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调查 > 银行理财“一锅乱炖”

银行理财“一锅乱炖” [《金融世界》2012年12月号 ]

饱受诟病的“资金池”理财模式只是一个过渡,现代资产组合管理能力将决定一家银行未来的市场竞争力。

本刊记者  韩韬/文

国银行董事长肖钢不久前在《中国日报》上发表英文署名文章,认为目前银行发行的“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一旦失去信心,减少他们的购买或退出理财产品,这样的击鼓传花便会停止。”肖钢在文中写到。

此番言论引发业内强烈关注。

“大家都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他(肖钢)为什么这样说,而且说得这么狠。按他的说法,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击鼓传花,包括股票市场。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毕竟是要到银监会报批报备的。”一位不愿具名的银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1~2012)》(下称“《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步入快速发展通道,全年发行数量达到2.4万只。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理财产品的规模超过人民币10.4万亿元,这大致相当于中资银行存款总额的12%。

规模如此庞大的理财产品果有“骗局”之嫌?

规模快速扩张

“保本型的理财产品今天还有么,收益率大概多少啊?”早上十点左右,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在新华社附近的工商银行分支机构的窗口前向柜员询问。得知保本型理财产品已经售罄,她略带失望地说,“看来下次得早点来排队。”

28岁的IT从业者赵强有6成左右的积蓄都是投资于理财产品。“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嘛,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高于存款,与股票、基金相比,风险也相对较小。”他对记者表示。

与赵强相类似,刚毕业进入某保险公司工作的姚遥甚至向父母借了一些钱投资于理财产品。“父母在老家,钱基本都是存银行,我学的是金融专业,父母也愿意让我学以致用。”

不得不说,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逐渐成为“老少皆宜”的投资利器,受到热捧。

《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接近2010年的2倍。其中,交通银行以2440只产品的发行数量位居榜首,工行、招行产品的发行数量均在2000款以上。

受访者普遍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快速扩张是供需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需求方来看,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业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随着人民财富增长,理财需求逐步增加,对资产收益性的要求也慢慢提高。

同时,负利率的现实和通胀预期也催生了理财产品的发展。“作为投资者,现在银行的存款利息已经难以忍受,如果有比存款收益略高,但风险相对较小的理财产品,老百姓必然趋之若鹜。”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教授表示。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认为,目前投资渠道相对还比较狭窄,迫切需要收益相对较高,同时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产品,来满足广大投资者的投资需求。“银行理财产品恰好符合这样的特征,加之人们传统上对银行的信任,使得理财产品受到热捧。”

黄震介绍说,2011年,不仅居民储蓄向理财产品迁移的现象逐渐成为常态,企业出于资产保值增值需求而动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对公理财产品的现象也日渐突出,部分公司甚至以发行债券形式募集资金。

根据新华08金融终端的统计数据,2011年,共有85家上市公司发布关于利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总投资额达304.7亿元,较2010年增加十几倍。

从供给方来看,曾刚表示,一方面,银行内部竞争压力加大,银行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在理财产品创新上“分得一杯羹”,稳定客户;另一方面,面对存款压力,银行为监管达标“不得已而为之”。

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说,中国银行业已经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不少人对此不太理解。从准入上看,银行确实有一定的垄断,但在业务上,银行内部的竞争非常充分。”曾刚说,“你不做的业务,只要有别的银行在做,客户流失就会非常严重,甚至银行做某些业务并不在意赚多少钱,而是出于稳定客户的需要。”

宗良对此感同身受。“银行间的竞争已很激烈,稳定客户是头等大事。”

黄震同样表示,近年来,依靠利差已经让银行的发展受到限制,特别是现在民间借贷很活跃,不少存款外流,银行必须开发新的产品,把更多的存款留在银行体系。

此外,监管层对银行有贷存比等指标限制。“一些极短期的理财产品基本是为了监管达标。一些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往往在监管部门重要考核时点大量发行超短期限、收益率偏高,甚至出现利率倒挂的理财产品。”曾刚说。

无论如何,“理财产品是银行的一项重要创新,也是满足市场需要的产物,丰富了市场产品,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宗良认为。

光大银行零售部总经理张旭阳表示,银行理财产品是我国利率市场化和资产证券化发展进程缓慢、企业直接融资市场欠发达和投资者投资渠道匮乏背景下银行创新的产物。

他进一步表示,银行理财产品通过创新填补了中国金融市场投资谱系中风险收益配比的断点,平滑了风险收益曲线,从而满足了大众投资者的需要。

混沌“资金池”

