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市场 > 说说保险那些事儿

说说保险那些事儿 [《金融世界》2012年09月号 ]

不当的市场竞争和过分的销售误导使保险业形象受损严重,不少消费者“谈保险色变”,这是我国保险业成长之痛,也是保险业未来发展空间之所在。

本刊记者  王文帅/文

“居然连我都被忽悠了!”前些天,Z教授拿着一份保单找到我,开头就是这句话,语气中带着四分尴尬、三分无奈、二分不满、一分自责。

我吃了一惊。这位可是保险系的主任,业内响当当的专家,在我的稿件中也出现过多次。如果连他都被忽悠了,这说明保险销售人员的误导能力真是不一般!

细加询问,发现问题不在产品本身。这是款常见的分红型保险,有红利、有保障,只是保单中关于年龄有一条补充提示,比如超过60岁以后保险金给付另行规定,结果算出来的收益大打折扣。对于年过半百的Z教授来说,这款产品显然不适合他。

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理我都懂,可当时就是太大意了。销售人员明知道我的年龄,还一个劲地说没关系。等我发现问题的时候,犹豫期已经过了。如果现在退保,要被扣一大笔钱,唉!等两年再说吧。”

这是实话。有位朋友花3000元买了一份保险,隔了两个月去退保,只拿回来1600元,而这在保险公司看来还算是扣得少的,因为对于期交(每年交纳一次保费)产品来说,保险公司在第一年需要支付给营销员的佣金是最高的,一般占保费的40%左右,第二年可能就降到15%,以此类推逐年递减,即便是一款期交20年的产品,也在前几年就把给营销员的佣金支付完了,均摊下来佣金比例不到5%。但如果投保人在第一年就退保,先扣除40%支付给营销员作为佣金,保险公司再扣除一点经营成本,这样算下来,能拿回一半保费就很不错了。

我翻着Z教授拿来的保单,感叹印刷成本的高昂,将近70页,说是一本书似乎更为恰当。如此多的条款,阅读理解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估计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都是在没研究明白的情况下投保的。

“‘忽悠’成了行业顽疾!”Z教授一声叹息。

不得不承认,现在保险行业的销售误导现象的确比较严重。保险的核心功能虽然是保障,但现在很多产品都打着“理财”的旗号,尤其是通过银保销售渠道更容易让人误解。消费者普遍对银行的信任度较高,走进银行的保险产品自然可以凭借“高收益加额外保障”的噱头吸引客户,老百姓听到“至少4%的收益率”时往往就心动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已经越来越多,保险圈里也就多了些笑谈。中国平安的某位高管有天接到姐姐的电话,说她在当地银行买了款理财产品,存一笔钱多长时间,收益率如何如何,期间还赠送保障,这位高管问了半天才知道其实就是款分红险,这也就罢了,关键问题是,她姐姐买的是中国人寿的产品……

很多人会质疑:销售误导这么严重,连业内人士都被忽悠,还要不要买保险?

要,当然要,一定要。从事保险领域报道的这几年来,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不买保险相当于裸奔”,虽有些许调侃,却也不乏深意。

在现代社会里,风险无处不在,像空气般充斥在我们周围。社会越进步,保险越重要。事实上,在发达国家,保险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需求量也很大。在美国,全社会每年在保险上的总开销超过8000亿美元,每个美国人平均每年至少花费3000多美元用于购买各种保险。大到火箭、飞机,小到汽车、房子,具体到每个人的寿险、医疗险、健康险、意外险,样样都不能少。

在美国人看来,买保险是像吃饭穿衣一样必不可少的开销,买完保险剩下的钱才是可支配的收入。不买保险看似省下了一些钱,可一旦出事,带来的损失很有可能需要通过一生的努力来承担,因此,保险是维持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

中国当代保险的历史从1979年才开始重新书写,在此后的30年里,中国保险业一直保持着平均25%以上的增长速度,整个行业的保费从1980年的4.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1137亿元,增长了近2500倍,已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中国保险业总体上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保险深度还是保险密度,都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泥沙俱下的现象,内涵式增长能力不强、产品结构单一、非理性价格竞争突出、诚信经营理念不强等问题较为严重,这也是大多数消费者暂时难以接受保险、对行业有成见或误解的主要原因。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用来形容当前的保险业似乎相当贴切:一方面是整个行业的形象和声誉饱受争议,另一方面却是越来越大的保险需求;一方面是行业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却是行业经营困难重重;一方面是诸多中小保险公司盈利乏力,另一方面“热钱”却不断涌入……

总体来说,尽管国人的保险意识在过去30年里已经明显增强,但仍有待提高。很多人认为风险发生的概率太低,自己难得出险,买保险多半是浪费,感觉保险业务员就是骗钱的,民间甚至流传着“防火、防盗、防保险”的说法。

诚然,一些不当的市场竞争和过分的销售误导使得保险业形象受损严重,但在那些真正受过灾、遭过难的投保人眼中,保险公司就是他们的救命恩人。

在采访过程中,我看到过老农一张张数着理赔款的感动和欣慰,也目睹过获赔的投保人对着保险公司员工含泪下跪的震撼场景。我想说的是,保险本身非但无罪,而且是有备无患、不可或缺的。尽管我们并不希望有机会用到它,可灾难无情,保险“待到用时方恨少”。

那么,怎样才能拨开销售误导的“重重迷雾”,买到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呢?在这里提示一下基本的注意事项:如果是通过营销员购买保险,首先,通过查看展业证、向保险公司核实编号等方式确认其身份。其次,对保单的保险责任、缴费方式、赔付办法、责任免除、退保手续及金额等问题进行详细询问,有不清楚的地方可直接向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机构咨询;填写保单时要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亲自签名,并有效利用“犹豫期”的规定。

对于银行专售的分红险等投资型保险产品,要格外谨慎,尤其留心最后补充的“风险提示”、“特别提示”等内容。分红险的红利分配是不确定的,保证收益部分不可能太高,不要被销售人员“4%以上的承诺收益”所迷惑,应该仔细研究投保示例表,计算出实际的年化收益,结合自己的理财需求来决定。总之一句话:没弄懂前别买。

无论是分红险、投连险还是万能险,都属于投资型保险。随着保险成为家庭理财和投资规划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险种的热销可以理解。但在金融危机之后,保险业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保监会大力推动行业结构转型,提倡发展保障型业务,更多内含价值较高的保障型产品和期缴产品相继推出,回归风险保障成为寿险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购买保险产品时,我们首要关注的不该是“收益如何”,而应是“保障多少”,这才是我们购买保险的真正目的。

没有人不需要保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到或者愿意买保险。这是我国保险业成长之痛,也是保险业未来发展空间之所在。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中小企业私募债遇冷
随着发债企业整体资质下降,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后继乏力。


撬动健康险
保险公司要想借助政策东风,充分挖掘健康险市场潜力,还需苦下功夫。


艰难的起步
两大重点项目引入民间资本,垄断领域向民资开放迈出实质一步。


阳光私募的“松箍咒”
信托产品开立证券账户重启,阳光私募将不再“受制于人”。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