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产业 > 文企“直融”之困

文企“直融”之困 [《金融世界》2012年12月号 ]

“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文化创意企业直接融资举步维艰。

本刊记者  孙弢/文

“从第一本杂志《时尚芭莎》创刊,到今天第17本杂志即将问世,我们始终保持着通过自营资金进行滚动式投入的盈利模式,风投也只引入了一家。”谈及多年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经验与做法,时尚传媒集团总裁刘江表示。

在文化创意产业,时尚传媒集团的做法并不是个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创意产业测评中心发布的《中国创意产业高成长企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国内67%的文化创意企业均依靠自有资金发展。

虽然同样是依靠自有资金发展,但与一些成功企业的“无需融资”相比,绝大多数文化创意企业则是出于“融资无门”的无奈。

直融,更适合的选择

2007年,为电影《集结号》申请5000万元贷款,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军与弟弟王中磊几乎押上了全部身家,甚至还将多年好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个人信用也“搭”了进去。

“条件还是比较苛刻的,本来只需副行长签字的项目,最后报到了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那里才最终获批。”王中军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坦言。

2007年的华谊兄弟已经颇具影响力,从银行获取贷款尚且如此艰难,对于一般的文创企业而言,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但即便如此,在我国整个文化产业的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所占比重依然非常大。“大概占到92%。不夸张地说,‘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国文创产业投融资的一个突出特征。”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指出。

但在众多从业人士看来,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间接融资“难以依靠”。

“文化创意企业最大的特点是轻资产,核心产品或资产价值难以评估,银行审批一项申请所投入的人力成本、管理维护成本相对其他行业都要更高。”王中军用“打短工”来形容信贷融资。

并且,与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增长的融资需求相比,银行支持力度的增加明显“跟不上”。

“虽然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的信贷规模近年来增长迅速,但在整个信贷规模中的占比仍然较小,投入与文化产业的需求不匹配。”中国银行公司金融总部民生消费团队高级客户经理杨巍坦言。

以北京地区为例,即便是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介入程度最深的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和北京银行,自2008年首度涉足文创产业以来,两行共计审批文化创意类贷款项目87个,发放贷款金额仅14亿元。与北京高达7000多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资产规模相比,这一数字显然不匹配。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银行的盈利模式与文创企业的诉求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点。

“文化产业是高风险产业。以电影为例,中国每年约有100~120部电影能上院线,其中,30%赚钱,40%持平,30%赔钱。世界各地电影市场的状况也大致类似。”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但银行信贷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规避风险。因此,传统的融资工具一般不大适合文化创意产品的融资需求。”厉无畏指出。

魏鹏举认为,“尽管通过银行间接融资依然是中国创意产业当前的主要融资渠道。但文化产业的企业性质决定了,直接融资更加适合文创企业的发展。”

自2012年以来,在信贷收紧、间接融资之路难以走通的大背景之下,以股权投资基金、A股市场上市等为主要形式的直接融资逐渐成为近一段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供需错位

不久前,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举办的一场文化创意类拟上市企业培训大会上。许多民营创投企业的负责人不请自来,在会议间隙、午休时间,见缝插针地推介着自己的投资理念。“有没有这些储备企业的名单,能不能给我们一份?”一些创投人士围着金融局的有关负责人小心翼翼地打探着。

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资金到文化创意产业寻找机会。

清科集团进行的一项统计显示,仅2011年,国内新建立的文化专项基金数量就已超过10只,截至2011年年末,国内针对文化产业的专项基金累计超过100只,承诺募集资金总额超过1300亿元。

“对于股权投资机构而言,文创产业的一大优势就在于毛利诱惑。”浙江浙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先文直言,“这个行业的毛利率很高,每年50%的毛利率很常见,再加上IPO获利,最终实现‘一本万利’并非神话。”

随着募资的不断到位,业内人士预计,未来3~5年内,将有上千亿的资金需要在文化传媒领域觅出口。

然而,声势虽大,真正投资的案例却并不多见。

“去年,仅有信中利投资东阳九天影视、天图创投投资天泽传媒、建银国际领投小马奔腾等9个投资案例,总投资金额不足10亿元,和医疗、互联网、新能源等热门投资领域相比,案例数量和总金额实在稀少。”清科集团分析师张亚男表示。

事实上,出现这种结果并不难理解。

由于PE/VC主要通过被投企业IPO退出获利,因此,在遴选项目时势必选择上市前景好的优质企业。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型文创企业却少人问津。

北京一家从事资金定量分析及运作软件开发的科技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该公司由于主营业务发展迅猛,垫付过多资金用于技术革新,造成资金周转吃紧,他非常渴望能有投资人参与到公司的发展中来,但由于企业规模偏小,接触了多家风投,但均以失败告终。

