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其它 > 【文史苑】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文史苑】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金融世界》2013年03月号 ]

《进学解》的最大启示是强调了学业和德行双修,这一思想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读韩愈《进学解》有感

夏海/文

韩愈生活于中唐时期,官至吏部侍郎,但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官职,不是政绩,而是领导了唐代中期掀起的古文运动。苏东坡赞之曰:“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相对于骈体文而言,古文是中唐以后出现的散文的特有名称,它一反魏晋南北朝崇尚对偶、声律和注重典故、词藻的骈体文,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内容充实、文字质朴的文章;它反对文章佶屈聱牙、艰涩难懂,提倡文风自然清新、通俗易懂。古文运动是学古而不是复古,适应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的大众化,具有历史进步意义。韩愈为此写了大量的古文,包括赋、诗、论、说、传、记、赞、书、序、状、表、哀辞、祭文、碑志以及杂文等各种文体。著名的《古文观止》十分推崇韩愈,收录他的文章24篇,仅次于《左传》。《进学解》是韩愈文章的名篇,既沿用了汉代赋体的形式,又夹杂着散文化的句子,行文活泼多变,语言隽永简练。更重要的是,《进学解》阐述了韩愈对于人生、学业和德行的认识,写下了千古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是韩愈46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学生时所作。进学,是勉励学生刻苦学习,取得进步;解是对学生疑问的解析和说明。《进学解》是韩愈以师生对话的方式,讲解自己治学和修德方面的经验,劝诫学生怎样读书学习、取得学业和德行进步。全文470字,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假托先生劝学,写国子先生对学生训话,大意是说方今君圣臣贤,励精图治,注意选拔和造就人才,作为学生,只需在学业和德行两方面刻苦努力,便不愁不被录用,无须担忧用人的不明不公。第二段是学生质问,写学生对国子先生的教诲提出责疑,大意是说先生在勤勉、学问、文章和为人四个方面都很有成就,却遭遇坎坷,仕途不幸,以致“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反教人为?”第三段是先生予以解答,大意是说用人是兼收并蓄,量才录用。自己现在就职于国子学博士,是恰如其分的安排。如果还要不知足,“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意思是,如同责问工匠为何不用木橛当柱子,或者想要推荐他的豨苓,便指责医师不该用昌阳去延年益寿。昌阳即菖蒲,久服可以长寿;豨苓指主泄的中药材,与菖蒲的作用正好相反。

品读《进学解》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历来认为,《进学解》是韩愈运用委婉曲折、含而不露的手法,讥讽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而他的经历,正好与这一看法契合。韩愈从19岁开始,三次参加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三次落第;第四次是由于贵人举荐,才得以及第。进士及第之后,还得通过吏部的“省试”,才能授官,结果又是三次应考,三次落第。授官之后,韩愈还是不顺利,《进学解》借学生之口说:“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疐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意思是,韩愈在公事方面不能被人信任,私事也得不到朋友的帮助,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动不动就招来灾祸。刚刚当上御史不久,就被贬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做了三年国子学博士,身处闲散的职位,表现不出政绩。命中注定运气不好、事事遇阻,于是屡屡遭受失败。这些人生的曲折与不幸,确实使韩愈有话要说,有委屈要诉说,以致《新唐书·韩愈传》记载:“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但是,我总觉得这些看法不够全面,有所偏颇,也贬低了《进学解》的人文意义和历史价值。如果《进学解》真是批评嘲讽当朝的权贵们,那为什么当朝宰相们第二年看到《进学解》后,不但没有责怪和贬抑韩愈,反而提升他为礼部郎中和史馆修撰;如果《进学解》没有思想内容和深刻哲理,仅仅是一篇发发牢骚的文章,那它怎么能流传千古,至今仍为人们吟诵不已。因此,《进学解》的主旨不是批判和揭露当时社会政治黑暗,也不是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而是阐述学业和德行的意义、治学和修德的方法,以及学业与社会、学业与前途的关系。只有这样认识《进学解》,才能解释这篇文章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旺盛生命力。

