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调查 > 大地浮沉

大地浮沉 [《金融世界》2013年03月号 ]

与其他大型保险公司相比,大地保险不够成熟且欠缺个性,能否度过改革阵痛期,对其管理层是一大考验。

本刊记者  杨茜/文

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地保险”)分公司的一位员工还记得,去年总公司人事风波发生后,各地分公司一直有人通过各种途径向总公司打探消息。“人心惶惶的,一直有各种消息传出来,大家都没心情搞业务了。”

对于大地保险的员工来说,过去的2012年是不平静的一年。颇为有意思的是,就连2012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大地保险还从监管部门领走了一张罚单。

人事变动风波

2011年年底,中再集团党委曾对大地保险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免去了蒋明公司党委副书记、委员职务,表示将另行任用,并任命欧伟为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书记。

2012年9月3日,保监会公布的一则任职批复又显示,原大地保险总裁蒋明将履新永安财险总经理职位。随后又有消息爆出,与蒋明一同离开的,还有原总经理助理兼运营中心总经理刘雄。

上述一系列动作开始引发外界对于大地保险内部权力变动的无限遐想。前述大地保险分公司员工还记得,其中一个猜测是,作为公司的一把手、元老级人物,蒋明的出走很可能会引发大地保险中高层的人事变动。

在许多市场人士看来,保险行业的人才流动通常都有联动性。

“一般来讲,原来的一把手出走,很可能会相应带动一批中高层的变动。与之对应,新一任的领导班子也会慢慢组建自己的业务班子。”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说道。

巧合的是,就在蒋明离职风波渐平、新一任领导班子上任接近一年之际,由新一任领导班子操刀的大地保险组织架构改革,又使其深陷另一场大范围的人事洗牌风波。

2012年9月,有大地保险内部人士向媒体爆料称,在原总裁蒋明出走后,大地保险很快就启动了一波新的人事洗牌,从外界聘请了很多新领导,老员工坐冷板凳,公司正在经历人事动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称,2012年8月底的一个周末,大地保险召集公司数百名员工召开了一场员工大会。会上,分公司领导班子分析了当前的公司经营状况,并宣布将要在公司总部进行一场大型组织架构改革。

据悉,这场始于去年8月的改革,涉及渠道改革、销售服务体系和预算体系优化。其中,争议较大的人事调整属于这次改革中的一部分,为了推进此次改革,大地保险还引入了外部咨询机构——美世咨询公司协助其进行相关的人力资源改革。

对此,大地保险方面否认了关于人事洗牌的猜测,并表示,由于改革涉及部门调整和新设部门,不可避免会涉及相关人员的调整。

不久前,对于大量有关公司中层变动的报道,大地保险总经理郭敏曾明确表示,大地保险目前经营很正常,公司正在进行组织变革,任何改革自然都会有触动到个别人的利益。他还表示,大地保险目前已经聘请咨询公司进行人力资源咨询,将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大地保险于2003年成立,纵观其发展历程,2008年之前可以归为大地保险的成立初期,按照蒋明的说法,大地保险“前5年交上了一份比较好的答卷”。但2009年后,公司偿付能力不足,一度深陷发展困境,且拖累母公司中再集团亏损。虽然此后也经历了调结构促发展阶段,但未见明显起色。

“蒋明时代”落幕

在一些熟悉大地保险的业内人士看来,蒋明的离开,对于大地保险来说可以称为一个时代的落幕。

公开资料显示,蒋明从事保险行业已有30多年,在大地保险有着近8年的创业史,早在大地保险成立之时,原任中国再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的蒋明便走马上任,担任公司总经理。

2011年1月,蒋明开始出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11年11月,被免去党委副书记、委员职位时,外界对于其去处有很多说法。据相关媒体报道,一种说法是其将被任命为集团监事长,另一种说法是被任命为“中再集团首席保险分析师”。

不过,没有太多人预料到,蒋明最终选择出走并加盟永安财险。有知情人士透露,加盟永安财险即意味着蒋明已离开中再体系,对于永安财险来说是件利好的事情,毕竟蒋明在财险行业有着多年丰富的领导经验。但是,对于大地保险来说,蒋明执掌大地保险多年,与大地保险一起经历过较为困难的时期,他的离开势必会对公司士气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前述一些受访业内人士看来,蒋明执掌大地保险的几年间,虽然公司经历了一系列困境与波折,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其业务违规行径也饱受诟病,但从整体公司业务发展情况来看,其业务发展尚属有成效。

公开数据显示,2004〜2011年8年间,大地保险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保费收入增长了近10倍。

