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兼听阁 > 扩大内需:中国的必然选择

扩大内需:中国的必然选择 [《金融世界》2012年07月号 ]

为实现经济“稳增长”,中国应积极推动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战略转型。

昆仑/文

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复苏步伐不稳,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正在经历严峻考验。为实现经济“稳增长”,中国应积极推动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战略转型。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自今年5月初开始,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工信部等部门密集调研,酝酿新一轮扩大内需系列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和利用外资一直为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两大核心支柱,在世界经济重新组合和调整之际,国内经济“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正在放缓,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必然要求。

“内忧外患”促转型

中国经济正身处“内忧外患”之中。一方面,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出口前景令人忧虑;另一方面,国内低成本增长时代结束,投资热情逐步下降。

从国际上看,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出现收缩,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欧盟和美国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打击下,其经济增长疲态尽显,市场需求也在萎缩,中国的外贸环境并不乐观。 

欧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对欧盟出口占整个出口的比重接近20%。近期由于欧债危机持续升级,欧元区经济下行风险增加,对欧盟从中国进口的需求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对欧盟出口面临较大压力。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4月中国对欧盟出口下降2.0%,比中国整体出口增速低8.9个百分点。

而与此同时,美国和欧盟已盯上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为缓解危机并刺激经济增长,他们开始扩大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在这一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频繁遭遇贸易摩擦。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迫使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进行转型,以抵御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震荡。

过去两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主要依靠扩大内需,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实践证明,扩大内需能有效应对严峻的外贸环境。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的低成本增长时代结束,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

第一,劳动力成本提高。2011年,北京、重庆、陕西等25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22%。随着工资的逐步上涨,中国正告别廉价劳动力时代。

第二,土地成本增加。在土地供应日益紧张的同时,仍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土地价格上涨难以避免。

第三,能源成本提高。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市场的石油和原油对外依存度双双突破55%。未来中国将更加依赖其他国家的石油供应,而中国对国际油价的制定几乎无能为力,不稳定性因素和风险随之增加。

第四,资金成本增加。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建立以后,银行的存贷利差逐步缩小并与国际接轨,资金使用成本也随之上升。

另外,环境成本和知识产权成本也在上升,即企业在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以及知识产权上的投入逐步增加。

中国步入高成本时代,意味着以往低成本时代拼资源、拼能源、拼土地、拼劳动力等粗放型增长方式逐渐走到了尽头,转变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扩大投资性需求

投资需求是经济增长中一个稳定有效的驱动力。从现实来看,中国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保持投资的合理增长仍具有相当大的空间。

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但中国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内需的一大源泉,是新形势下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中国城镇化正快速推进,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有利于拉动内需。城镇的发展和规模扩大,可直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将超过7000亿,可能仅次于高速公路和铁路投资。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建设“智慧城市”的理念逐渐升温。为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及居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中国各大城市纷纷斥巨资打造绿色智慧城市。统计显示,中国已有上百个城市(地区)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方案。发展智慧城市,成为“十二五”时期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城市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创新、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

智慧城市,是指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相关技术,通过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的全新城市形态。

当前,全球城市智能化趋势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总统奥巴马自2009年年初上任以来,为刺激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新能源战略,其中包含两个要点:一是供电系统的智能化,一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应是最优内需和最优先拉动的内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八届国家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做出如此判断。

中国首次将绿色建筑纳入了“十二五”发展规划,而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通过多种手段,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绿色建筑面临蓬勃发展的机遇。

未来城市的发展愿景是绿色科技和智能化,中国各城市也已着手升级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领域的投资潜力非常大。

刺激消费性需求

现阶段,中国的消费需求增长仍有很大空间。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最终消费率一直偏低,多数年份徘徊在60%左右,远低于70%的世界均值。有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4万元,折合美元2130元,不及美国同时期人均消费规模1.56万美元的1/7。消费对经济的推动力还远远不够。

居民消费率不高、消费信心不足,主要症结在于缺乏“安全感”。因此,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首先应增加居民收入,并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并健全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制度,让百姓“居无忧、病有医、老有养”,解除其后顾之忧。

以美国为例,其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所以其国民有足够信心大胆消费。一个美国人如果挣20万美元,他最终拿到的不会超过65%,其余的用于缴纳社保。倘若工作期满20年,积攒了一定的社保分值后,便可不用工作。

其次,应着力改善消费环境,通过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加强法治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增强居民在吃穿住行上的安全感,让群众安心消费,使消费者权益得到保障。

另外,应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加文化、体育、旅游等消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激发居民的消费热情。

拉动居民消费对于提高增长质量、提升经济内生动力均具有重要意义,应把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美国、欧洲等都在盯住中国消费者的“口袋”之时,我们不应忘记自己“口袋”中的内需。

正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当然,提倡扩大内需并非忽视出口,而是要减少对外需的依赖。在外需不振、内需乏力的情况下,中国应促进出口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提振内需,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情况和新变化。

作者系本刊特约观察员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用汇率市场化化解不良贷款
在利率、汇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三化”改革中,应当优先考虑汇率市场化。


A股该不该救
A股历史上能够在10倍市盈率买到股票只有4次,目前这次与前3次有所不同。


经济形势更像1998年
真正的问题不是中国经济什么时候见底,而是经济在底部持续的时间比市场预期要长。


期货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期货在港交所推出,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形成更加权威、更加市场化的国际价格,同时,又大大减小了丧失人民币定价权的风险。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