝黑的老头,操着东北腔,每天清晨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电脑看看年轻人都在玩什么新花样。

过去14年,招行从深圳蛇口一家偏居一隅的小银行,蜕变成股份制银行翘楚,在“二次转型”的关键当口,马蔚华的离开不免让人有些唏嘘伤感。

马蔚华是新中国同龄人,出生在辽宁锦州,年轻时当过知青,回城后成为铁路工人,他本想一辈子就此安逸生活

1977年,高考恢复。同许多人一样,高考改变了马蔚华的命运,他进入吉林大学读经济。大学毕业后,受到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贵鲜赏识的马蔚华先后在辽宁和安徽的党政系统内游走。

直至1988年,李贵鲜调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马蔚华转任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随后出任计划资金司副司长。4年后,马蔚华奔赴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受命解决海南发展银行的破产清理工作。

1999年,50岁知天命的马蔚华开始执掌招行,这家由招商局财务公司转型而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彼时正受困于不良贷款和网点不足,未来充满变数。

进入招行第1年,马蔚华旋即在一份工作报告中描绘了他的“网上银行计划”,打算利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技术跑马圈地,发展零售银行业务。

1996年,招行推出一卡通;2000年前后,又在全行统一电子平台上打造一网通,这后来被普遍认为是马蔚华掌舵招行14年里的经典战役。

据说,马蔚华当年曾带着下属到各地推销一卡通和一网通。最终,一卡通和一网通获得成功。此后,马蔚华加大创新投入,开发出包括金葵花理财在内的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2004年,招行开始推动第一次战略转型。面对银行业日趋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在同行普遍追求公司大客户的背景下,马蔚华试图寻找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招行第一次转型的核心是发展零售业务。有人认为,这其实是个阴差阳错的无奈之举,因为招行同其他股份制银行一样,不具备发展对公业务的网点和规模优势。正如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一句经典台词:生命总会自己找到出路。

“当年砸那么多钱搞一卡通,大家都认为他是疯子。”一位金融界权威人士曾回忆说。

凭借零售业务的出色表现,招行迅速跃居股份制银行第一梯队,并在此后几年内始终保持领先。然而,这已不是一个“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了。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招商银行业绩下滑,净利润同比下降13.48%;净利差从3.24%降至2.15%,成为当年唯一出现盈利缩水的上市银行。而反观其主要竞争对手民生银行,净利润却同比大增53.51%。此后,招行净利润增长率始终不及民生银行。

对此,业内曾有分析认为,招行已陷入“零售困境”。

实际上,在2008年9月后的降息周期中,招行的确暴露出了一定的弱点:零售银行的一大特点是活期存款占比较大,但活期存款的利率变化率较小。因此,处于加息通道下,招行利润可观。反之,净息差缩窄更大。

马蔚华在分析此事时,用的是另一种概括性的解释:2009年以后,招行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一是早年基数较小,现在基数变大,再保持高增长不现实;二是招行早年做零售业务时,这个领域是蓝海,而现在已是红海;三是2008年后,许多商业银行将贷款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而招行相对有限,导致利息收入减少。

无论原因怎样,事实上,在2004年前后推出诸多产品后,招行已鲜有突破性创新,也没有再找到其他蓝海。

“10年前,招行推出一卡通,能保持5年优势。一网通也可以保持几年领先。而今天,招行推出一个新产品或服务,下个月就可能被复制。”一位银行同业人士认为。

在马蔚华执掌招行的“下半场”,民生、兴业、浦发接踵赶超,新平安银行也提出五年内全面超越招行,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而业界却感觉招行创新动力出现衰竭。在品牌宣传中,招行一卡通至今仍被广泛提及,创新乏善可陈。

未竟之局

2009年,基于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行业竞争格局的前瞻性判断,马蔚华提出以降低资本消耗为核心,推动招行“二次转型”。他也在不同场合提及技术性脱媒对银行业的深刻影响,并将移动金融作为招行未来的战略选项之一。然而,“二次转型”成效尚未显现。

