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调查 > 阳光路径

阳光路径 [《金融世界》2013年05月号 ]

阳光保险的上市进程似乎正在加速,但其高速发展背后仍有不少隐忧。

本刊记者  杨茜/文

9年前,张维功从地方保监局局长的位置上下海,创立了阳光保险。在激烈的保险竞争格局中,如今的阳光保险不仅创造了阳光速度,也贴上了属于自己的个性标签。 

去年11月,张维功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曾坦言,如果把阳光保险的历程比作一个百年老店,现阶段的阳光也就相当于一个儿童。虽然他已经长得挺讨喜,看上去健康、活泼、充满活力,跑得比较快,也没有摔倒,可他毕竟只是个孩子。“阳光保险这种比较高的发展速度,真的使我感觉如履薄冰。”

在张维功看来,阳光保险发展到今天,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

难产儿诞生

阳光保险的前身是2004年成立的阳光产险。在成立之初,阳光产险一度被外界认为是同批次成立的20家保险公司中的“难产儿”,原因在于,其筹备期比一般公司都要长。

一直以来,每每提及阳光保险的发展历程,这段曲折的创业史都难以回避。一切都要从张维功进京开始说起。

2004年,作为彼时保监会系统中最年轻的正局级干部,40岁的张维功在几位民营企业家的说服下,辞去了广东省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职务,带领创业团队北上,在当时股东方的支持下准备筹办一家新的保险公司。

早在张维功动身到北京之前,其筹办保险公司的消息就已经在圈子中传开,很多人期待他在北京大施拳脚。当时的股东方也为其安排好了办公场所、资本金等,筹办公司的条件已经成熟。

但令人意外的是,短短几天之后,事情便脱离了原有的发展轨道。

随着接触的深入,张维功一行人很快发现,局面并不如他们想象般美好,股东方欲筹建的公司与当初他们所想象的差距甚远: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原定的一些讲法、战略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资本回报率等也与之前说定的不一样。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张维功和他的团队进退维谷。

经过一番思虑后,张维功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原有股东,推翻重来。换言之,他们决定放弃当时现有股东和一切成熟的条件,自行寻找新的投资者。

当时有媒体报道称,此前保监会的工作经历为张维功赢得监管层的支持提供了很大助力,在向时任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直接进行汇报后,张维功便开始统领自己的9人筹备小组。

搬出星级酒店,退掉奥迪车,在没有任何股东初始的支持下,张维功不得不拿出自己的积蓄,带着跟随自己创业的几个兄弟,开始寻找新的投资者。

创业初期捉襟见肘的窘迫,曾让张维功和他的创业团队备尝艰辛。他们不得不用最低的成本来做最大的事情。

张维功后来回忆说,因为没有车,他打车去拜访企业,常常让出租车在距离企业大门很远处停下,他先下车,然后走过去,因为担心被人家看见是打车来的,从而对自己的实力产生不必要的怀疑。

在半年多的游说过程中,张维功和他的团队一共走访了389家公司,向每家企业反复沟通投资保险公司的方案。最终,多家国字号的大型企业成为了股东,其中不乏中石化、南方航空、中外运、中国铝业、广东电力这样的大型央企。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在与记者交流时曾表示,阳光产险早期的股东结构颇有意思。在早期选择股东时,张维功也曾接触过一些民营资本,但最终他放弃了民营资本,选择了国有资本作为公司的股东。而五家实力强大的股东持有的股份相同,并不存在一股独大的情况。

有了上述颇有实力股东们的信任与支持,张维功和他的团队走出了寻找资本的深渊。2004年12月,阳光产险获得了保监会的筹建批文。2005年9月开业。尽管筹备期间经历了一些风波,但在当年同期批筹的保险公司中,阳光产险的注册资本金最雄厚。

生猛“阳光系”

提起阳光保险,“快”是它给业内留下的最深印象。

事实上,开业后的阳光产险便开始快速成长,营运23个月即实现盈利,一度成为国内实现盈利最快的财产保险公司。作为阳光产险的股东,中石化、南方航空等5家大型公司涉及大量的保险业务,阳光产险从一开始起步便比其他同时期成立的保险公司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与此同时,阳光产险也在各地陆续开设分支机构,不断壮大自己的人员队伍。

在阳光产险迅速打开局面的同时,张维功并未放松,对于阳光的未来,他还在布一盘更大的棋局,这体现在先做产险同时为寿险做准备,也体现在其抓住机遇,在创业3年后便带领阳光走上集团化之路。

2007年,保监会先是批准成立阳光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年底,由阳光保险控股公司发起的阳光人寿正式成立。2008年1月,阳光保险控股公司正式更名为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拥有阳光产险、阳光人寿两家全国性保险公司。2012年12月,阳光资产管理公司宣布成立,其前身为阳光保险集团资产管理中心。

《阳光基业》一书曾披露称,在张维功一开始的棋局中,先成立产险公司的目的是,用较少的资本金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盈利,从而获得股东方的支持,进而为后续战略布局奠定基础。

