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国是堂 > 全球经济危机将是一场持久战

全球经济危机将是一场持久战 [《金融世界》2012年11月号 ]

量化宽松治标不治本,全球经济危机还将持续三年左右。

昆仑/文

4年过去了,金融危机仍未结束,并且演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如一团挥之不去的阴云,笼罩着各国的经济发展道路。

虽然自危机爆发以来,各主要经济体推行了积极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但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印钞比赛”,各主要经济体并未达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不可否认,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避免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为全球经济复苏赢得了时间,但量化宽松政策只能短期缓解危机,无法根治经济顽疾。

此次全球经济危机,反映出发达经济体多年来在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金融结构和财政结构等各个层面存在的严重扭曲,我们或许需要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出这场危机。

量化宽松实为权宜之计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为尽早走出危机,采取了积极措施。例如,推出巨额的经济刺激计划,美国和日本等国至今仍然维持接近于零的利率水平;各国央行创设了一系列政策工具,采取了购买长期国债等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即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以美国为例。为避免经济陷入长期衰退,降低持续高企的失业率,美联储于2008 年11 月启动了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1)。

QE1 实施后,虽然大宗商品和股市价格持续温和攀升,但经济走势依然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投资与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在低通胀与高失业率的双重压力下,美联储于2010年11月再度出手,实施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旨在进一步降低美国金融市场的长期利率,刺激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公司债券、股票、房地产等风险性资产。

然而,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虽然两轮宽松政策对经济恢复有较大帮助,但在改善就业和房地产市场方面收效甚微。美联储指出,美国经济增速低于预期,通胀有所上扬。

今年9月,美联储又宣布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引发新一轮“印钞比赛”。

美联储连续三次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不仅会在中长期加大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也促使大量资金涌入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直接威胁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稳定。

正如美国前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所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为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美国已习惯利用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肆意求助于货币政策调整,通过向世界汲取经济利益来支撑美国。

因此,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本质,是将当前无法有效解决的危机转移到未来的手段,是发达经济体将国内危机向国际金融市场转移的机制。从根本上来说,量化宽松绝对利己并有可能损人。

事实上,全球化的货币宽松趋势已遭质疑。“美联储与欧洲央行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将令全球陷入混乱。”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指出。

发达经济体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扩大货币发行,将增加各国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并将美元贬值压力不断转嫁给其他国家,进而加剧全球金融动荡。同时,对于经济实力与调控能力尚薄弱的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该政策使得这些国家的调控难度加大。

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要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正确分析危机形成的原因和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特征,对症下药,效果才会明显,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就美国而言,其经济危机的根源不是缺乏流动性,而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社会有限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产生矛盾。美国不能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发行再多的货币也无济于事。因此,美国经济当务之急是进行结构性改革。

可以理解的是,面对金融危机,各国央行已用尽了常规可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银行倒闭、企业破产、投资萎缩、消费减退的形势下,“量化宽松”非常规货币政策成为主要中央银行对抗通货紧缩、稳定经济的最后手段,成为各国扭转衰退的希望。

不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尽管短期来看,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有助于缓解市场资金紧张状况,刺激经济的复苏,但长期来看,又埋下通胀隐患,一旦经济复苏,投资及消费信心恢复,市场上过量的资金便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物价大幅上涨。

因此,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只是特殊经济背景下的权宜之计,不应过于依赖这一工具。

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

正因为当前经济危机不仅仅是由货币问题造成的,所以不可能仅通过发行货币就能解决。结构性经济难题需要结构性的解决方法,周期性经济问题需要长期调整。可以预见,全球经济危机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首先,美国经济短期内难以好转。量化宽松虽然对遏制美国经济下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无力改变美国经济存在多时的结构性矛盾,所以美国就业市场的改善速度不尽如人意。

不少人将希望寄托于美国大选,认为美国经济将在大选过后迎来调整。但是,如果奥巴马不能连任,就无法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将增加。而即使奥巴马获得连任,按照其之前的思路,经济转型仍将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因此,美国大选之后,不管谁就任总统,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仍需较长一段时间。

其次,欧洲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欧洲多国长期以来奉行高福利制度,是其深陷债务危机泥潭的深层次原因。改革高福利制度才是解决债务危机、恢复经济活力的长远之计。然而,高福利社会制度积重难返,公众舆论阻力极大,改革举步维艰。

目前,德国经济复苏较快,一方面,是因为其拥有以强大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另一方面,也与其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并严格控制通胀有关。这都是我们需要借鉴学习的。

但是,当前德国的经济增长也存在隐忧:一是受债务危机影响,贸易顺差难以为继;二是资金外流,导致国内投资水平偏低;三是紧缩政策抑制了投资和出口。

事实上,自欧债危机爆发后,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性加剧,北欧和南欧分化日趋严重,以德国为代表的北欧国家,经济在持续增长,而南欧国家经济愈加低迷。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不改变欧元区的区域经济结构,问题就会持续。因此,要让南欧国家重新找到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重塑欧元区的经济结构。

总体而言,欧洲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将经历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随着调整的逐步深入,未来或将出现“强者更强”的局面,德国将在欧洲乃至世界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不难发现,受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处在快速变革之中。当今世界经济更加依赖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而欧美发达国家,如上所述,正在经历痛苦的调整期。

因此,全球经济危机短期内不会结束,还将持续三年左右。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在这一背景下,谁能化危为机,谁就能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掌握主动权。

作者系本刊特约观察员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金融业新方向
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


把握2012
2012年,中国的经济走势由我们自己把握,国际环境并不是主要原因。


看清当前经济形势
目前,社会上对楼市、股市、债市、汇市何去何从议论纷纷。


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
美元国际化是特定条件下形成的。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