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公司 > 人保的挑战

人保的挑战 [《金融世界》2012年08月号 ]

在巩固保险主业的同时,中国人保面临着偿付能力不足、“金控”之路不顺等困扰。

本刊记者  杨茜/文

“这是一家算得上是‘共和国长子’的保险公司。”提及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保”)之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郭金龙对本刊记者说道。

1949年10月20日,作为新中国的第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保在北京成立。此后,中国人保见证了中国保险业的跌宕起伏。

与此同时,中国人保也从来不缺乏吸人眼球的故事。从昔日“金控帝国”梦延后,再到保险业版图日趋完善,中国人保在重新驶入快车轨道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考验。

“金控”梦延后

从人保此前的发展路径来看,“金控”一直是其多年的梦想,

2008年,中国人保通过旗下人保投资控股公司以8.6亿元入主“华闻系”。

所谓“华闻系”,泛指广联(南宁)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新华闻投资有限公司及其旗下企业。

对于当时尚未涉足非保险金融领域的中国人保而言,这笔交易等同于一夜之间便囊括了期货、证券、基金、信托等诸多金融牌照,在颇为让业内艳羡的同时,其金控战略路径也逐渐浮出水面。

当时的中国人保一度有机会成为继中国平安后,保险业内另一家拥有多张金融牌照的“金控集团”。

2009年,改制后的中国人保挂牌。当时,中国人保旗下已有人保财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三大保险业务公司,以及人保资产、人保投控和人保资本三大投资管理公司。以此为契机,中国人保开始对一系列金融牌照进行整合。

据悉,中国人保原本的金控战略,是将“华闻系”旗下的金融资产进行整合,将金融牌照等核心资产纳入中国人保直接管辖。岂料人保对于“华闻系”的战略整合并不顺利,在牵扯大量人力、财力的同时,更是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在纠缠了3年多以后,2011年6月,人保最终将其所持的“华闻系”两笔股权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以解决“华闻系”资产处置问题。不过,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直到今年5月,这笔交易才真正得到解决。

脱身“华闻系”,也意味着人保将丢失此前“华闻系”旗下的多张金融牌照,“金控帝国”梦也暂被搁浅。

不过,一位保险股分析师表示,放弃“金控梦”固然可惜,但对于人保而言,上市才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对于香港这种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而言,华闻系复杂的资产结构的确也很容易导致人保集团上市不合规。”

而在人保挂牌出售“华闻系”资产时,业内就有声音认为,此举很有可能是监管层对于中国人保整体上市提出的一个要求。

不过,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平安集团已率先打造金控帝国,其发展路径还是会让保险业内同仁‘垂涎三尺’。”在他看来,在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中国人保应该不会轻易放弃金控梦。

巩固保险主业

在扔掉包袱以后,如何巩固发展保险这一主业,成为中国人保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人保旗下拥有人保财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人保投资、人保资产管理等保险类和非保险类等十余家子公司。

上述保险行业分析师表示,在众多子公司中,以人保财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为核心子公司,其中,人保财险一直是其业绩最好的子公司,相对而言,人保寿险、人保健康占比较小。

财险一直是中国人保的传统主业。人保财险2011年年报披露的信息显示,2011年人保财险营业收入为1739.62亿元,同比增长12.7%,市场份额为36.3%。其中,车险保费收入1280.32亿元,同比增长10.6%;非车险保费收入459.30亿元,同比增长19.2%。

在一位财险业内人士看来,虽然人保继续保持了非寿险市场 “老大”的地位,但其在一些中心城市的优势并不明显。近年来,随着电销等新渠道的突破性增长,人保财险的市场份额正被竞争对手平安、太保等渐渐蚕食。

不过,这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来看,人保在网点布局、人员等方面上,还是处于行业优势地位,尽管在部分地区可能会被其他财险公司赶超,但短期内其财险“老大”地位很难被撼动。

在今年5月的人保财险媒体公开日上,人保财险总裁王银成指出,2011年,人保电销渠道已经开始盈利。渠道细分将成为今年人保财险完善销售服务体系的突破口。其中,包括电销、网销在内的新兴渠道将是人保财险发展的重点渠道。