2008年,大地保险遭遇了发展较为困难的一段时期。先是股东增资不到位,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恶化,随后,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南5家分公司又被有关部门暂停开展非车险业务。当时的“停单”事件或多或少影响到了公司的整体形象。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蒋明曾用“很难熬”来总结这段时期。

受上述风波影响,2008年大地保险的保费收入94.2亿,同比出现负增长。2009年9月,保监会正式批准了大地保险的增资方案,公司的偿付能力问题才得以解决。

在经历了上述一系列风波后,蒋明曾表示,“增资之外,改善内控管理能力、调整业务结构、提升投资能力同步进行,是紧急停单事件给我们上了最好的一课。”

2009年,大地保险开始进行业务结构调整,蒋明提出“宁可不要保费,也不要应收保费”的口号,并从公司层面上主动放弃高风险业务,采取了主动放弃、以退为进的战略。

这样的战略调整为大地保险换来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在此后的几年里,大地保险转型初见成效,2009年便开始实现盈利,当年大地保险全年保费业务收入102.5亿元,实现账面收入利润5.3亿元,年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6%。

欧伟的挑战

2011年领导班子调整后,欧伟开始出任大地保险一把手。大地保险官网显示,根据未经审计的数据,2012年保险业务收入179.4亿元,同比增长10.2%。

大地保险于2012年8月开始的改革,就是由欧伟亲自操刀整合。一时间,外界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欧伟身上。而此前人事风波愈演愈烈,一度使欧伟和新一届领导班子面临不小的舆论压力。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这轮改革风暴很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味道。

据一位接近大地保险的业内知情人士透露,欧伟在保险行业内的任职经历较为丰富。公开资料显示,欧伟曾先后在中国人保、保监会河南保监局、中再旗下的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任职。

在欧伟看来,成立9年的大地保险至今仍未能塑造起自己独特的个性。在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大地保险已经到了需要拥有自己独立性格的时候。他希望通过一段时间核心业务的构建,能够把大地保险变成一个对股东有持续回报的公司。

此外,对于大地保险目前正在经历的“成长中的烦恼”,欧伟并不避讳。

欧伟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首先,成立已9年的大地保险至今尚未建立以客户和渠道为主的组织架构,公司此前一直延续人身险、车险、非车险的模式,基础建设明显缺位;其次,公司整体销售能力更多依靠自身影响力、费用支持,渠道建设落后于市场。

前述大地保险分公司员工也表示,对于上述问题,公司上下早有共识,已在公司“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解决措施。

据悉,此前大地保险一直以产品条线设置部门,严重制约了公司发展。欧伟表示,原来的设置已不能适应当前工作方案的实施,也不利于总部直属管理。而一些大公司尤其是平安、人保等,很早就完成了这样的变革。而目前,大地保险正在处于这样的变革阶段。

对此,前述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内部变革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进行人事的洗牌调整,另一种就是顺应市场趋势,进行业务架构的变革。通常来说,二者会彼此混杂。

一些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顺应市场的内部变革虽有裨益,但在改革过程中,能否顺利度过改革阵痛期,并取得相应的成果,并非易事。

欧伟曾表示,任何改革自然都会触动个别人的利益。现在大地正在做全面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等,下一步会还将作出较多调整。

除此之外,近年来,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大地保险不断被爆出触目惊心的违规事件,包括捏造财务数据、虚列费用、虚构中介业务等,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

2012年,大地保险漫天飞舞的业务违规罚单,使得其一时成为话题最多的保险公司。

在前述受访业内人士看来,在业务合规经营的问题上,大地保险依旧任重道远。

对此,欧伟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多年的监管经验使我比一般职业经理人更在意合规这个问题,这是我经营企业的底线。”

在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欧伟指出,今年将全面落地人力资源、预算核算体系和渠道化三项改革;加快构建渠道优势,提升渠道经营能力;明确成本管控责任,严守承保效益底。

对于大地保险未来的发展蓝图,欧伟曾用“四个一定”进行了概括:“一是在行业中一定要有影响力,在经营管理上有自身特色;二是在客户和公众中一定要有认知度和美誉度;三是对高管人员和员工一定要有吸引力,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自身价值不断得到提升;四是对股东一定要有持续稳定的回报。”


背靠中再

本刊记者  杨茜/文

“要想了解大地保险,首先要知道它的母公司——中再集团。”提起大地保险,一位接近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再集团”)的业内知情人士对本刊记者说道。