早在2006年,阳光产险就已经向保监会提交了寿险公司的筹建申请计划。但递交不久后,很快赶上保险业“国十条”利好政策的出台,其中明确指出“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集团)公司”。

在学习“国十条”的政策的过程中,张维功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在他看来,如果此时能够实现产、寿险的综合经营,将跨越现有的产险控股寿险的传统模式,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旋即,张维功迅速调整了公司发展策略,暂停在产险公司下设立寿险公司的方案,拟在组建寿险公司的同时,搭建控股(集团)平台。这一决策,也很快得到了股东单位的一致认同。

这个决定为阳光保险未来的发展路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阳光公司有三个重要标志的话,第一个标志就是阳光产险平台的正式搭建,第二个标志是集团化战略的实施,第三个则是未来的上市。”张维功在《阳光基业》一书里提到,“我认为第二个平台的意义比第三个更加重要,因为上市只是公司的价值体现,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是要搭建这一个平台却非常不容易。”

一位业内专家在与记者交流时认为,阳光之所以一直被业界评价为保险行业的新锐力量及“生猛者”,与其一开始抢占政策先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如今的九大保险集团中,不难发现,早期成立的国寿、平安、人保、太保、中再以及后来加入的阳光,都是由最初的原始公司完成集团化改造,再通过设立或者参股子公司的方式构建集团化发展框架。但后期的安邦和华泰,在路径选择上则是先攒齐牌照,再进行集团化改造。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阳光在成立3年后便打造了集团化平台,这样的道路已经很难复制。“排队等待批复保险集团的公司不在少数,但现在设立保险集团的审批标准已经大幅提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上市纠纷

上海一位保险业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提到,阳光保险近些年发展势头强劲,快速盈利让其未来上市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知情人士也透露,此前曾传出过阳光保险拟赴港上市的消息。此前有媒体消息称,阳光保险集团将赴港上市,计划集资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亿元),不过这一说法一直未能得到阳光保险官方证实。

日前,阳光保险与24位员工原始股纠纷案在深圳福田法院第二次开庭,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股权清理是集团上市前重要的工作之一。阳光保险清退员工股的举动,也被一些业内人士解读为是在为上市清理障碍。

据《财经国家周刊》报道,早在2007年4月、2007年11月,阳光保险先后两次推出员工持股计划,价格分别为每股1元和1.1元,并对员工明确表示,出资将入股公司。当时的公司高层也曾在内部表示,“公司即将实现盈利,几年后就可以上市。”

从时间上看,当时距阳光正式营业还不到两年的时间,但很多员工还是相信了这样的说法,踊跃入股者众多。根据相关媒体透露的数据,此次员工持有的股份涉及金额大概在8亿〜9亿元之间。

但到了2010年9月15日,阳光保险内部发文称,“2007年,阳光保险集团公司工会根据当时的国家政策背景,在员工自愿基础上,由员工出资成立了平台公司,计划在条件成熟和监管部门批准后实现员工持股计划。但由于政策原因,公司员工的出资款至今没能入股公司,而按照保监会的要求,必须予以清退。”

同时,通知约定了退股的最后期限为当月30日,所有退股员工将按照9.02%的年息(单利)一次性退还本金及利息,并称即使不签字,公司也会强制退股。

对于此次清退,阳光保险发文解释称主要是出于两大政策原因:一是2008年年底发布的《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2008年薪酬发放等有关事宜的通知》,二是2009年初发布的《关于金融类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不过,此举很快便遭到了员工的强烈不满,认为侵犯了其作为原持股股东的合法权益。同时,该募资款合法性也遭到质疑。据相关媒体报道,在清退原始股过程中,不少拿回初始投资款及利息的员工发现,向自己银行账户里转款的账户是个人账户。

由于上述清退事件恰巧发生在集团传出在香港上市的消息之际,也就不可避免地让外界将此事与上市联系起来。

在日前的二次开庭中,作为原告的24位员工申请法院调查取证其原始出资款完整的资金流向。

员工代表律师江毅认为,查清员工出资资金最终是否进入被告阳光保险集团公司股东账户,可以说明员工是否间接持股阳光保险集团及其控股公司。由此也可证明阳光保险此前的清退通知是否符合事实。

有出资员工质疑,这笔资金有可能流入了员工持股公司,但阳光保险方面则表示,原始出资从未流向员工持股公司。资料显示,被出资员工质疑的员工持股公司之一很可能是一家名为天汇恒通的公司。

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时间为2007年,注册资本为1.8亿元,主营项目投资和投资管理咨询等。其成立时间正值阳光保险控股的成立与阳光人寿的筹备期。此外,其公司注册地为北京朝阳门外大街昆泰国际大厦29层,与阳光保险集团注册地址一致。据出资员工透露,其出资股东多为阳光保险集团中层员工。

2009年11月,天汇恒通股东结构曾变更为深圳汇嘉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持股77.14%,北京雅迪恒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22.86%。其中,深圳汇嘉地产开发公司法人代表为张维亮,雅迪恒基投资管理公司法人代表为徐国强。天汇恒通新的董事会成员相应变为张维亮、徐国强、鞠春兰。有信息显示,张维亮和徐国强的户籍地址均在山东潍坊市奎文区。而据公开资料显示,阳光保险集团董事长张维功也同样为山东潍坊市人。