尽管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意义不可磨灭,但“资金池”运作模式确实饱受诟病。

一位曾供职于信托公司的人士向记者表示,资金池类产品是银信合作的产物,早期银行理财产品与信托项目一一对应,并不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只不过发展到后期“变了味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吴世亮在其著作《中国信托业与信托市场》中介绍,国内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具有庞大的营业网点和丰富的信贷资产项目,银行内部可以通过对资金和项目的集中调配,实现资金与项目在时间和金额上的错配。商业银行可以定期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的投向并不一一对应某个具体贷款项目或存量信贷资产项目,各期理财资金组成银行资金池。

某股份制银行人士提供给记者的一份内部材料中介绍,理财产品“资金池结合资产池”是一种类基金化运作,具有“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四大特征。

记者了解到,滚动发售是指不断有理财产品到期,但同时银行又在不断发行新的理财产品。

“就像一个池子,不断有资金流进来,同时不断有资金流出,但池子始终保持一个大致的规模并与资产池对应。”前述向记者提供银行理财资料的某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表示。

集合运作是指,尽管每一期理财产品的发行时间、投资期限、预期收益率均不同,但是募集的所有资金都进入一个“池子”,每一期理财产品与资产池中的资产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不是一期理财产品持有一个资产组合,而是整个资金池对应整个资产池。”一位不愿具名的国有大行人士透露。

期限错配正是“资金池结合资产池”获利的原理。前述曾供职于信托公司的人士介绍,目前银行开发的资金池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参照基金产品的运作模式,通过滚动发行期限较短的理财产品筹集资金,将资金投资于期限较长的资产,获取资产与“负债”(理财非真正的负债,此处是类比)的期限利差。

分离定价则是指,既然每一期理财产品都没有对应特定的资产组合,也就无法单独核算每一期理财产品的收益。

“简单打个比方,资产池中债券占50%,大概收益可以到3%~5%,信贷资产类的信托计划占30%,收益预计为8%,另外一些同业存款收益率2%左右,对这些资产收益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这就是对外公布的预期收益率。” 前述向记者提供银行理财资料的某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透露。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扮演的角色较为主动,银行的经验、技能、判断力、执行力等都可能对产品的运作及管理造成一定影响,并因此影响客户的收益水平。同时,银行在收取固定的销售费、托管费之外,如果产品收益率超过预期收益率,银行将会收取超出部分作为自己的产品管理费。

目前,“资金池”仍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普遍管理模式。

“银行这个池子太大了,不可能发一期理财产品组建一个团队来运作,人员配备上难以实现,只能是放在一起统一投资。各个项目募集来的资金进入‘资金池’进行统一运作,‘资金池’的风险应该是个平均风险。”前述不愿具名的某国有大行人士表示。

不过他坦承,确实存在账目不清晰的情况。“最后可能并不知道是哪个项目募集的资金赚了钱,哪个项目的资金亏了钱,只能看到‘资金池’产品的平均收益。”

江苏银行负责风险合规的副总经理王凯宁和风险经理崔建国此前在《中国外汇》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银行不具备足够复杂的会计系统或计算机系统来单独管理理财产品。

业内已经开始认识到这种混沌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东北乱炖’确实方便,但也可能会‘串味儿’。”曾刚表示。

一位风控人士指出,银行普遍采用“资金池”模式运作理财业务存在明显缺陷:单款理财产品缺乏对应资产组合,无法实现独立的成本收益核算,不能满足监管部门所要求的公开、公正信息披露和客观、科学风险测评的要求。

然而,这种模式是否如肖钢所言是“庞氏骗局”,业内人士看法不一。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张陶伟赞同肖钢的说法。“‘资金池’理财产品是银行普遍的运作模式,实际上就是把矛盾无限期往后延。”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整个银行体系本质上都是一个‘庞氏游戏’,只要投资者可能承担的风险与银行承诺的收益不相匹配,就有‘骗局’之嫌。只不过现在参与者都认为自己不会是击鼓传花游戏的最后一棒,所以还能持续下去。”

黄震表示,肖钢的表述有一定道理,但理财产品和“庞氏骗局”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资金池’理财产品‘借新还旧’的模式,一旦资金链断裂,可能产生危机,这可能跟‘庞氏骗局’在形式上有相似的地方。”

不过他进一步指出,“‘庞氏骗局’根本上是编造了一些可能并不存在的交易事实,但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还是有具体的项目对应,交易也是真实的。”

一位国有大行人士认为:“肖钢的主要目的可能是为了提示风险,但在‘庞氏骗局’这一点上,可能被过分解读了。”

“作为银行,肯定已经准确评估了发行的成本和风险,应该在其可承受范围之内。如果单独看这部分产品可能有某些风险,但只要纳入整个银行的风险框架综合考虑,应该问题不大。”曾刚认为。

隐患不容忽视

储户将资金从传统的银行存款向回报更高的理财产品转移,这一趋势给银行系统带来了新的风险。

首先是造成银行表外资产膨胀。相关统计表明,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表外扩张态势明显,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占6成以上。这类产品一般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体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管难度。

