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市场 > 寿险业离春天有多远

寿险业离春天有多远 [《金融世界》2013年06月号 ]

银保业务助寿险业绩弱势回暖,给付压力之下走势有待观望。

本刊记者  李文卉 李延霞/文

保监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我国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6466.7亿元,同比增长9.2%,比一季度6.5%的增幅提高了2.7个百分点。

其中,财产险延续稳健的发展势头,实现保费收入2043.1亿元,同比增长17.1%;近段时间一直处于低谷期的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4423.6亿元,同比增长5.9%,呈现弱势回暖的迹象。

寿险业的回暖势头还可以从4家上市险企的业绩中得到验证。数据显示,今年1〜4月,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分别实现寿险保费收入1356亿元、652.8亿元、369亿元、379.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4.7%、-2.6%、-9%。尽管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保费收入仍是负增长,但下滑幅度较之前有所收窄。

从4月单月的成绩来看,同比保费增幅除新华保险有4.5%的负增长之外,其余险企均呈现出正向增长。其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单月保费增幅分别为23%、13%、8.6%。

在寿险业绩增幅出现起色的背景下,银行系保险公司表现不俗。工银安盛人寿前4月实现36亿元的原保费收入,同比强劲增长742%;中邮人寿前4月实现保费收入121.5亿元,同比增长81.4%。

兴业证券研究报告认为,4月份寿险总保费相对稳定增长的主要来源是银保渠道,但后续月份银保业务能否继续维持增长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中金公司分析师唐圣波指出,银保业务显著改善主要原因包括:一方面受益于银监会加强对理财产品的整顿,理财产品对银保产品的挤出效应减弱;另一方面,在“开门红”低于预期的表现之后,大型寿险公司二季度均显著加大了销售的推动力度。

然而,单月数据的改善,不足以说明寿险业已经走出逆境迎来春天。由于产品缺乏竞争力、行业创新能力不足、渠道拓展遭遇困境、销售误导等饱受诟病,我国寿险业目前处于艰难的转型调整期。而不管是产品结构的调整,还是新销售渠道的建成,都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业务增长仍不乐观。

“至少要到二季度之后,寿险业是否复苏才能逐步得到确认。”一位寿险公司中层告诉记者。

此外,遭遇保费收入瓶颈的寿险公司今年还将面临巨大的给付压力。数据显示,前4月保险业原保费赔付支出1993.3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983.5亿元,人身险赔付支出1009.8亿元。

赔付上升,一方面说明保险业在更好地发挥对社会的经济补偿功能,另一方面也与今年寿险迎来分红险兑付高峰有关。2002年、2003年销售的10年期分红险产品,2007年、2008年销售的5年期分红险产品都将在今年陆续完成满期给付,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给付压力和现金流压力。

虽然单凭财务报表并不能明确计算出2013年寿险业将面临的满期给付金额,但根据2012年的数据,38家人身险公司满期给付金额达到956亿元。“5年期分红险满期给付高峰来临,照此推算,今年寿险业仍将面临千亿左右的给付压力。”某证券公司保险分析师说。

对此,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早在年初的监管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过警示,“今年是寿险满期给付高峰,个别公司可能面临现金流不足的风险。”

不过,为应对给付高峰的到来,寿险业已经有所动作。根据2012年年报统计,排名前十的寿险公司2012年底货币资金规模达到5695.72亿元,同比增幅达45.17%。新华保险以91.04%的货币资金增幅,成为增长最快的公司;中国平安2012年底的货币资金规模较前一年激增1412.14亿元。

此外,面对流动性压力,各大保险公司也加紧完善风险控制方案。比如中国人寿建立了现金流测试制度,定期开展现金流测试,并根据现金流匹配情况及时对资产配置进行调整,以确保现金流充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认为,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寿险业已经到了一个拐点,从产品设计到营销模式乃至整个保险行业的理念,都需要转变。只有在通过结构调整寻找到新的增长点后,寿险业才能真正迎来下一个快速发展期。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城商行转战港股
内地不少难以登陆A股的城商行正谋求赴港上市,更高的监管成本和能否适应国际市场游戏规则是一大挑战。


证券执法难在哪里
法律依据不明,地方保护严重,处罚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证监会有些力不从心。


费率新政考验险企
寿险定价利率改革“靴子落地”,险企“打价格战”空间有限。


汇改8周年
推进人民币汇改,仍需破解“外升内贬”顽疾。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