2010年3月,天汇恒通接手北京易方达贸易发展有限公司所持阳光保险1亿股,持股比例15.15%,北京易方达贸易发展有限公司则退出。而时隔一年,天汇恒通参与阳光保险定向增发,持股增至3.465亿股,位居第四大股东。

不过,当出资员工质疑资金流向员工持股公司之际,随着近些年阳光保险股权结构的变更及调整,这家被员工质疑为“员工持股公司”的公司已在慢慢退出阳光保险,取而代之的则是新的民营资本的进入。

2012年3月,保监会批准天汇恒通将所持阳光保险2.265亿股股份转让给深圳市神州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所持1.2亿股股份转让给新湖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新湖控股”)。转让后,天汇恒通全身退出阳光保险。

据介绍,新进入的深圳市神州通投资集团公司是一家大型综合性民营投资企业集团,涉及流通、高科技、旅游和房地产等四大核心业务板块。

另一家接盘的新湖控股则成立于2000年,注册地位于杭州,以建材、化工等实业投资为主,旗下有新湖中宝、新湖创投和哈尔滨高科等三家上市公司,其在股权投资领域、能源产业乃至金融类资产均有布局,通过参股拟上市公司获得了丰厚收益,是资本市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尽管一开始以国有资本为主要股东方,但在近些年,一向以逐利性强著称的民营资本身影已经开始出现在了阳光保险股东中。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自2009年以来,北京泰合方园投资有限公司、江苏新恒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鼎晖东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民营资本都曾入股阳光保险。

与此同时,近些年来,阳光保险也在逐步梳理集团以及旗下财、寿险的股权关系,并引入机构投资者,频繁变动股权。这一切都不免让外界猜测,其背后是公司上市进程加速。

“高速”背后

2005〜2010年的五年间,曾被阳光内部认作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时期。期间,“快速”、“超常规”成为了阳光保险的关键词。

不过,张维功却并不赞同外界所谓的“超常规发展”的说法。他认为,阳光保险五年的成长历程和速度是保险行业发展的一部分。对于速度的评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意义。“作为一家新公司,原有基数小,在这样的前提下,阳光的这种相对高速,并不能说明是一种超常规发展。”

2011年开始,阳光步入了第二个五年规划的起点,张维功也对阳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表示,第二个五年,集团保费收入将跨入千亿大型企业俱乐部,实现千亿平台的跨越,公司也将努力实现从价值公司向高尚公司的伟大转变。

事实上,在经历了前期的快速发展之后,对于阳光保险今后是否还能保持高速增长,市场也充满了好奇。

有业内人士评论称,一直以来,阳光保险立足集团化经营,发展模式上也倾向于集团化,注重从业务规模上缩小与第一集团的差距。在销售网络和渠道布局上迅速铺开,在业务规模上也保持高增长。但目前来看,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综合成本率偏高,尤其是费用水平居高不下,在发展效率上还有待提升。

据悉,综合成本率包括赔付率和费用率,是业界用来衡量财险业盈利强弱的主要标准。一般而言,综合成本率上升,就意味着这家财险公司的承保利润率出现了下滑。

除此以外,在快速发展的节奏下,阳光保险近些年也频频触碰监管红线,监管部门对其开出的罚单也不少,合规经营意识有待提高。

“中金在线”网站整理的数据显示,2012年受罚的保险公司(集团)共有47家,阳光保险旗下的阳光产险和阳光人寿均榜上有名。其中,阳光产险以55张罚单,328万元的罚金排名第3位;阳光人寿则以25张罚单,86万元的罚金排名第15位。

不仅如此,2013年1〜3月,阳光保险依旧频遭处罚。据保监会网站2月1日〜2月28日公布的罚单统计,2月份,保监会共公布罚单64张,其中,阳光人寿因存在虚列营业费用、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承保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非由父母投保)等违法行为被罚140万元位居榜首。

在一些受访业内人士看来,尽管稳居九大保险集团之列,但与中国人保、中国平安等集团相比,阳光保险还是一个中型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阳光保险仍是一名新兵,发展势头虽猛,但其市场份额和知名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以前的采访中,提及未来阳光保险的发展时,张维功曾表示,“我对阳光保险的保底要求,是要成为同期成立的保险公司中发展最快、品质最高、最优秀的企业。到2020年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阳光保险也要实现三个转变:从中型企业发展为大型企业;从国内知名到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从一个成长良好的企业,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并呈现出向高尚企业过渡的良好态势。”

对于目前的阳光保险来说,实现这些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钱荒”来袭
银行流动资金短缺是业务模式失衡风险的暴露。


求索互助社
以资金互助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亟待规范和引导。


博时之困
就任总经理仅1年半的何宝离职,博时基金股东与管理层的矛盾再次浮出水面。


逐鹿养老社区
客户定位有偏差,盈利模式不成熟,养老社区发展面临重重阻碍。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