宗良指出,从原则上来看,任何有风险的资产都应该有相应的资本金对应,但银行理财产品大部分并不计入资产负债表,未来应该纳入表内监管。

曾刚表示,并表监管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巴塞尔协议III也要求把表外资产换算到表内监管,这在监管层面完全可以尝试,至于换算系数,需要考虑银行的承受能力,进一步研究探讨。”

这样一来,银行可能面临较大的资本金压力。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大限将至,不少银行近期急于补充资本,一旦理财产品实现并表监管,银行资本压力可能更大。

其次是部分理财产品成为银行绕开监管的手段。黄震指出,监管与创新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很多创新产品都是绕开监管的产物,理财产品也不例外。随着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今后监管也将不断完善。

曾刚表示,监管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在于监管要与时俱进,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及时跟进调整。“监管的某些要求可能已经造成了市场行为的扭曲,如为监管达标月末、季末冲时点,这些必须调整。”

他进一步认为,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对某些指标苦不堪言。“相当于本来很多业务开展得很好,还得回过头来分神去满足监管要求。”

有业内人士戏称,“银行就像跳水运动员,既要完成好‘自选动作’,还必须完成‘规定动作’。平时要干得好,冲时点的关键时刻更不能‘掉链子’。”

此外,信息披露不充分也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弊病。今年6月中旬,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警告说,银行理财产品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风险提示不足的情况。

记者浏览了多家银行官网上的理财产品发现,多数银行对理财产品投资范围的披露都不够透明,投资者很难得知资金的具体去向。理财产品说明书往往列出了资金可能投资的一系列领域,如债券、货币市场、信托贷款、股票等,但很少标明各个领域各投资多少资金。

“对于资金池的具体投向,除了总行相关负责人知道,我们省分行层面的人都不知道。”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云南省分行个金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客户经理在给客户介绍产品时,对于投资方向的回答都只能是照搬理财产品说明书上的套话。

上述个金部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对于理财产品的投资过程,能够具体知道的人并不多,这些资金的用途并不透明。这样一来,客户投入的资金可能并没有投资于所说明的标的,而是作为他用,而理财产品高收益的取得也并非来源于该产品本身,这就存在着很大的道德风险。

一位银行理财经理对此表示,“严格地讲,如果理财产品回报达不到宣传的收益率,银行应该是没有责任的,而且理财产品文件上也说了有可能亏钱。但民众对银行的传统认识,使他们以为只要是从银行购买的产品,银行就必须负责任,否则银行就会丧失信誉。”

黄震认为,银行更大的责任在于其销售人员通常并没有对投资者进行足够的风险提示。

记者随机采访一些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的人士,大部分均认为理财产品销售人员甚至有时候会让他们觉得这些产品是没有风险的。

“说明中有大量的专业术语,也不太看得懂。”一位在建设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女士表示。黄震表示,未来信息披露应该朝着普通投资者可理解、可接受的方向发展。

对于理财“资金池”,不少银行业内人士认为这并非最终模式,更像是一个过渡形态。

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马续田表示,“资金池理财产品只是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其最终导向应该是资产管理模式下的净值型投资组合产品。”

他进一步表示,部分银行将多只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放在一起,同时将所投资的资产也混放在一起,多源于IT系统和会计核算系统的落后。工行已经从2007年开始开发自己的资产管理系统,用IT系统来进行投资组合管理和会计核算。

“做到把每一个产品单独分开,募集资金以后,投什么东西,这个投资品是明确的,每一个产品对应单一投资组合。”马续田说,目前多数大银行都在向这个阶段过渡,但是各家银行起步时间不同,进度不一。

“工行的信息系统建设确实走在了前面,但其他很多银行在这方面差距还比较大,可能短期内难以实现。”曾刚认为,“未来可能更多地应该参照基金公司的做法管理理财产品,责任到人,避免一锅乱炖、风险不清晰的状况。”

将财富管理视为核心战略之一的交通银行行长牛锡明平时也买银行理财产品,他表示,资金池类产品未来将更加规范,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资金池类理财产品将向现代资产管理模式下的资产组合类理财产品演化,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也将由此迈入一个新的阶段。”牛锡明表示。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村镇银行困局
想办的办不了,能办的不想办,办了的另有企图,村镇银行发展陷入困境。


“虚胖”的银证合作
银行借券商资管实现信贷出表,券商甘当通道扩大资管规模,银证合作隐忧凸显。


生命“风波”
频繁的股权更迭及人事变动,影响到生命人寿的稳定经营。


中关村:比硅谷差在哪
政府职能待转,中介机构不足,天使投资缺位,中关村科技金融发展面临瓶颈。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