有媒体报道称,此次大地保险人事变动也与中再集团的人事调整有关。

2003年,中再集团以投资人和主发起人的身份控股设立了大地保险。作为“中再系”的一分子,大地保险是中再集团公司旗下唯一的直保财险公司。由此,中再集团才得以进入直接保险市场。

按照前述熟悉中再集团的业内知情人士的说法,大地保险作为中再集团参与直保市场的一颗棋子,算得上是“中再系”棋盘中较为活跃的一分子。

作为我国唯一的再保险公司,中再集团主要经营法定再保险业务和商业再保险业务。在2002年以前,法定分保一直是中再集团的业务支柱,商业分保占比有限。但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法定分保业务比例要逐年降低。而法定分保取消后,中再集团的日子一直都不怎么好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再集团才开始下定决心,试图扶植旗下的直接保险公司——大地保险作为其自身业务的新增长点。

2003年挂牌时,在大地保险股东结构中,中再集团以6亿资金60%的股比占据大股东之位;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和宁波市电力开发公司则分别出资1亿元,各占总股本中的10%;健康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人民币1元每股的价格认购公司5000万股,占其5%的股份;而剩余的15%股本则由亚洲联合企业有限公司、新鸿基地产保险有限公司、香港亚洲保险有限公司、泰国盘古大众保险有限公司和印度尼西亚中亚保险有限公司分摊。

但在2012年最近一次增资过后,中再集团以92.26%的总股本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大股东。前述熟悉中再集团的业内知情人士表示,一直以来,在大地保险的股东构成中,其他小股东只是作为财务投资者,对于大地保险而言,无论是经营方针和发展策略,一直都是中再集团在掌控。

由于头顶母公司中再的大招牌,在创始之初,年轻的大地保险一直被认作为是一家“明星公司”,而在初创的前几年里,关于大地保险的新闻话题也从未间断:从“黑马”到“大地现象”,再到打破业界的“三年之痒怪圈”,大地保险的保费规模一路高歌猛进,市场排位也迅速攀升。

2004年全年,大地保险保费收入只有15.35亿元;但2005年便增至38.15亿元,同比增长14.9%;2006年增至63.28亿元,同比增长65%;2007年更是突破了百亿元大关,增至100.28亿元,同比增长58%。

一位接近大地保险的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大地保险创立初期之所以能够取得迅猛的跨越式发展,与母公司中再集团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创立初期,大地保险从中再集团吸收了早期老人保分家时的大批业内人才。与此同时,在业内吸引了一批高端人才的加盟。在业务渠道方面,这些人才为早期的大地保险带来一批客户资源。此外,有了“中再”这块大招牌,在一些大项目上,也使得大地保险比一般财险公司更具备渠道优势。

尽管如此,就是这样一家在外界看来有着“天然优势”的财险公司,其发展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经历早期迅速扩张后,大地保险逐渐开始暴露短板。随后,受资本金不足、偿付能力不足的影响,公司发展一度被捆住了手脚,其亏损漏洞也拖累了母公司中再集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财险公司高管表示,大地保险在公司经营模式和业务特色上并无过人之处,依旧是传统的产险经营模式,业务结构上主要以利润较低的车险业务为主。“业务规模做得越大,对资本金的需求越饥渴。”

此外,一位业内专家还认为,早期大地保险追求粗放型的“跨越式发展”也与当时所处的行业大背景有着一定的联系。“整个行业还不够规范,大多数保险公司都以经营车险为主,大地保险并不是个例。”

而另一方面,当时母公司中再集团也一度深陷亏损泥沼,更是面临股东变更与中央汇金接盘的尴尬。对于寻求盈利增长点的中再集团来说,其旗下唯一的直保财险公司,大地保险并未能成为其业务增长点的新引擎。

中再集团董事长李培育在2011年底的大地保险人事调整会议上指出,直保业务是中再集团的重要业务支撑和重要板块,集团对大地保险提出的目标是,以争先进和效益成长为导向,以建设专业化销售体系、差异化服务体系、高效率运营体系为重点,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积极发展车险业务、抢抓市场机遇的同时,着力发展具有专业特色的非车险业务,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经营优势,巩固国内财险业第二梯队领先地位。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异化的农信社
合作金融属性缺失,农信社市场化改革道阻且长。


债市东窗事发
多起涉债案件接连曝光,债券市场长期潜藏的“灰色利益链”浮出水面。


家财险潜力巨大
家财险市场潜力非常大,保险公司应在产品设计和宣传,以及销售渠道等方面多下工夫。


阳光路径
阳光保险的上市进程似乎正在加速,但其高速发展背后仍有不少隐忧。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