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国际观察 > 被操控的LIBOR

被操控的LIBOR [《金融世界》2012年09月号 ]

国际金融机构操纵基准利率成为“公开的秘密”,暴露出LIBOR形成机制存在结构性缺陷。

本刊记者  高攀/文

自英国巴克莱银行今年6月底被曝光操纵LIBOR基准利率以来,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多国监管机构介入调查,涉及数十家欧美金融机构。

大西洋两岸监管机构在这场牵涉面甚广的利率操纵丑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折射出欧美争夺基准利率定价权的博弈日趋激烈。

LIBOR“三宗罪”

虽然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金融机构已曝出不少欺诈丑闻,但这次LIBOR操纵丑闻尤为令人感到震惊,暴露出金融体系存在普遍的系统性欺诈,再次证明行业自律和机构内部控制体系难以抑制金融业贪婪的本性,严重挫伤了公众对金融业的信心,也充分说明加强金融机构外部监管和公众监督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宗罪”。

一是涉及关键基准利率的操纵,后果严重,影响全球数百万亿美元金融产品的定价。自从1986年LIBOR诞生以来,其一直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基准指标,直接影响利率期货、利率掉期、工商业贷款、个人贷款,以及住房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的定价。

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数据,全球有超过800万亿美元的证券或贷款与LIBOR相联系,包括直接与LIBOR挂钩的350万亿美元掉期合约和10万亿美元贷款。这意味着LIBOR每变动1个基点,就可能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数百万美元的利润或亏损。

此外,在金融危机期间,LIBOR曾被视为反映银行业健康水平的晴雨表而受到市场密切关注,部分国家央行还将LIBOR作为其货币政策操作的标准之一,如此重要的基准利率遭受操纵会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产生威胁。

二是从问题波及的范围和涉嫌的机构数量来看,很难想象还有比LIBOR丑闻更严重的案件。目前,已有数十家欧美银行先后接受调查,调查范围从伦敦同业拆借市场扩大到欧洲和东京同业拆借市场,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日本和加拿大等多国监管机构介入。

据海外媒体报道,除巴克莱外,瑞银集团、德意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汇丰、花旗集团、美国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机构也因涉嫌操纵利率受到监管机构调查。

监管部门的文件显示,这些机构的交易员不仅相互串通,人为改变美元LIBOR报价,也涉嫌操纵欧洲银行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日元LIBOR报价和东京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TIBOR)。

正如巴克莱银行前首席执行官马丁·泰勒所说:“银行业普遍存在系统性欺诈。”

三是利率操纵时间长达5年之久,直到最近才遭部分监管机构曝光,多位银行监管官员涉嫌监管不力,凸显全球金融监管体系存在重大漏洞,严重影响公众对整个金融业的信心。

从目前披露的资料来看,巴克莱银行试图操纵基准利率主要发生在2005〜2009年,但到今年6月底才遭监管机构曝光。其实,早在2007年,巴克莱就曾向英美金融机构反映LIBOR报价存在低估,但监管当局并未及时作出反应和加强监管。

巴克莱公布的文件显示,从2007年8月至2008年10月,巴克莱与美联储就LIBOR相关问题沟通就达10次。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曾就改进LIBOR形成机制向英国央行提出过建议,但并未采取措施阻止巴克莱的利率操纵行为。

对于金融市场人士来说,基准利率操纵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并曾引发过有关改革的讨论。国际清算银行在2008年3月发表的《国际银行业与金融市场发展报告》中专门提到,与其他参考利率相比,LIBOR的可靠性可能存在问题。

同年4月16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为避免被认为存在流动性压力,LIBOR报价机构有意将报价放低。英国《金融时报》当时也表达出对此问题的忧虑。

为应对公众质疑,英国银行家协会随后对LIBOR进行了审查评估,并于2008年5月30日公布了评估结果,认为LIBOR报价机构的报价大致反应了市场变动,因此,维持LIBOR现有报价方式和报价行不变。

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在今年7月17日在英国国会作证时表示,直到两周前才知道LIBOR利率操纵事件。

截至目前,似乎没有哪家监管机构表示应对确保银行提交利率数据的真实性负有最终责任,凸显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重大漏洞。

机制存结构性缺陷

LIBOR操纵如此普遍和容易,也反映出其形成机制存在结构性缺陷。根据现行的LIBOR定价机制,大型银行在每天伦敦时间上午11点向英国银行家协会提交其对各种货币以及各个期限借款成本的估价,该协会去除占报价行总数四分之一的最高利率和最低利率得出的算术平均值,即为当天的LIBOR利率。随后,这一利率便被应用到各种贷款、衍生品和其他金融工具定价。

这样的定价机制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无法保证银行报价的真实性。目前,银行提供的LIBOR报价大多是基于从无担保货币市场上借得资金所需支付的利率,而不是实际获取贷款时支付的利率,所以无法对报价银行的估价进行进一步核实。

