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市场 > IPO“大清洗”

IPO“大清洗” [《金融世界》2013年05月号 ]

“史上最严厉”的财务审核令168家企业知难而退,但要彻底消除IPO造假,仍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本刊记者  罗三秀/文

再过一个月,历时数月的IPO财务核查大限将至,108家怀有“上市梦”的企业将面临或去或留的艰难抉择。

证监会公开的IPO申报企业信息显示,截至4月18日,在897家拟进行IPO的企业中,共有168家撤回上市申请,剩余729家仍位列IPO排队名单。

上述729家企业中,尚有108家企业未提交财务自查报告,其中包括拟登陆主板、中小板的78家企业和创业板的30家企业。这108家企业当中,除已进入初审阶段但未完成自查报告的中海信托外,其余107家企业均已中止审查。

对于尚未完成企业自查的拟IPO企业,证监会给出的最后期限是今年5月31日,比此前规定的3月31日延期了两个月。

此次财务核查,历时之长,牵涉企业之多,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财务核查”,已然是众多IPO在审企业上市过程中抹不去的记忆。

“今后,IPO财务核查或将成为常态,而不仅仅是运动式的核查。”一位保荐代表人告诉记者,“我们3月份新上报的IPO项目也被证监会要求提交财务自查报告。”

风暴来袭

2012年,当新上市企业轮番上演业绩变脸和财务造假的故事时,一场席卷全国的财务核查运动也在悄然酝酿着。

临近年底,证监会突击发布了《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明令当时正在排队的近900家拟IPO企业的中介机构必须在2013年3月31日前递交自查报告。此外,4~5月,证监会在自查报告审核基础上,开展重点抽查工作。

无疑,证监会此举意在借助严格的财务核查遏制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和财务造假行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不可避免。

今年1月8日召开的“IPO在审企业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中,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曾明确指出,现在,IPO财务造假有抬头趋势,加上去年新上市企业业绩下滑明显高于前年,所以,监管层在核查这项工作上下了很大的决心。

会议结束后,IPO财务专项检查工作便轰轰烈烈地进行了。投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奔赴各地对企业进行财务自查。

4月3日,证监会在612家已提交财务自查报告的企业中进行了一场抓阄抽签活动。最终,首批30家企业被抽中,进入证监会重点核查名单,而未被抽中的企业将相安无事,静待IPO。

值得一提的是,在抽签时,证监会重点“照顾”了有过违规行为的中介机构所保荐或审计的IPO项目,即证监会先在由有过违规行为的中介机构保荐或审计的企业里抽取15家,未被抽中的企业再与其他历史清白的中介机构保荐或审计的企业一起,再抽15家。

按照证监会的工作安排,被抽中的30家企业,首先要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接受自查材料初审,然后接受证监会财务核查人员为期一周的现场检查。

接下来,证监会将对剩余赶在5月31日提交自查报告的企业进行新一轮抽查,这些搭乘财务自查“晚班车”的企业被抽中的概率将要高于参加上一轮抽查的企业被抽中的概率。

监管层的决心和力度如此之大,确实让一大批进入IPO冲刺阶段的在审企业知难而退。

随着财务核查最后日期的逼近,168家企业相继申请终止审查IPO,撤回了上市材料。

这些撤单企业中,从事软件及应用系统、专用设备制造、关键机械基础件、太阳能(光伏)等业务的公司数量较多。

有投行人士分析,IPO排队企业一般在上市前都引入了战略投资者,一些大股东甚至为了上市放弃了不少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能够痛下决心撤单,肯定是有绕不过去的硬伤。

据记者统计,有三成拟登陆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撤回了IPO申请,这106家拟在创业板上市的撤单企业,在全部撤单企业数中占比超过60%。而仅有一成拟登陆沪深主板、中小板上市的企业撤回了IPO申请,这一撤单企业数量为62家,低于创业板拟IPO企业撤单数。

在财务核查尚未结束之时就纷纷撤回上市申请,个中原因不得而知。然而,撤单企业中拟登陆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数量最多,原因何在?

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与创业板IPO财务门槛设置有关。根据规则,创业板IPO申请企业必须符合盈利能力连续增长的要求,而拟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一般在行业中尚不具备垄断地位,抗风险能力较弱,业绩波动水平较大。

例如,软件应用行业的撤单企业达18家,全部集中在创业板;太阳能行业有8家撤单企业,其中仅有1家准备登陆主板,这些行业由于去年业绩不佳而受到较大影响。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张宗新认为,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许多创业板拟上市企业2012年的业绩同比下滑甚至亏损。因此,在高成长性的硬性要求下,创业板成为撤材料的“大户”便也不足为奇。

影响几何

尽管最终这次财务核查产生的效果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核查已经引起了外界不少看法和争议。

在615家已完成财务自查的企业中,按5%的比例抽签来决定进入证监会核查阶段的企业。“5%的中签率也就意味着95%的公司获得了通过。这样的抓阄方式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听起来有点八卦。”执业律师应健中认为,这样的IPO财务核查是“认认真真地走过场”、“高高地举起、轻轻地放下”。

4月18日,盈科律师事务所全球高级合伙人律师李季先则撰文指出,IPO财务核查第二阶段不但不能虎头蛇尾,还应该趁热打铁再加把力,在集思广益、创新核查手段的基础上,更加严格执法。