《进学解》的中心思想是学业要勤。这是韩愈一贯的主张,所以他有一副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自己就是勤奋学习的典范,《进学解》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勤勉刻苦、孜孜不倦的读书人形象,“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这个形象告诉我们:学业要勤,首先是充分利用时间,“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白天不够用,就要把晚间利用起来,而且是一年四季如此,长期坚持不懈,绝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们知道,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而每个人利用时间却是不平等的。古往今来,凡是学业有成的人,都是刻苦学习、终身学习,既利用白天,又利用晚间,既利用工作时间,又利用业余时间。那些把夜晚和业余时间用在消遣和娱乐的人,在学业上肯定是一事无成的。鲁迅先生说过一句名言: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这说明古今贤达的心灵是相通的。学业要勤,更须多读书读好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意思是,口中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手里不停地翻阅诸子百家的著述。所谓“六经”,是指《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流派的总称,主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和纵横家。我们知道,冰山一角是依靠海平面下巨大的冰山体支撑的,学业有成的基础也是靠宽广的知识面和精深的专业。没有基础的牢固,就不可能有大楼的高耸。这个基础就是读更多的书,学更多的知识,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学业要勤,还须口手并用、眼到心到。“口不绝吟”、“手不停披”,不仅表达了学习要口手并用的主张,而且还要求学习做到眼到心到。我们知道,有口无心地读书,是不可能有收获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地读书,也是不可能对书本内容留下深刻印象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思考地读书,只能造就书橱,绝对不可能造就大师。因此,《进学解》说韩愈是“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意思是,对于记载史事的经典一定要摘取其中的要点,对于编纂言论的书籍一定会探索其中深奥的道理。贪婪地学习,力求有所收获;无论大小都要钻研,丝毫不可放弃。这段话既反映了韩愈读书的认真严肃,也提示了读书需要真诚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进学解》的重要观点是学业和德行双修。这是对学校和老师本质的认识,说明学校和老师的职责是双重的,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教育引导学生做人。对于学生来说,在校期间和成长过程中,既要学习知识技能,又要学习为人处世。学业和德行两者须臾不可分割,必须有机结合。否则,就是教育的失败。韩愈的认识是清醒的,也是连贯的。在《进学解》一开始,他就强调学生要“业精于勤”和“行成于思”;在另一篇重要文章《师说》中,他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指对学生德行的培育,受业是指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解惑则是既解决学生在人格塑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又解决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方面遇到的疑问。韩愈不仅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作为老师,他训谕学生要学业和德行双修;作为学者,他自己是既做事,又做人,堪称楷模。《进学解》介绍韩愈在学业方面,“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即指韩愈撰写的文章内容宏大而气势奔放,学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具体表现在,“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意思是,韩愈的心神沉浸在浓郁的书香之中,仔细地品赏其中的精华;写作文章,参考的书籍堆满家中,向上取法虞、夏时代的典章,博大深沉得无边无际;周朝的多篇诰书和商代的《盘庚》三篇,实在艰涩难懂;《春秋》写得谨慎严肃,《左传》文章夸张;《易》变幻奇妙但有法则可循,《诗》内容端正而辞采华丽。往下效仿《庄子》、《离骚》,以及司马迁的《史记》,扬雄和司马相如的作品,虽然曲调不同,却同样巧妙。读完这段话,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为什么能成为唐宋两朝古文运动的领袖,为什么会被后人评价为“唐宋八大家”的第一家,这是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同时,《进学解》介绍韩愈在德行方面,“可谓成矣”,即指韩愈的人品非常成熟和完美。具体表现在,“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更重要的是,韩愈的德行是有明确的价值导向,这就是儒家思想。韩愈不仅信奉儒学,而且弘扬儒学。为了倡导儒学,他敢于得罪唐宪宗,呈上《论佛骨表》,不惜被贬潮州路八千。《进学解》说韩愈是“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意思是,韩愈抵制和批判异端学说,排斥佛教和道家;补充儒家的遗漏不周之处,发扬光大儒学精深微妙的义理。清理茫然失落的传统事业,独自广泛搜求圣人的思想,以便继承和发扬。防堵和引导大小江河使之东归大海,力挽已经倾倒泛滥的狂暴波澜。韩愈还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曾在别的文章中指出:“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所谓“有诸其中”、“慎其实”,都是指道德修养。