业内曾有传言:金融危机后,马蔚华变得更加保守,提出“二次转型”,他同招行部产生不少分歧,导致一些中层人员流失。一位招行地方分行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不少中层或分行对此存有不满意。”

财经评论员周玉龙说,总行只不过是个管理机构,做业务赚钱主要在各地方分支行的执行,一旦执行力不足,经营能力就开始打折扣。

深圳某银行中层管理人员认为,招行过于求稳,本行员工现在每次开会议论已很少拿招行作标杆,倒是工行建行民生比较多。

建设银行理财师张凯鹏说,招行因过分追求安全,贷款议价能力差,缺乏同业竞争力。虽然在中间业务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净利润率被高人力成本吞噬。

该理财师进一步认为,招行所搭建的零售平台将持续提供低成本资金以保证稳定的净息差收入,但同时带来的则是相对更高的成本。“目前的最大问题还是执行力,即使马蔚华知道问题在哪、如何解决,但最终并未解决问题。”

如今,马蔚华的未竟之局待解。

马蔚华说退休后将会写一本关于中国首例被关闭银行——海南发展银行的书。“陈道明说,我要是写,他就找人拍电影,他自己演。”

对于马蔚华的卸任,有关招行组织内耗及业绩表现的担忧甚嚣尘上。市场投资人孙飞认为,换帅对招行影响不大,“招行作为上市公司,具有良好的治理结构。”财经评论人士马赛则表示,时代在变,领导换人是必然。

记者最近在招行位于北京青年路的一家支行办理业务时与一位工作人员聊及此事,该人士说,多年来已形成一定模式,从基层来看,领导人更替没有大影响。

不可否认,“教父”马蔚华的领导风格已给招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也给继任者田惠宇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家底。2012年年报显示:招行总资产3.4万亿元,位列股份制银行第1;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8%;截至2012年年底,招行的不良贷款率为0.61%,低于同业;资本充足。

“后马蔚华时代”招行何去何从?“少壮派”田惠宇如何接手“二次转型”?

卸任之际的马蔚华给自己打了个及格分,他坦承,招行还面临很多挑战,他没有让大家完全满意,但具体是哪些工作,他不愿多谈。

“马蔚华建立的制度和文化如何传承,怎样通过业务转型应对民生、兴业和浦发等的步步紧逼是招行面临的难题。”资深财经媒体人何庆宇认为,招行目前缺一个能带领其“第二次起跑”的掌舵者。

田惠宇比马蔚华小16岁,他曾是时任建行行长王岐山的秘书。1995年担任建行上海浦东分行行长至今,田惠宇的金融履历遍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并先后出任过建行上海分行副行长、深圳分行行长、零售业务总监兼北京分行行长。

任职建行北京分行行长期间,田惠宇有效利用央企资源,推动建行存贷业务赶超同业,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改革和产品创新。坊间流传,田惠宇曾按央企名单,挨个打电话谈存贷业务,斩获颇丰。

对于田惠宇接棒马蔚华,一位建行中层人士认为,田的银行经验积累主要来自大行,能否适应招行“因您而变”的马氏风格,或将引发疑问。

“不到48岁的田惠宇能在招行干多久?”成为了当前业内讨论的一个有趣问题。“马蔚华在招行一干就是14年,这也是见效慢的零售银行战略得以开花结果的重要原因。”一位资深银行业咨询人士说,国内银行业目前面临日趋复杂和充满变数的市场形势,需要管理者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开阔的视野。

何庆宇表示,从田惠宇本人的低调作风看,未来的招行可能会给人以稳健的印象,明星光环可能逐渐褪去。

2012年,在招商成立25周年之际,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写下如是寄语:“因为不完美,才有更多转弯的可能”。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高良玉时代落幕
高良玉欲走还留,南方基金还是不习惯没有高良玉的日子。


徐浩明:折翼的创新者
风控建设的缺位,令徐浩明的创新努力付之东流,他的光大证券总裁生涯也因此终结。


朱玉辰的跨界首演
浦发银行新掌门朱玉辰试图通过创新推动战略转型。


“预言者”万建华
从银行到银联,再到券商,在诸多领域,万建华总能引领行业发展的潮流。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