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市场 > “绿色保险”不再沉默

“绿色保险”不再沉默 [《金融世界》2013年03月号 ]

强制推行“绿色保险”,能助推财险产品升级。

本刊记者  李文卉 吴雨/文                                                  

保部和保监会2月21日联合发文,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绿色保险”将在涉重金属企业和石油化工等高环境风险行业企业中强制推行。

全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早在2008年即已启动,目前已在10多个省市开展了业务,投保企业2000多家,承保金额近200亿元。

专家表示,此次“绿色保险”的强制推行,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降低污染风险,同时也为保险公司打破环保类产品的发展困局提供可能。

“强制性”凸显监管部门决心

两部委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规定,今后,包括重有色金属矿(含伴生矿)采选业、重有色金属冶炼业、铅蓄电池制造业等企业将强制购买环境污染责任险。

“虽然5年前相关部门就开始试点‘绿色保险’,但主动投保的企业并不多,产品销售一直面临较大阻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指出,强制推出“绿色保险”一定是监管部门长期酝酿的结果。

此前,华泰保险公司曾率先在国内保险公司中推出两款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并通过了保监会的备案批准,但企业普遍反应冷淡。

“一些强势的大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认为投保会带来成本上升,总想着出了事反正有政府‘买单’,逃避责任,拒绝投保。”一位保险公司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

“强制保险的推出,能迫使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减少污染的风险,也能降低政府治理的成本。”庹国柱说,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处于弱势地位的百姓将不再需要同大的污染企业博弈,而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环境污染的责任认定难度大、范围广,许多企业选择打政策擦边球,尽量推卸责任,个别企业甚至把污染罚款看作是对排污的一种认可,于是投保需求大大降低。

“绿色保险”在非强制推行5年后加大执行力度,显示出监管部门强化环境保护、降低市场运行风险的决心。

为“绿色保险”推广铺路

其实,在环境责任险推行之初,除了企业由于违法成本低,不愿意出钱购买保险外,不少保险公司也表现出了为难情绪。

广东金融学院教授李勇杰介绍,“由于责任范围和认定标准不明确,不少保险公司不敢承担巨大的风险,环境污染责任险产品开发和推广步伐缓慢,效果不理想。”

另一方面,许多财险公司缺乏相关经验和专业人才,其环境污染责任险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功能单一,通常仅针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所致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不包括生态污染的损失,以及累进式、渐变式污染造成的损失,并且获赔所需条件较多。

据此,此次指导意见对强制保险的责任范围、保额保费厘定、环境风险评估、环境事故理赔机制、信息公开等内容做了规定,明确了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以及投保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为鼓励更多企业主动投保,指导意见提出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如在安排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或者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时,对投保企业污染防治项目予以倾斜;将投保企业投保信息及时通报银行业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绿色保险’的强制推行,对保险公司而言肯定是一个利好,更严格的监管和更明确的责任分工,为相关产品的推广铺好路。”李勇杰说。

财险业可借机推进产品升级

“有了监管部门的支持,保险公司在展业上的阻力会变小。”庹国柱说,目前车险业务占财险业务的70%〜75%,这一比重太高。虽然环境责任险的风险可能比一般保险要大,但对于财险公司来说,也可借机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层次。

数据显示,2012年,在全国62家财险公司中,有多达37家公司出现承保亏损,以车险为主导的整个财险市场都充斥着“低价竞争”的气味,行业前景堪忧。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让财险业备受诟病。

与寿险业一样,财险业也面临深度转型的问题。“险企应该打破现有思维定局,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开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开拓业务增长点。”李勇杰说。

环保部近日公布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披露,2008〜2011年,环保部共接报突发环境事件568起,目前我国有3000余种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严重,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癌症村”等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绿色保险’不仅面临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庹国柱说。

李勇杰也表示,开发“绿色保险”不仅有利于打破现有财险产品结构单一的困局,打开视野;还有助于险企通过开发此类技术含量和专业性较高的产品,提升行业整体形象和水平。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降温”银行理财
随着监管趋严,资产证券化或将成为银行信贷出表的利器。


债市监管新思路
从力促互联互通到加强风险监控,证监会的债市监管思路正悄然发生变化。


地方债告急
面对日益增长的地方政府债务,如何管控风险,正变得日益紧迫。


尚德违约的警示
无锡尚德破产重整,5.41亿美元可转债违约,为中国债券市场敲响违约警钟。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