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兼听阁 > 反向并购何错之有

反向并购何错之有 [《金融世界》2012年07月号 ]

企业是否有问题,与企业管理层人品素质以及规范程度相关,与通过何种方式上市并没有任何关系。

本杰明 卫/文

美国东部时间6月11日晚,纽交所发布公告,决定对在主板上市的美国东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做摘牌处理。又一个中国概念股在美国遭遇了滑铁卢。

虽然摘牌理由尚存在争议,但东方生物并没有选择申诉,该公司人士表示:“申诉吃力不讨好。针对通过反向并购方式上市的中概股的争议越来越多,再怎么申诉也没有用。”

事实上,在2011年中概股危机爆发之前,美国资本市场就已经对通过反向并购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存在偏见。从2009年开始,美国资本市场不断清理中国概念股。美国监管部门曾多次表示,中国企业有“大问题”。

那么,反向并购是否必然跟“大问题”联系在一起呢?

其实不然,上市只是企业谋求资金支持的工具。在完成融资前,企业需要承销商、律师做尽职调查,审计所出具审计报告,同时需要通过美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SEC)审核。

而SEC和交易所对反向并购上市企业的信息公开有严格的要求,监管尺度和IPO企业的程序是完全一样的。从法律要求以及公开信息量的角度看,通过反向并购融资和进行IPO融资用的是同一套公开信息规则,即S-1注册信息披露资料。

美国资本市场所有的上市企业里面,约1600家,即20%是通过反向并购方式实现上市的。其中,74%的反向并购企业是土生土长的美国本土企业。然而,呼喊“狼来了”的美国监管部门和被抛空机构控制的美国财经媒体,却把矛头唯独指向了中国和中概股。

事实上,在美国,一个成功的IPO就像中彩票一样。绝大部分成长型企业都不符合IPO的融资要求。小公司IPO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耗费巨大,超过150万美元,其中包括了律师费、审计费等一系列融资前就必须花出去的费用。如果市场条件不成熟,IPO经常被取消或者推迟;如果IPO失败,小公司甚至不能生存下来。因此,大量的美国本土企业通过反向并购来实现上市融资。

纳斯达克CEO Robert Greifeld 在2011年初曾公开在CNBC电视采访中表示:“反向并购没有特殊化,同样要符合所有的上市要求,它能节省上市时间。这些公司的财务都通过了同样标准的会计准则的核准。因此,反向并购不是一个后门上市。”

同时,投资者也通常不会将反向并购企业与IPO企业区分对待。机构承销商和机构基金在整个美国资本市场占了90%的日交易量。在做投资决定时,以长期投资为主的基金对待IPO和反向并购的上市方式的态度是没有差别的,企业的经营状况才是重要的。

有趣的是,纽约国际集团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统计指出:截至2011年11月,在所有被摘牌的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中,52%是通过IPO上市的,42%通过“反向并购”上市,其余的通过特殊目的并购公司方式。与此同时,与中概股相比,出问题的美国企业数量更多。

可见,企业是否有问题是与个别企业管理层人品素质以及规范程度相关,与通过何种方式上市并没有任何关系。

事实上,许多关于反向并购中概股的负面形象都是由股票操纵者买通某些新闻媒体来制造出来的。有独立的报道指出,美国金融媒体和抛空操纵者联手抛空中概股。其中,有华尔街的小报之“美称”的“巴伦周刊”,起到了联手抛空机构打击中概股的作用。

在金融市场里,印象往往就是事实,即便这种印象本身就不是正确的。

在许多小报记者和网络博主同时重复着同一个谎言的情况下,谎言就会最终成为“事实”。抛空者通过造谣,导致股价大幅下跌,抛空者从中获利,而公众股东则在为他们买单。

作者系纽约国际集团总裁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用汇率市场化化解不良贷款
在利率、汇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三化”改革中,应当优先考虑汇率市场化。


A股该不该救
A股历史上能够在10倍市盈率买到股票只有4次,目前这次与前3次有所不同。


经济形势更像1998年
真正的问题不是中国经济什么时候见底,而是经济在底部持续的时间比市场预期要长。


期货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期货在港交所推出,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形成更加权威、更加市场化的国际价格,同时,又大大减小了丧失人民币定价权的风险。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