“财务核查的意图在于彻底改变A股IPO的财务、法律造假和粉饰之风,切实保护投资者。”李季先称。

直接参与财务核查的投行人士则有更直接的感受。

前述保代向记者坦言,“这次核查也让证监会‘剥夺’了我们的专业判断能力,财务核查规定了我们要查什么,查到什么程度,我们更像是稽核人员,所到现场都要取证拍照。但实际上,不同保代根据不同项目和自身经验会有自己的专业判断,比如对发行人和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业务核查,有的人核查70%的供销业务就能判断企业业绩的真实性,有的人要核查80%以上才能做出判断。”

“财务自查对我们而言就是增加了工作量,多写些书面报告多签些字多盖些章,而大量的现场核查对企业来说则是一种负担,机票、食宿等核查产生的费用最终都是由企业承担的成本。”前述保代表示。

一位拟IPO企业的负责人更是对媒体直言,因行业经营特性,公司财务自查工作量惊人。上万家的经销商和分销商使得自查报告的工作底稿用商务车拉了好几车。

耗时多日的财务核查,不仅让直接参与IPO项目执行的中介机构人士受累,更让因此终止上市申请的众多企业和相关利益群体受伤。

倒在财务核查风暴的门前,拟上市企业的上市之路也就止步于此,这意味着企业、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PE机构等众多参与者多年的上市努力和所付心血幻化成泡影,IPO宛如南柯一梦,徒劳一场却终无所获。

微博里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一位IPO未果的董事长在上市前为公司代垫了2000万元的财务费用以增靓业绩,但当他得知公司上市被拒后,终于崩溃地痛哭。

现实中,类似这位董事长,自掏腰包代垫费用的公司高管、集团公司等参与IPO利益链的成员绝不在少数。一旦IPO告吹,他们也只能哑巴吃黄连。

而对于那些在财务核查运动中顺利闯关的企业来说,或将成为此次核查风暴中最大的赢家,其上市前景更加光明。

在前述保代看来,通过证监会的财务复核,对于拟上市企业来说不排除有信用背书的效果,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那些过关企业上市后不会发生业绩变脸的情形。

问题待解

诚然,谁也不能保证,那些顺利通过证监会财务专项核查的企业上市后就不会发生业绩变脸的行为。

对于监管层和投资者而言,企业的业绩变脸或造假行为固然值得关注,但大量企业业绩粉饰冲动背后所指向的深层问题或许更值得深思。

在已撤单的企业中,不乏业绩下滑或业绩增长疲软的案例,而这种现象在创业板更是普遍。

一个例证是,已撤单的遵义钛业,净利润由2007年的1.92亿元一路下滑到2009年的2351.8万元,到2012年竟出现大幅亏损。而斯菲尔电气、东方道迩信息、宁夏日晶新能源、河南裕华光伏等四家拟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大都因为业绩增长难以满足创业板连续增长的要求而撤单。

对于企业业绩粉饰或业绩造假的原因,前述保代指出,监管层在企业上市审核过程中的盈利导向、企业家渴求上市后一夜暴富的心态、上市前补缴大量税费,以及各种公关所带来的财务压力……这是社会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投行人士说,由于创业板上市条件十分严苛,尤其是对上市前两年盈利逐年增长的要求在实际中很难满足,为达到上市目的,企业不得不“调节利润”,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很多公司拼尽全力做出了漂亮的业绩报表,如果能顺利上市,那么一切问题都可消解,如果上不了,企业的业绩大多难以为继,业绩下滑成为必然。”该人士说。

尽管把业绩粉饰的原因都推在上市门槛过高上有失公允(企业和中介机构有提升业绩进而实现高价发行的动机),但IPO审核偏重盈利,尤其是创业板对拟上市企业持续盈利增长的要求,也确实饱受外界诟病。

对创业板拟上市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过度要求所带来的问题,或许对下一步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思路有所启发。

而证监会对此也已经有所知觉。今年2月28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曾透露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思路,其中涉及细化信息披露的要求和淡化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断。

可以预见,证监会将逐渐改变新股发行审核中以盈利为导向的理念。

随着财务自查工作的收官,市场对于IPO重启的预期越发强烈。前述保代预计,今年6月,证监会可能会重新启动IPO审核。

不过,众多市场人士也纷纷呼吁,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是IPO重启的前提。2012年11月16日,证监会暂停了IPO。  

2009年,证监会推出《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后,当时暂停了近一年之久的IPO也随之重启。

最新的媒体消息是,证监会已开会决定,IPO重启与新股发行新规改革配套方案同时推出,时间基本确定在5月底。

不过,在前一轮改革中,证监会对发行节奏、市场定价和二级市场交易仍有所介入,并未淡化行政色彩。这些行政手段与市场化发行改革的最终目标如何协调平衡,也将让履新证监会主席的肖钢操刀的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备受关注。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探路金融新格局
我国金融发展出现的新趋势给监管体系带来挑战。


股权激励如何破题
虽已获政策放行,但在具体操作中,公募基金股权激励依然困难重重。


科技金融面临挑战
尽管科技金融发展迅速,但高科技企业融资仍然面临诸多困扰。


打通人民币经络
回流渠道畅通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