另外,数万亿美元的掉期和期货合约等衍生品交易都是以LIBOR价格作为基准,这也给了交易员很大的动机去操纵价格从而牟利。

二是无法保证银行报价的有效性。自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缺乏信心和担心风险,银行间不愿意相互拆借资金,特别是欧元区银行间无担保融资市场基本上已处于冻结状态,这就导致即使银行提供的是真实的估价,可能也无法反映出实际的融资成本,或者说价格已经失灵。

一些银行机构人士表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一年期以上的LIBOR价格已不具参考性。

三是这样的定价方式易于操纵,且几无成本。如果几家银行联手,或者一两家银行持续压低或抬高报价,都可能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

根据现行LIBOR定价机制,占报价行总数四分之一的最高利率和最低利率都将被剔掉。因此,如果有超过报价行总数四分之一的银行参与操纵价格,则完全可以影响最终结果。

对此,全球多家央行行长都表示对LIBOR报价缺乏信心,必须对LIBOR形成机制进行改革。

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建议就是否改革LIBOR体系进行讨论。金融稳定委员会主席、加拿大央行行长卡尼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提出了LIBOR利率的替代选项。

从目前披露的资料来看,未来LIBOR利率形成机制改革可能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加报价银行的数量。英国银行协会可能在目前的基础上,纳入更多系统重要性银行作为LIBOR的报价行,以降低单个报价银行的影响,从而产生更具代表性的利率。

二是规定利率报价必须基于实际交易利率,加强对利率报价及相关流程的审计和监督。路透社建议,改善LIBOR制定可信度的办法是出台一条规定:报价银行如果在伦敦时间上午10点前后的定盘时间后借入资金,就必须以其LIBOR申报利率支付,否则就不能借款。

三是寻求其他的替代利率。

基准利率改革博弈

今年上半年,向来谨慎经营的美国摩根大通银行因“伦敦鲸事件”造成巨额亏损,引发公众对华尔街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和美国当局监管不力的质疑。

但随着LIBOR丑闻的爆发,舆论的关注焦点一下从华尔街转向伦敦金融城。联系最近爆发的一系列金融业丑闻,都与伦敦逃脱不了干系,令英国监管当局备受压力。

2011年9月,瑞银集团宣布因伦敦交易员阿多博利违规交易损失22.5亿美元,创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未授权交易损失;2012年5月,摩根大通宣布位于伦敦首席投资办公室外号为“伦敦鲸”的交易员给该公司造成巨额亏损,到7月,已导致该公司在衍生品交易方面损失58亿美元;2012年6月,英国巴克莱银行因操纵基准利率遭英美监管机构罚款约4.5亿美元;2012年7月,美国国会参议院公布报告称,英国汇丰银行控股公司涉嫌洗钱。

英国金融管理局主席阿代尔·特纳坦言,这些丑闻严重动摇了公众对伦敦金融城的信心,重建信任面临巨大挑战。更令英国监管机构担心的是,丑闻背后欧美关于基准利率改革的博弈日趋激烈。

目前,全球的基准利率形成机制主要有两类:一是以LIBOR为代表的银行间拆借利率;二是不同期限的美国国债收益率。双方的定价权博弈长期存在。

由于LIBOR涵盖10种货币和15种不同期限的利率,覆盖全球大部分金融产品,其影响力更大。美国一直希望以美国国债收益率作为全球大部分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来逐步替代LIBOR的功能和作用,增强美国的利率定价权。

在金融危机期间美国监管机构就已知晓LIBOR利率操纵行为,但当时并未阻止,只是提出改革建议,其核心要求就是增加参与LIBOR定价的美国银行数量和话语权。

最近,又是由美国监管机构公布了英国银行的操纵利率行为,并建议用回购利率、隔夜指数掉期利率或者美国国债收益率替代LIBOR,并得到金融稳定委员会主席卡尼的支持,其争夺利率定价权的意图不言自明。

欧盟近期新立法建议将操纵基准利率的行为定性为刑事犯罪,其背后也是增强市场和投资者对EURIBOR的信心,争夺欧元基准利率的定价权。

英国则竭力为政府和监管当局在LIBOR丑闻中的角色开脱和减轻责任,以维护伦敦的利率定价权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及声誉。

由于LIBOR的使用已根深蒂固,涉及数百万亿美元金融产品的定价,特别是以LIBOR为基准的欧洲美元期货在利率交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LIBOR短期难以被其他参考利率取代,但其相对地位将发生变化,很可能会形成不同货币、多种基准利率并存的局面。

在此过程中,美国、英国、欧盟、日本等国争夺基准利率定价权的博弈将日趋激烈。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美国的经济难题
在高失业率、高财政赤字等困扰下,美国经济复苏步伐缓慢,银行业仍未走出危机阴影。


欧元区暗流涌动
欧债危机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暂时的平静难以持久。


QE3登场
QE3意在加快美国经济复苏速度,可能开启全球新一轮货币政策宽松大幕。


欧洲的多事之秋
欧债危机形势喜忧参半,全球经济仍需应对考验。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