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特别策划 > “少壮派”银行家

“少壮派”银行家 [《金融世界》2012年08月号 ]

在国内,有不少年富力强的“新一代”银行家,未来可能掌舵一家商业银行,他们各具特长,决定着银行业的未来,但经验欠缺,尚需磨砺。

本刊记者  韩韬  张玉洁/文

今年5月,胡润研究院发布了一个特殊的榜单——《少壮派富豪榜》,这个榜单不同以往,只对40岁以下的年轻富豪进行排行,上榜门槛为10亿元。榜单显示,过去1年,内地共有33位“少壮派”富豪上榜。

事实上,在金融领域,同样存在“少壮派”群体,尤其在商业银行中,“少壮派”又被称为“新一代”银行家

去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一个金融高管培训项目的课堂上,一些年轻的银行高管曾对“新一代”银行家的概念进行讨论。

受访的多数金融专家和人力资源专家认为,作为新生代力量,“少壮派”银行家要满足一定条件:相对年轻、担任要职、业绩突出、更加专业和熟悉市场。

结合实际情况,本刊对年龄50岁以下,在各银行高级管理层任职的高管进行了统计。考虑到女性高管人数较少,将其年龄标准放宽至55岁。

统计表明,在中国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175位高管中,共有59位“少壮派”银行家,占比33.7%,其中,5名为女性,在“少壮派”银行家中占比8.5%。

进一步统计发现,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国有五大行79位高管中,符合条件的“少壮派”银行家共有22位,占所有“少壮派”银行家的1/3左右。

此外,在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96位高管中,共有37位“少壮派”高管,占比38.5%。

除简历情况不详的8人外,其余51位“少壮派”银行家的学位均为本科以上,其中,学士11.8%,硕士54.9%,博士33.3%。

53位任职经历可查的“少壮派”高管中,54.7%曾在各银行分支机构担任领导,其中,34.5%出任过北京分行或上海分行行长。

80%以上的“少壮派”银行家曾在银行核心业务部门任职,如人力资源部、零售金融部、财务会计部等;22.6%有监管部门履职经历;7.5%曾在政府部门工作。

有人说,在银行领域,没人敢自称或被别人称作“少壮派”银行家,甚至有银行业内人士直言,“银行哪里有‘少壮派’!”

实际上,“少壮派”银行家在各家银行普遍存在,并日渐崭露头角。

一位资深银行家表示,在中国,尤其是国有大行,更多还是官员属性。银行系统管理团队年轻化是趋势,目前,各行的掌舵人大多年纪不轻,银行业金融机构“后继乏人”问题非常值得关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何平表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银行家培养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这批人到现在还不到40岁,是我国银行业重要的后备力量,但目前还太年轻,没有完全成长起来,需要更多锻炼。“现在基本上还是过去体制内成长起来的一批银行家掌舵。”

对于银行核心后备力量,在某央行人士看来,主要来自工农中建交和政策性银行。尤其是这些机构核心部门的重要岗位,如董事会秘书,信贷、财会、人事、资金计划等部门负责人,还有一些重点区域的行长、副行长,都是后备人才的有力竞争者。

广东金融学院代院长陆磊教授认为,“‘新一代’银行家首要的共性就是普遍接受过完整的精英教育,这同‘老一代’银行家有所不同。”

陆磊进一步表示,他们大多有过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得以将国外先进的现代金融理念带回中国。同时,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着比前辈们更加深刻的理解。

何平也特别强调,“国际视野”是“新一代”银行家的必备条件。“‘老一辈’银行家对国内情况非常熟悉,但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了解,可能更多是后期的理论学习,做不到‘从根上拥抱这些东西’。”

何平进一步认为,很多“老一辈”从政府系统过来,最初是把经营一家银行作为政治任务看待,他们很少系统地接受过完整的金融教育,更多是边干边学。

不管怎样,对处于转型发展中的国内银行业来说,“少壮派”银行家群体的存在至关重要,具有战略意义,不仅决定一家银行的活力,而且影响到整个银行业的未来。

一位资深银行家表示,现在是新老交接、持续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力出众的人才管理银行体系,当然,这需要合理过渡。

陆磊进一步表示,这些“少壮派”银行家可能给国内银行业带来巨大变革:推进管理理念创新,开发多元化金融服务,构建从账户管理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新一代’银行家除业务能力强,对金融产品、金融市场熟悉外,更多需要战略眼光,对国内金融体系和构架,以及中国金融业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都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思考。”一位金融学者表示,这些人将决定国内能否出现世界一流银行,也将左右整个银行业的发展格局。

此外,“少壮派”银行家的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银行业市场化用人机制尚未完善,一些有能力的“新一代”银行家未必会等到“伯乐”出现,从而造成人才流失。