除了传统的财险业务外,人保人身险业务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态势,并被认为是中国人保资产规模和业务收入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由于历史原因,以财险业为主的中国人保在人身险业务上起步相对较晚,但整体发展也还算不错。”郭金龙表示。

在寿险市场竞争激烈、发展极为困难的2011年,人保寿险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39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7.77%,为国内寿险市场发展最快的公司之一。在2011年的半年工作会议上,中国人保董事长吴焰表示:“人保寿险通过结构调整,发展潜力正在逐步显现出来。”

上述保险业分析师也表示,中国人保的财险业在过去的一年里表现不俗,但增速已经达到高点,而寿险业务相对拥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去年人保寿险超越了泰康人寿,跻身行业前五名。人保寿险业务未来应该还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人保寿险总裁李良温是从其一手负责筹建起来的国寿财险转投人保寿险。也正因如此,曾有业内人士认为,人保寿险在产品上和国寿颇为相似。

此外,人保健康目前虽对集团总体保费收入贡献较小,但2011年也实现了业务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规模保费103.05亿元,同比增长10.9%。 

在郭金龙看来,目前健康保险市场在制度上还有待完善,人保健康未来会有更大成长空间。

偿付压力待解

据中国人保各子公司的2011年年报,截至2011年年末,中国人保三家核心子公司人保财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的偿付能力分别为184%、132%和107.15%。除人保财险外,人保寿险和人保健康均已经低于偿付能力150%的监管红线。

尽管人保财险184%的偿付能力看似情况较好,但同样由于业务的快速扩张,人保财险此前也饱受偿付能力不足的困扰。

从披露的数据来看,在2010年末,人保财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仅为115%,紧逼监管红线。随后通过发行次级定期债务,人保财险的偿付能力才回到了保监会充足Ⅱ类监管标准(150%之上)。

除此之外,人保财险还于去年11月启动了其在H股上市8年后的首次配股计划。有保险业分析师表示,采取稀释股权这种方式融资,已经充分说明了人保所面临的巨大资本压力,以及别无选择的窘境。

不过,在今年的人保财险媒体公开日上,吴焰表示,过去资本市场所担心的影响人保财险经营的一些重大问题,像承保盈利问题、准备金问题和偿付能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他还表示,以往资本市场担心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不高,业务发展会受到影响,但2011年末,人保财险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184%,达到充足Ⅱ类标准,并为业务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人保寿险和人保健康的情况看起来并不太理想。

2011年6月,中国人保引入社保基金100亿元入股,随后人保寿险和健康险分别获得注资45亿元和7.17亿元,偿付能力得到大幅改善。但从此前披露的数据来看,截至2011年底,人保寿险和人保健康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仍然只有132%和107.15%,分别较2010年底增加8个百分点和下降了7.72个百分点。

对于眼下中国人保的巨额融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险业分析师对本刊记者解释称:“超常规快速发展消耗人保集团的资本,旗下的子公司需要资本金的补充。”

不过,也有业内声音认为,不能仅以偿付能力等简单指标来考量中国人保的发展状况。中国人保对国家的贡献非常大,对整个行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偿付能力的问题现在是业内一种通病,不仅仅是人保存在这个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人保其实更多的是一家国企背景的保险公司,就像其标志,里里外外都是红色,这就必然承担了很多其特殊性质所决定的义务和责任。”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尽管中国人保目前存在偿付能力不足、体制弊端等问题,但短时间内,其在保险业的地位不会轻易改变,未来仍有较好的发展。

“以前平安还提出过‘超人计划’,所谓的产险超越人保计划,但毕竟人保在网点布局和一些重大项目上还是占据优势的,其龙头地位和威信也不是轻易就能撼动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中行的“下一步”
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收缩后,中行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


中国太平:“海归”返乡
中国太平释放出业务重心回归内地的信号。


泰康怎么了
这几年泰康发展较快,急于做大保费规模,但疏于内部管理和业务结构调整。


自保公司来了
受限于国内企业的规模和财力,国内自保公司队伍扩大尚需时日。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