在PE融资领域,文创企业已日渐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PE/VC争相结好优质文企,但这些企业“不差钱”,唯恐股权被摊薄而惧怕风投;另一方面,真正需要风投资金的文创企业却入不了风投挑剔的“法眼”。

张亚男指出,这种投资愿望与文创企业资金需求错位导致二级市场出现一个突出的现象:包括政府引导基金、产业资本,以及民营PE/VC等致力于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空前集聚,却因为可投项目少而找不到出口。

由于缺乏固定资产、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难以进行价值评估等原因,文化创意企业上市也比其他类型企业更为困难。这也导致在文创产业,风投“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的情况比在其他行业更加明显。

“如何改善轻资产的特点是对文创企业的一个巨大考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吴锡俊指出。

一位与本刊记者相熟的公关类拟上市企业负责人,近期频繁转战于京沪两地选择楼宇进行投资。他解释说:“为了上市申请能够更容易获批,有保荐人建议,像我们这类轻资产的公司必须要置办一定的房产 。”

文创企业上市更大的风险来自于盈利模式。“尽管文化产业不会像制造业那样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但大部分文创企业都依靠一两款产品获得成功,一两年之后谁也说不准公司的盈利情况如何。”一家网游类企业负责人坦言。

何以解困

“事实上,存在这些错位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和金融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科瑞集团创始人、监事会主席彭中天表示,文化和金融作为两个不同的行业,有着各自的规律和思维定式。

“文化是发散而浪漫的,金融是理性而集中的,金融机构管理者思考问题的方法肯定不同于文创企业。所以,要实现两者的对接,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有一个转换器,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共同语言进行对话和交流。”彭中天指出。

他认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让企业信用不断叠加,让文化分散的资源得以聚集,让资金在这里集合,然后在中介服务帮助下进行对接、交换、交流,使资本更优化,让文化更有价值。

事实上,为促进文创企业直接融资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措施。

2012年9月,北京市正式出台《关于金融促进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将“病灶”直指“融资渠道”的拓宽。

《意见》明确指出:将建立上市企业储备库,加强券商与文创企业对接,争取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范围扩大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争取到“十二五”末,北京新增文化创意上市公司50家,支持有条件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组建市场化的运营主体并发行债券或股票融资,重点培育2~3个综合收入超千亿元的功能区。

中国投资协会外资投资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金融资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毅认为,《意见》标志着北京对文创产业的关注点开始从以前的产业集聚、人才储备和市场发展,逐渐转向直接融资等更为深入的层面。

但关于文中提及的新三板上市、发债融资等方案的可操作性问题,业内也存在着一些质疑。

“目前,新三板并非针对所有的中小文创企业,而是倾向于动漫、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等具有高新技术的文创企业。受制于这个标准,目前在整体挂牌新三板的企业中,文创企业所占的比例还不算很高。”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肖永亮认为。

“通过发行债券来融资,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不是一般的企业能做到的,对于民营电影公司来说,国家扶持基金、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资金是常见的融资方式。” 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总裁于冬和记者谈起这个问题时,回答得很是干脆。

“从发达国家情况来看,企业债券的融资额度要远远高于股票,通常是股票市场的3~10倍。”西南证券研发业务总监许维鸿指出,但我国债券规模还小,企业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融资往往用于瓶颈项目上,对于文创企业而言,这种融资方式注定不会成为直接融资的主流。

“应该说,《意见》还没有完全说到点子上。”魏鹏举建议,要提高金融资本市场中的直接融资比重,探索直接融资形式,比如: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或者针对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集合债等。

而在这一过程中,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可以由区域政府和大型产业集团牵头,搞中小企业文化产业集合债券,一揽子解决融资问题。另外,也可以尝试逐步放低上市门槛,加强创业板监管规范,使中小文化企业有更多直接融资的可能。”彭中天表示。

“在国内,政府还是要发挥牵头性和导向性作用。”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和推动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应该通过政府发起、牵头成立一些基金,然后再把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包括海外资本汇集到基金里面来,形成一个庞大的资金流,向文化类企业投资。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外资“抄底”光伏
陷入低谷的国内光伏产业,正面临外资巨头低价收购的危险。


光伏电站受宠
受益于成本下降和政府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支持,光伏电站未来盈利空间将进一步释放。


文企融资三大障碍
盈利困难、政策瓶颈、资产偏轻,成为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的三大障碍。


影视公司上市淘金
电影产业高速发展,资金需求剧增,要打造电影全产业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