也有观点认为,同前辈相比,“少壮派”们缺少大起大落的宏观经济环境历练,没有经历信托整顿、海南发展银行关闭等重大风险事件的考验,能否在未来困境中处变不惊尚未可知。

前述资深银行家表示,在外部环境应变方面,“老一辈”银行家的经验要丰富得多,“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正面机遇可以推动银行家迅速成长,负面考验也不可缺少,但这些经验是可遇不可求的。”陆磊表示。

正如一位人民大学金融学教授所言,没有经历过几个经济周期,没有救活过几个企业,没有见证过几个公司死亡,就谈不上是银行家。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少壮派”银行家还都比较低调,尚未步入舞台中心,谁能笑到最后,仍需拭目以待。

正如何平所说,经历市场经济浪潮的金融人才也更容易被利益驱使,未来要成功执掌一家银行,能力固然重要,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国家利益的认同感更为关键。

“少壮派”银行家决定着中国银行业的未来。愈是了解他们职业成长的足迹,或许更能增强人们对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信心。

潘功胜:大行IPO重任磨砺

由于雄厚的资源禀赋优势,工农中建交五大行被业内看作是培养“少壮派”银行家的摇篮。然而,要从人才济济的国有银行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细数提升最快“少壮派”银行家,非新任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莫属。49岁,在同一级别高管中相对年轻;具备国际视野;先后参与工行和农行重组上市,且承担实务性领导工作,在“少壮派”银行家中,潘功胜是第一人。

6月8日晚,农业银行发布公告称,根据国家金融工作需要,潘功胜已请辞农行执行董事、副行长及董事会战略规划委员会委员职务。随后不久,人民银行网站信息栏显示,潘功胜已出任人民银行副行长。

“此次调动是从厅局级干部到副部级的跨越,这个台阶并不好迈。”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评价道。

在业内人士看来,正是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成功上市,将49岁的潘功胜的职业生涯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此外,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谦逊的态度也使这个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少壮派”银行家越发引人关注。

潘功胜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并获得人力资源硕士学位,1993年,又拿到人大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力市场。随后,潘功胜进入工商银行,出任住房信贷部副处长。

在进入银行系统前就已是高学历,专业涉及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经济学,复合教育背景为潘功胜的职位晋升奠定了基础。

在工行期间,作为重点培养的中层管理人员,潘功胜以博士后研究人员身份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Judge商学院学习,并在渣打银行工作1年。

这段经历培养了潘功胜的国际视野,并对国际一流银行的商业运作有了深刻理解。

回国后,潘功胜在工行一路晋升,先后出任多个重要部门领导,担任计财处处长半年后,调任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在此期间,潘功胜参与困难重重的工行人事整合,提高运作效率,为工行改制创造了条件。

此后,潘功胜被派任深圳分行副行长,积累地方分支机构管理经验,随后又被任命为总行计财部总经理兼股份制改革办公室主任,推动财务体系再造,并负责工行IPO工作。

2005年,潘功胜曾接受《银行家》杂志专访,指出国有银行在旧体制下累积的系统风险、成本管理、绩效考核等问题。同时,提出按照国际先进银行经验推行财务集中、资产减值拨备,以及资本金管理。

当时,有业内人士评价说,工行IPO是一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潘功胜在方案设计、财务重组、公司治理、审计评估,以及引入战投等关键步骤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潘功胜调任农行副行长。

业内当时曾流传一个故事:最初农行找到潘功胜,希望挖他过去负责农行IPO,最开始想让其出任农行董事长助理,经过协商后,潘功胜才出任农行副行长。

一位银行家表示,潘功胜是农业银行IPO的关键人物,他在政府管理层、投资者、投资银行,以及监管机构间不断协调,同各类金融专业人士互动顺畅。

农行IPO成功后,有媒体评价潘功胜是实施战略的操盘手。

曾任职高盛集团的胡祖六认为,潘功胜代表了一个新的群体,“他在体制内成长,了解市场,有前瞻性和全球眼光。”

依照以往央行高层空降国有大行掌门人的惯例,49岁的潘功胜被寄予厚望。甚至有熟悉潘功胜的人表示:其在将来执掌一家大行几乎是可以预测的了。

于亚利:女性CFO……(全文5802字)

[ 以上文字节选自金融世界杂志,阅读全文请订阅本杂志。]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担保业前世今生
十余年间,担保业的发展从高峰走到了低谷,要走出困境,调整监管思路是关键。


证券业“少壮派”
在中国证券业,“少壮派”高管悄然崛起。与老一代相比,受过系统教育的“少壮派”具有较高专业水平,但缺少“蛮荒”市场的磨练,风险承受能...


暗战
从拉卡拉“封杀门”,到备付金“争夺战”,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打出各自底牌,相互博弈,双方都在寻求利益平衡点,并争取竞合主动权。


“神仙”下凡
在中国,人们却发现,众多国有和非国有金融企业的高管,大都是在任上,直接从监管者变身为被监管者。他们之中,既有上级安排调动任职,也有...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