《进学解》的另一观点是要正确对待学业与社会、学业与前途的关系。任何学子都会关心自己的前途,希望通过读好书、学好业、修好行,在未来的人生中得到社会重用,对社会有所贡献。但是,一个人是否能够实现志向,是否有好的前途,是个人与社会互动过程中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在韩愈看来,应注重打牢学业和德行的根基,不应患得患失,不应过分关注社会环境和个人前途。“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意思是,学生们只需忧虑学业不能精通,不需担心社会和有关部门的不了解;只需忧虑德行没有成就,不必担心社会和有关部门的不公道。在韩愈看来,政治清明时期,是无须担忧学业与社会和前途的问题。《进学解》认为,当今圣君贤臣相逢,法令都已健全,除掉了凶恶奸邪的人,提拔了德才兼优的人,有一点长处的人都能得到录用,有一技之能的人也会受到聘用。一般理解,这段话是韩愈伪托事实藏反语,表达他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愤慨。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这段话也可理解是韩愈对太平盛世和良好用人环境的向往和理想。他告诫学生,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即社会像发掘搜罗宝物一样,剔除次品,选出可用的,然后刮去尘垢,打磨光亮,从而造就出人才。那么,可能会有无才的人被选上,但绝不会有才的人不被任用。所以,韩愈在学业与社会的关系,仍然强调学业的重要。在韩愈看来,一个人是否被重用,是否有前途,还有一个社会评价与自我期许是否相一致的问题。人才选拔的困难在于,大多数人自我期望过高、欲望太大,而国家公器、社会资源有限,从而造成很多人抱怨社会,自我感觉怀才不遇。客观地说,确有一部分人是因为社会不公、用人环境不好而未被重用,但大部分人属于自身的原因,这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所以,韩愈一方面针对学生的诘问,告诉学生自己有许多不足,“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现在做国子学博士是合适的,也是幸运的,不应有所抱怨,即“投闲置散,乃分之宜”。另一方面告诉学生,用人是一门学问,就像工匠的本事是把大大小小的木材分别用在建造房屋的部件结构,医生的本事是把各种各样的药收集以备不同病情的用处。作为用人者,既要惟才是举,又要量才录用,“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意思是,明智地用人,公正地选拔,参杂地推荐是机敏的和质朴的,委屈周全者可爱,锋芒毕露者杰出,比较他们的长处和不足,按照他们的才能分配适当的职务。因此,《进学解》最后劝诫学生,不要计较自身遭遇的穷达,而要努力做到学业的精进和德行的修成。“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这是说明学业和德行是人生的根本,个人能力大小应与职位相称,如不相应,无异是小材大用,把泄药当补药,既建不成房子,又败坏身体。

《进学解》流传以来,很多人以为它是韩愈抒泄牢骚不平和进行讽谏嘲弄,不少人把它看成是文学杰作,认为它“拔天倚地,句句欲活”。这些理解和认识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总是肤浅了一些。在我看来,《进学解》的主要价值是正确阐述了学生的学习问题,最大启示是强调了学业和德行双修。这一思想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学校的职责是培养学业和德行俱佳的学生;人生是既要追求知识,又要修炼品格,两者必须保持平衡,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如有偏废,学生可能就是不合格的,人生可能就是不完整的。现实的诡异在于容易被偏废的往往是德行,而学业与德行相比,德行更重要。司马光认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以行善,小人挟才以行恶。”我们更要重视德行的培育和修炼。培育德行,实际就是涵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肯定是有德行的人。当然,培育学生和人生追求的上上要求还是德才兼备。那么,怎样实现德才兼备呢?《进学解》告诉我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品鉴台】汪青山书法艺术


【品鉴台】徐鸣远绘画艺术


【品鉴台】吴材林书法艺术


【品鉴台】肖玉芝绘画艺术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